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正确认识呼伦贝尔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的基础条件 (一)呼伦贝尔市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的有利条件 一是呼伦贝尔牧区草地资源极为丰富,是我国目前为止保存较好的天然牧场之一,呼伦贝尔牧区四季分明的自然气候条件和草地资源的多样性及营养性,为当地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最为优越的发展环境。二是呼伦贝尔牧区是游牧文化的发祥地,这里居住着巴尔虎、布里亚特、斡鲁特蒙古人和鄂温克、达斡尔等祖辈游牧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积累了草原畜牧业丰富的经验和生产技术,他们具有最珍贵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意识和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2.
海西蒙古族祖居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公元1206年前后,成吉思汗率部西征中亚的进军途中,曾派兵到海西一带活动。蒙古人世代以游牧为业,当他们发现海西广袤肥美的天然牧场后,即产生了居牧的念头。宋理宗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回师途中占领了西宁,后来又占领了青海湖周围及海西东部的广大地区,并驻军屯牧。随后,元封其驸马章古为宁濮郡王,使之镇守西宁,其部众驻牧青海,蒙古族自此始迁居青海及海西一带,至今已有650余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一、游牧经济中的协作行为 蒙古族游牧生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协作文化,对于畜群管理、草场利用、顺应自然、适应自然的活动中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协作、人与人的协作、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协作和"人草畜"之间的协作行为.  相似文献   

4.
游牧圈与游牧社会:以满铁资料为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民国时期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对蒙古草原地区的调查资料为基础,从人与草原环境的关系出发,通过分析游牧民冬、夏营地的分区和畜群周期性的移动规律,对蒙民传统的游牧业经济及游牧社会做出了初步的分析。本文一个重要的发现是:传统游牧形态是一个多层次的游牧圈结构,其目的是为了基本的草原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实现最大化的草原利用在避免局部过牧化的同时,达到生产的最大化。“打圈子”的游牧业要求与一定的草原地域进  相似文献   

5.
历史时期草原民族游牧方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游牧是草原民族基本的经济生活方式,包括以逐水草而居为基本特征的游牧方式,以及依各有分地为原则确定的游牧空间。数千年内草原民族依照这两项基准在草原上建立了生活秩序与空间秩序,并以此为基础推动草原社会政治、经济乃至于军事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草牧场产权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现有草牧场产权制度下的放牧模式 如何解决草牧场承包到户与草原畜牧业规模化利用f包括轮牧制度的实施)之间的矛盾,是不是要回到传统的游牧经济时代呢?回答是否定的。我们对蒙古国草牧场产权制度的考察研究中发现,由于蒙古国仍然保留了传统的游牧制度,加之没有较为明确的游牧场使用范围和边界线,许多牧户集中在城市郊区的放牧场或水源条件较好的河流、湖泊周围的牧场,使之过度利用,带来明显的草场退化、沙化迹象。而交通条件不便,离畜产品交易市场远的放牧场则被大量的放弃闲置。造成草地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7.
唐末在帝国解体的过程中,北方的契丹女真等部落先后建国,控制了农耕核心地区与宋帝国并立的北方强权。此后,游牧文化与以农耕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逐步融合。从先秦时期开始,农耕文明对草原游牧文明产生极大影响的同时,草原游牧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发展具有意义深远的影响。历史上,中国北方的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在互相吸收借鉴、互相融会贯通的过程中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草原畜牧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包玉山 《北方经济》2003,(11):14-16
1.内蒙古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虽不适合于农耕但却适合于畜牧,尤其适合游牧。而游牧生活又不允许人们聚落而居,更不允许将草场分割为大小不同的条块占为己有。随着移民的大量流入和农田范围的不断扩大,内蒙古自治区的许多地区社会经济活动经历了游牧→牧农并存→半农半牧→农业的变迁过程。这种变化,用费孝通先生的话来讲,“在经济上……走了下坡路”。他说;“移入的汉人越多,农田越多,日子越难过。”这是“引起民族矛盾的经济基础。”“靠天种地的粗放农业对牧场草地来说是一种破坏力量。而且凡是丢荒之地,在天旱地区植被破坏后,很快就会沙化,农耕所及,草场荒废。”现在,内蒙古草原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草原生态的严重退化,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逐步发生转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国家草场承包到户政策的推动下,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生产方式已经基本完成了从游牧到半游牧再到定居的转变过程。事实上,草原生态退化和畜牧业生产方式之间的因果关系一直存在争议。虽然,对于究竟是因为草原退化导致畜牧业生产方式被动转变,还是畜牧业生产方式的主动转变导致了草原生态的退化,至今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但草原退化日趋严重已经是不可回避的事实。纵观内蒙古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历程,我们发现,其背后有外在因素的推动,也有内在因素的拉动。  相似文献   

10.
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是山地国家,其中87%的农业用地为天然牧场,因此共和国的生态环境主要取决于牧场状况。共和国天然牧场的总面积为850万公顷,割草场为23.4万公顷。天然牧场分布在海拔600米至4000米的山地上。高山牧场(海拔2600米至4000米)约为410万公顷,其中近190万公顷分布在海拔3 000米至4 000米的高山上。按照经济植物成分、收获量及其优点而划分的各类天然牧场是由土壤、气候条件、海拔高度等因素决定的。天然牧场和割草场按照其生长植被特征划分为沙漠型、半沙漠型、草原型、草地草原型和草地型(即高草型、亚高山型和高山型)。占地面积最多的是草原型牧场,面积为310万公顷,其次分别为草地草原型牧场,面积240万  相似文献   

