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高增长、低通胀”通常被经济学家看作是最理想的经济运行态势。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表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为95%,CPI累计增长23%,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但有专家认为,当前这种理想状态仅是一种非稳定的过渡状态,并不意味着三、四季度也会走出这种态势。虽然,三季度宏观经济增幅不会大幅度回落,但经过三季度后,四季度经济增幅可能会快速回落,2006年经济继续保持高增长的困难会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的特点是“高增长、高通胀”,已经到了要作出政策调整的时候。具体而言,是要在宏观方面通过政策的调整来处理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当前与长远、总量和结构、内需和外需、全局和局部、发展与改革的关系问题,保持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的最佳平衡点是增长率10%或者比10%稍多、通胀率在6%~7%之间。文章指出,解决当前增长与通胀的问题已经不是“防止经济过热和防止通货膨胀”而是“保增长、抑通胀”或者是“促增长、抑通胀”;解决长远发展问题则是尽早提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技术创新等一系列带有长远性、深层次的治理方略并加以实施。  相似文献   

3.
1997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到2005年的9年间,GDP年均增长8.3%,同期以居民消费价格作为衡量指标的年均通货膨胀率为0.9%,这种经济高增长与低通胀状况被公认为是一种理想的经济发展态势。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产生经济高增长与低通胀态势,怎样才能继续保持这一良好态势呢?  相似文献   

4.
到了2008年,中国的经济到底会怎么样? 从2003年以后中国经济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宏观经济来讲,每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都超过10%,而且从2003年到2006年这四年时间,不仅经济增长速度非常的高,而且通货膨胀率非常的低,2007年的时候整个通胀的压力就高了,  相似文献   

5.
【英国《太阳报》2005年12月28日】2005年中国经济在国人和世人格外关注的目光中,即将平稳地走过。在观察宏观经济运行的四个主要指标中,除了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以外,预计GDP增长率将达到9.2%上下,消费物价上涨可能保持在2%左右,外汇储备有可能超过8,000亿美元。总体来看,表现出一种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6.
经济增长和稳定物价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但是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人们期待的“高增长、低通胀”,经济平稳发展的时期并不多见,整个宏观经济形势可谓是“通胀通缩一线天,冷热之间求发展”。进入2008年以来,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到逐步回落,甚至出现经济衰退现象,变化之快让人有些措手不及。我国的宏观调控目标也在短时间内出现了一系列变化,从2008年初的“双防”调整为“保增长、控物价”,再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之间的联系究竟如何?  相似文献   

7.
宏观调控面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运行不能没有宏观调控,这是我国改革以来的重要经验。当前宏观调控面临着新的情况,出现了“保经济增长”还是“遏制通贷膨胀”的争论。本文认为,两者是统一的。经济增长回到9%左右,不能说是“滑坡”;物价上涨控制在5%以下,却有难度。一定要运用计划、规划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力争实现平稳较快增长,治理通胀,不损害中低收入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黄虹 《乡镇经济》2008,24(10):46-51
自2003年我国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后,经济就步入了新一轮增长的周期,连续4年经济运行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但进入2007年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价格由结构性上升向明显的通货膨胀转变的趋势。安徽CPI走势整体上同全国保持着高度的相关性,也体现为结构型上涨特征。同时,安徽物价上涨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文章首先阐明了安徽省CPI的走势特点,接着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希望能为安徽省防止通胀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9.
受世界经济形势急剧恶化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累积效应的叠加影响,2008年广东省经济运行从多个方面呈现出明显减速迹象,如不采取有力措施,全年经济增速有可能下降到10%以下。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是对不断恶化的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强制性纠正,也意味着共同分享全球化红利的时代已经终结,世界经济开始进入痛苦的重构期。“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组合将被“低增长、高通胀”的不利组合所取代,这种严峻的国际形势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长期性挑战。为了支撑未来中长期内广东省经济持续、快速和稳定增长,必须将发展视野从全球化的低成本优势中解脱出来,重新塑造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2005年一季度多项物价指数继续温和回落,主要是因为推动物价上涨的主导因素一粮价明显回落。尽管部分生产资料价格继续快速增长,但多数生产资料价格相对于去年三、四季度明显回落。通货膨胀的成本和需求推动因素都不强,经济呈现“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归纳起来,一季度物价增长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相似文献   

