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王梓 《理论观察》2011,(2):174-176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新闻语言是用于表达、传播新闻事实的规范化语言,它是社会语言的反映,因此,新闻语言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这就是说,历史的演变,时代的变化,推动了新闻语言的改革,  相似文献   

2.
消费者问题的产生与发展,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其更多表现为普通人的权利意识在不断增强,社会资源分配不再依循简单的丛林法则,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种文化和制度现象,权利是与法和国家一同出现于人类社会的,  相似文献   

3.
市民社会在现代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旨在探讨市民社会在这一进程中的功能。文章不仅对市民社会在现实中发挥的功能进行了客观性描述 ,并据此从中推导出其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的阐述既体现了民主制度与市民社会的特定伦理 ,也符合事物本身的逻辑事理。笔者认为 ,惟有将国家推行民主化带来的市民化结果理解为一种道德现象才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沉淀。所谓"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和一般的知识,也特指某一领域或某一范畴体现的思想观念,道德  相似文献   

5.
李雪峰 《魅力中国》2011,(1):181-181
文化作为一种人文现象,它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观念形态上的一种反映,既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相应产物,又是人类不断进步的文明结晶,它是人类社会继续发展与进步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这多指的是一种广义文化,而群众文化则指一种狭义的民众精神娱乐的活动表现形式。但它却是一种根植于民众对社会进步与发展起到精神支持的不可忽视的积极力量。我认为新世纪群众文化发展方向就是揭示了群众文化的深刻内涵,就应充分体现在宏扬时代的主旋律之上,爱国主义就是我们所处波澜壮阔时代高亢的最强音,是时代主旋律。  相似文献   

6.
试论用经济手段治理环境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映天 《发展》2010,(3):23-25
一、导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基础。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长期从事生产和生活等社会经济行为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从而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其实质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社会性的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治理环境,对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诚信,是人类社会基本的道德准则,是推动社会发展维护经济秩序的内在动力,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综合体现。然而,在我国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诚信缺失”现象比较严重,不仅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行为,巫术是人类意识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巫术的存在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虚幻心理,同时也折射出人类趋利避害的主观意愿。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巫术信仰一直在民间长期流传,而且从事巫术活动的巫师大部分是女性。现主要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探讨"女巫"的存在,用钩沉历史的方法分析"女巫"的文化意涵、社会地位与人生境遇。巫术信仰既然是人类意识发展的阶段性产物,也必然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而最终消亡。  相似文献   

9.
王天玉 《黑河学刊》2014,(2):69-70,125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行为,巫术是人类意识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巫术的存在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虚幻心理,同时也折射出人类趋利避害的主观意愿。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巫术信仰一直在民间长期流传,而且从事巫术活动的巫师大部分是女性。现主要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探讨“女巫”的存在,用钩沉历史的方法分析“女巫”的文化意涵、社会地位与人生境遇。巫术信仰既然是人类意识发展的阶段性产物,也必然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而最终消亡。  相似文献   

10.
宗教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在各个领域影响着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宗教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审美观念、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同时,对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影响也比较深远。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对宗教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宗教文化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宗教文化与旅游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1.
陶校锋 《魅力中国》2014,(1):306-306
自然辩证法也称科学技术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自然界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活动的基本方法、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中的哲学问题、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等内容。而其中的科技与社会则是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色的部分,是科学观的重要组成。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制约科学技术,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当然,当前社会治理问题能否彻底得以解决关键在于生态伦理秩序是正常有序,这势必会加强将伦理秩序朝着生态化方向发展与践行。因此,研究社会治理问题的深层意义,弄清其背后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有助于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助推中国梦,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3.
党中央提出的“和谐社会”发展目标,是社会观意义上的伟大变革。在推进和谐社会发展中,要着力于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三个基本维度。这就需要从思维方式上变革“实体化社会观”,因其实质是传统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它将社会视为在人之上的抽象存在。应倡导形成和贯彻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观,即“关系性社会观”,把社会理解成多重关系的整体。  相似文献   

14.
把一个社会作为一个经济体来看,判断这个经济体是否运行良好,要考察它的社会成本的耗费与社会价值的产出之间的关系。投资的增加、劳动投入的扩大和技术进步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它们本身就是增长的结果。真正决定增长的是制度,而且是有利于人的发展、能够提供适当给人刺激的有效制度。正确的社会经济发展理念,应该是以人为交汇的核心,使社会经济发展围绕着人来展开。  相似文献   

15.
死亡教育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社会工作教育也不能忽视死亡教育。当前在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中,死亡教育缺失。随着社会的发展,将死亡教育引入社会工作教育,很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社会开始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正步入公共需求快速增长和深刻变化时期,我国城乡居民对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需求也开始全面快速增长。但是,长期以来,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与城市之间实行两套不同的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劳动和保障公共资源对农村地区投入不足,劳动保障公共服务城乡非均等化问题突出,这也是造成目前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实现劳动保障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亦是构建和谐社会,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王鸣 《理论观察》2005,(3):45-46
社会救助是公民因各种原因导致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给予物质救济和服务,以使其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的制度。社会救助的对象是贫困者。在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社会弱者阶层或群体。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一个以低收入者和失业者为主的社会弱者群体。脆弱者群体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而社会弱者与贫困者有相互包容的方面,但也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两者有联系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全面自由发展的要求充分表现着人的内在本质力量,这种力量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动力。经济发展要做到能够有利于促进每一个个人都获得全面自由发展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基于这一要求,现代西方经济学特别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不适合指导当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经济学在现实社会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不能具体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建立新的经济学已成为必然。把社会生产关系与促进每一个个人都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人的发展经济学,要顺应时代的需要尽快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社会,知识始终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人们也逐渐意识到知识对于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的重要性。知识共享则是实现知识全面化的一个有效途径。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角度,针对影响知识共享的个体因素进行分析说明。社会报酬、信任、利他以及自我效能这些个体因素会影响知识共享行为。着重分析其他文献很少研究的社会报酬这个因素对知识共享的影响,从而为知识共享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王幸平 《理论观察》2007,1(4):60-62
孔子的"仁者,人也"思想,为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本价值旨向。由血缘所形成的家庭是个人走向社会的过渡环节,家庭既有社会性的因素又有个人的形成内容,因此便具有外部社会和内在个体的双重特点。而基于家庭与社会所具有的"同构性"使得由个人所形成的内在道德品质不但在以血缘为基础的家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更为复杂和扩大的社会视域中具有同样的作用;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所具有的"异质性",使得在儒家道德伦理体系中,存在着固有的矛盾即"修己"与"安人";"内圣"与"外王"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