11.
宋京 《东北之窗》2011,(22):105-111
日本北海道的渔民被称为世界上最富有的渔民,他们依靠“海洋牧场”致富。北海道的海底,是人工礁石、海藻、经济价值极高的扇贝和珍稀鱼类,它们像草原上的牛羊一样在牧场里自由成长。北海道的海珍品因而畅销世界。  相似文献   

12.
天族精神     
从呼仑贝尔到腾格里湖,从天山脚下到肯特山上,无论在戈壁、在草原还是在高山,那里有游牧的蒙古人,那里就矗立着神圣的敖包。敖包是蒙古人祭奠天地的祭台。通过祭奠敖包,向天地自然倾诉自己感激敬畏之情,表达自己顺从自然意志的信念。  相似文献   

13.
李桥江 《中亚信息》2012,(Z1):36-41
草原春秋教科书里将新疆的草原分为荒漠草原、草原、草甸草原、沼泽草原四大类,各类草原又细化为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山地草甸、山地草原草甸、山地草原、山地荒漠化草原、平原荒漠草原、平原草原、平原沼泽等等。学界如此划分草原类型自有其道理。不过,新疆牧民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按照放牧季节将不同的草原类型划归为春秋牧场、夏牧场、冬牧场三大类,简单、实用而又一目了然。笔者以为依此顺序引领读者走进新疆草原,不失为一种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一、现有草牧场产权制度下的放牧模式 如何解决草牧场承包到户与草原畜牧业规模化利用(包括轮牧制度的实施)之间的矛盾,是不是要回到传统的游牧经济时代呢?回答是否定的.我们对蒙古国草牧场产权制度的考察研究中发现,由于蒙古国仍然保留了传统的游牧制度,加之没有较为明确的游牧场使用范围和边界线,许多牧户集中在城市郊区的放牧场或水源条件较好的河流、湖泊周围的牧场,使之过度利用,带来明显的草场退化、沙化迹象.而交通条件不便,离畜产品交易市场远的放牧场则被大量的放弃闲置,造成草地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5.
一、搞好区域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畜牧业 我国牧区现存的家畜品种及其地域分布,是适应各地草原生态环境,适宜游牧生产,以及与传统的自然经济协调一致的牛、马、骆驼、山羊、绵羊五大类牲畜.在提高家畜饲料转化效率、改良土种家畜时,无论采取土种选育,还是引进良种,以及杂交改良等措施,当然要达到优质、高产、早熟、快速周转的经济目标,也必须实现适应该草原地区自然环境而且抗逆性强的生态目标.这样才能发挥草原畜牧业顺应自然,充分利用自然生产力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一、对“草原文化”的界定 关于“草原文化”的定义及其界定,专家和学者们的解释各有不同。但趋于基本一致的看法和说法,认为我们今天所说的“草原文化”,是指中国北方温带半干旱区域,旱生或半旱生草本植物群落生长的草原上活动生息的、阿尔泰语系的游牧或半游牧族群在数千年以来共同创造而成、并不断传承和发展的一种地域的、民族的特有文化。她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是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的、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对古代农业的两种形式——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现象分析,涉及到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形成发展,以及经济间的交流,对古代社会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法国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在《草原帝国》中写道:"草原民族的英雄豪放与他们的野蛮残酷一样率真可爱,他们在对人类毁灭欲望的淋漓宣泄中,扮演着独特的历史角色,他们是上帝之鞭,专门为惩罚文明而来。"的确,剽悍的游牧者曾经把欧亚大陆当成自家的牧场,被汉朝击败的匈奴在隐匿了300年后,突然神秘现身欧洲,在首领阿提拉的率领下,发动了对西罗马帝国的战争并加速其灭亡。被唐朝败退的突厥人,在欧、亚、非的枢纽地带建立了强大的奥斯曼帝国。成吉思汗的西征更是让欧州人谈蒙色变,同时也间接地缔造了俄罗斯帝国。今天的欧沙还流传着一句俗语"你剥开一个俄罗斯人,就会看见一个蒙古人",俄罗斯的土地上,连系着成吉思汗的血缘纽带。  相似文献   

19.
李景东 《北方经济》2004,(12):49-50
一、内蒙古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内蒙古旅游资源的优势在于广袤的草原、无际的沙漠和茂密的森林.目前全区拥有草原面积13.2亿亩,为我国四大草原之首.其中局部区域的草场具备世界顶级草原的形态和品质,极具生态价值和旅游价值.在当今追求绿色环保、崇尚自然的消费理念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人们向往着大草原.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哈萨克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因而其饮食习惯也与赖以生存的畜牧业紧密相关.大多数哈萨克民族牧民长期生活在草原上,以放牧为主,所享受的医疗条件相对有限,所以茶、 奶、 肉、面既是他们的主食,也是他们的药物.在日常生活中,他们采用了具有哈萨克族民族特色的"原汤化原食"的食疗方法,逐步形成了特殊的草原食疗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