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态最优税收理论的分析框架主要有三种:一级最优(First-best)分析框架;二级最优(Second-best)分析框架和三级最优(Third-best)分析框架.本文首先在一个扩展的最优税收模型中讨论了最优税收理论的一级最优和二级最优分析框架.然后在一个基准的动态最优税收理论模型中考察了二级最优税收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最后回顾了三级最优分析框架的最新进展.本文创新之处主要在于将"财富攀比效应"引入到基准的动态最优税收模型,得出二级最优税收不为零的结论,这同现实经济更为接近.另外,本文分析还表明,如果经济的不完备来自于财富的负外部性,政府去干预市场将会使得经济更好,因为这时市场本身并不能达到帕累托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2.
刘艳清 《北方经济》2009,(16):92-93
政府经济管理行为优化作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其内涵在于经济法要赋予政府依法干预、管理社会经济运行的职权,强化其权威.同时依法限定政府经济管理行为必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这就要求经济法要为政府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具体规定政府干预和管理经济的法定次序和范围以及越权干预的法律后果,明确政府经济管理行为的监督和补救措施。为政府合理、有效调控经济运行创造条件、提供保障,以获得最优的经济管理效益。  相似文献   

3.
我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不相关,究其原因在于其存在的众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根源于股票市场的制度性缺陷。这一制度性缺陷,产生于计划经济下的金融体制向市场经济金融体制的过渡过程,是股票市场发展内在性规律与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之间的内生性缺陷。它作用于市场机制,以外部生成强加于内在市场运行,致使资本市场行为扭曲,信息渠道受阻,无法实现信息的有效反映与传递,减弱了证券市场资源的内在配置能力。  相似文献   

4.
陈凌 《魅力中国》2010,(29):41-41
中国股市在政府的过度频繁的干预和调控下,其发展的道路相当曲折,不仅没有发挥出股市本该拥有的“有效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而且在某些方面还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制度架构缺失严重。股票市场亟需在相对放松的政府管制下健全市场机制,以鼓励民营企业上市的方式向其注入新鲜的血液,并完善相关的法律以及监管体制。  相似文献   

5.
政府经济管理行为优化作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其内涵在于经济法要赋予政府依法干预、管理社会经济运行的职权,强化其权威,同时依法限定政府经济管理行为必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这就要求经济法要为政府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具体规定政府干预和管理经济的法定次序和范围以及越权干预的法律后果,明确政府经济管理行为的监督和补救措施,为政府合理、有效调控经济运行创造条件、提供保障,以获得最优的经济管理效益.  相似文献   

6.
市场机制通过价格机制对社会资源进行配置。然而对于提供公共物品的企业或部门,以及存在不完全竞争、垄断和外部经济性的条件下,价格机制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这是市场机制的局限性.即市场失灵。这时需要政府进行必要的行政干预,以保证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7.
博弈中往往会出现矛盾——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使得公共资源产权界定不清,大量的社会公共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本文介绍了现实生活中的公共地悲剧问题,分析了生产性企业在完全市场行为和有政府参与干涉条件下的消耗公共水资源的谋利行为.建立水资源消耗模型,讨论信息是否完全情况下行为人谋利行为的最优均衡点.最后分析政府干预机制如何影响行为人的决策,即引导行为人合理利用社会公共资源创造最大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一些投资者希望,在中共召开“十六大”之前,中国股票市场会在政府推动下出现反弹,这些投资者可能会失望。但这未必是坏消息。中国监管机构至今未采取行动,这可能是表明该国股票市场终于取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成熟。长时间以来,中国股票市场的情形是:每当股票市场下跌太深、上涨过快或上涨下跌的方式与政府的目标不合,政府都会出面干预。现在,北京可能终于开始认真看待让市场更  相似文献   

9.
人力资本投资并非多多益善,它有一个合理的限度,即人力资本投资存在一个帕累托最优的水平。该文认为既定资源在物质资本投资上的边际报酬与在人力资本投资上的边际报酬相等,且人力资本给每一个厂商带来的边际报酬相等时,人力资本投资便实现了帕累托最优。这就要求全社会在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上的投资齐头并进;并且,只要政府在人力资本上的投资不超过帕累托最优水平,则个人的自利行为就会自动地填补“帕累托缺口”。  相似文献   