11.
时光流转,浙江走过了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中,浙江经济年均增长11.8%,人均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3363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7500多美元。这一切是在高基数、资源紧张、危机突袭的背景下取得的,是科学发展观入心入脑的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经济连续多年保持了“高增长、低通胀”态势,实现了既定目标。“九五”期间GDP年均增长8.3%。2000的年增长率8%,而物价上涨率仅0.4%,可以说,国民经济进入比较稳定、有序、适度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3.
2003年,中国经济彻底摆脱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从2003年至2007年,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增长周期,高增长低通胀,始终都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但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至今,局面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经济遭遇到了过去五年从未有过的复杂而又困难的国内外经济局面。  相似文献   

14.
2004年物价上涨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粮食、燃料和原料价格的大幅增长使国内外许多专家开始担心中国可能再次出现高通货膨胀的局面。但实际运行结果表明是“有惊无险”,由于物价上涨的原因不同、整体供需环境更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物价上涨带有相当大的合理回归性质,因此,实际的通胀压力并不大,  相似文献   

15.
环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PECC)年报作出经济预测:1994—1995年间环太平洋地区经济增长率将为4.2%。这份报告说,这一增长的基本动力在于中国,在过去的两年里中国的进口增长了25%,在太平洋地区21个国家中,中国进口份额越来越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一地区的通货膨胀率预计1994年将降低到3.5%,比1992年的3.8%要低,这种低通胀和经济高增长同时并存是这一地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2005,(2):B001-B002
2004年物价上涨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粮食、燃料和原料价格的大幅增长使国内外许多专家开始担心中国可能再次出现高通货膨胀的局面。但实际运行结果表明是“有惊无险”,由于物价上涨的原因不同、整体供需环境更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物价上涨带有相当大的合理回归性质,因此,实际的通胀压力并不大,物价上涨的主要推动力在于粮价的合理上涨。  相似文献   

17.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环比增长率由1994年的12.6%逐年下降,1999年达到7.1%的最低点,2000年、2001年又开始上升,分别为8.0%和7.9%。物价上涨幅度也从1994年的21.7%下降到1996年的6.0%,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消费品价格指数前后出现过两次较为明显的下降,第二次下降从2001年9月开始持续到目前。尤其是自1996年软着陆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持续低迷。人们普遍认为,由于经济体制机制的转换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长期的短缺经济已被买方市场所代替,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潘锋  张宇 《发展》2000,(10):4-7
一、近年来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新特点、新趋势,预示着甘肃经济正在进入新一轮增长阶段     “九五”时期,由于国家宏观形势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甘肃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一是经济总量实现了“低通胀”条件下的“高增长”。预计 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可以突破 1000亿元大关,五年间平均增速可达 9%以上,高于全国平均增速。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代表的物价水平有三年出现了负增长,年平均涨幅预计为 0.8%。“九五”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除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外贸出口三项指标外,均可如期实现,有些指标还可以超…  相似文献   

19.
我国这次通货膨胀是在全球流动性过剩下内外通胀因素不断叠加,从而激活了国内潜在的物价上涨压力,并在偶发现象的诱导下迅速形成。它是通过国际贸易、吸引外资和虚拟经济转换等介质传递到中国,再加上我国内部存在过度投资、过多基础货币被动投放,以及全民炒股形成的虚拟财富效应等原因,促进了物价连续上涨。解决我国通胀的具体措施是:完善经济结构改变增长方式、稳定利率阻止热钱流入、适度从紧货币政策下协调货币的发放、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内外经济平衡。  相似文献   

20.
马颜华 《中国经贸》2009,(16):240-240
本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连续保持着高增长、低通胀的良性发展态势,经济增长速度近4年持续超过10%,经济体系也未发生明显的通货膨胀——中国经济近年来的表现再一次让人们感受到了亚洲经济增长的活力,社会各界弥漫着乐观情绪。然而,一切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难以让人们踏实的不稳定因素。本文将中国经济与日本经济作对比,分析我国经济潜在的风险和危机,并对其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