10.
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国际认为:最近中国股票市场震荡未对中国实体经济或金融体系造成系统性风险。即便如此,股价暴跌以及政府的反应突显了相对欠发达的股票市场性质。干预政策也引起关于未来金融改革步伐的疑问。这反而说明一些金融机构中潜在的重大操作风险,特别是接触和操作股票市场的券商。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各国市场经济运行的特点大都是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结合,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股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因此,对政府行为应给予怎样的合理界定,是一个复杂而有争议的问题.如何看待国家的经济调节,如何正确地确定和适当选择国家的经济职能与作用,如何把国家的经济调节与生产机制很好地结合,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理论问题.当前,中国的经济体制正处在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中国政府应该做些什么以及怎样做,对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对西方政府行为模式的比较分析,并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略加探讨.  相似文献   

12.
论省级政府的经济调控张小民市场经济不是自由经济,因为市场机制存在外部性、公共物品及信息不完全问题。在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完善过程中,政府干预对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分配不公、市场盲目性起着必不可少的补充、纠正和规范作用。对此,发展经济学作了很好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在不完善的市场机制下,要达到资源配置的效益性和合理性的统一,就不能单纯地以市场为导向,以商业金融为手段,而必须辅之以政策干预,利用政府的干预手段消除市场偏差,弥补市场不足。而政策性金融手段正是政府消除市场偏差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因为政策性金融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以追求公平、合理和长期效益为目标。因此在不健全和不完善的市场机制下,要实现资源配置效益性与合理性两大目标的统一就必须加强政府的政策性金融手段,使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我国西部开发初期的大规模基础建设投资大部分没有短期…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政府职能履行中存在的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管理水平滞后、工作效率低下等主要问题,提出:首先,应厘清政府职能的角色定位;其次,政府职能的转变应从万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要从一个干预型政府转变成一个服务政府;第三,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5.
自1990年和1991年上海交易所、深圳交易所成立以来。中国的股票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规模得以迅速扩张。在这十几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在7%以上,经济呈现高速增长。但股指走势却起伏不定,与经济运行的轨迹经常有所背离。这是否说明中国的股市并不存在晴雨表的功能,中国股票市场的总体发展和长期经济增长并不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文章将利用中国这些年的宏观统计数据以及计量经济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地分析与研究,最后给出导致两者关系的各种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6.
能向股市不断注入优质公司的IPo究竟何时能重启?股票市场最基本的融资功能到底在什么时候才能恢复?IPO重启是否必然造成股指下跌?谈IPO色变,这几乎是中国股票市场的一大特色,且色变的程度在熊市中更显剧烈。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政府和一些企事业单位在采购大宗商品或服务时 ,越来越多地采取招标采购方式 ,即通过大众传媒发布招标公告 ,邀请国内所有符合要求的供应商参加投标 ,招标单位通过某种事先确定并公布的标准从所有投标者中评选出中标供应商 ,并与之签订合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要想在保证达到经营目标的前提下取得投标胜利 ,必须在是否参加投标、如何判断中标概率和如何确定不同条件下的最优报价等方面 ,作出正确决策。其中 ,如何判断中标概率是投标决策的关键。因为 ,第一 ,企业投标的目的是尽可能扩大近期利润…  相似文献   

18.
大股东票权非完备性与其对中小股东的侵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至今为止,在中国股票市场上,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侵害行为不断发生,并已成为了阻碍我国股票市场健康发展及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其应有作用的一个难点和焦点问题。本文从股东投票权完备性的充要条件出发,揭示了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投票权的非完备性,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大股东的最优选择即是将其用手投票权发挥至最大——即最大可能地侵害中小股东的权益。这一研究提示我们仅从一般性的加强监管、规范上市公司行为等角度,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股票市场中日益增多的大股东侵害行为。  相似文献   

19.
一、中国对保险公司进行股权投资的相关法规和政策规定 2006年以前,尽管中国在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方面的步伐迈得相当快,但主要集中于证券投资方面,包括扩大债券投资的比例和品种、允许保险资金直接投资股票市场等。实践中,保险公司的投资组合也以证券投资为主,仅定期存款、债券、股票和共同基金的投资占比就达到总投资资产的九成左右。政府对保险公司的非证券投资则明令禁止。  相似文献   

20.
蒙代尔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不可能三角”的思想,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完全流动和汇率浮动这三者中只有两者能实现,不可能同时达到.“不可能三角”的解分为“角点解”和“中间状态解”,关于“中间状态解”是否消失尚存在争论.该文通过对亚洲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和马来西亚的汇率制度分析,发现实行“中间状态汇率”的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或是由“角点解”向“中间汇率制度”转变,或是在各种“中间汇率制度”之间转变.“中间汇率状态”在不同的国家状态不同,即使在同一国不同时期的状态也不一样.各国根据本国的资本市场开放程度、对汇率稳定的偏好程度以及国内货币政策组合来选择最优的“中间汇率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