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大齐"工业走廊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出现生态环境恶化、绿色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哈大齐"工业走廊实现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应发挥各区域的生态优势合作、建立完善的生态合作补偿机制及加强生态建设和产业创新合作.坚持把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放在首位,加强传统工业的升级改造,加强环境治理合作等,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理念.  相似文献   

2.
辽宁东部山区是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随着经济发展,辽东山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实施辽东生态功能区战略,对守住辽东生态红线、完善辽宁区域发展战略、实现东部山区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必须加快建立科学有效的生态补偿体系、产业支撑体系、政策保障体系、考核评价体系,为辽东生态功能区建设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3.
首先要破解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节能减排协调发展的难题.我区地下矿产、特别是煤炭资源丰富,以煤炭产业为重头的工业经济占我区GDP的一半左右.我区一方面要确保经济增长,为国家提供充足能源资源;另一方面要节能减排,保证完成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任务,同时还要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国家北方生态安全.破解这一难题就要整合我区碳汇资源,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经济》2007,(4):14-14
“如果说过去青海省肩负加快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重责任,那么现在又加上了改善民生这一重要责任,并以经济发展带动生态保护与改善民生。”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省长宋秀岩接受采访时说。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青海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年-2020年)为基本出发点,提出青海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生态保护为首、城乡一体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兼顾地区差异为原则,从严肃规划意识,推动新城镇化建设档次;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人口集聚和资源共事;坚持典型示范,强化产业支撑;不断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制;关注制度建设与创新,推进公众对新城镇建设的支持与理解;加强中心城镇的发展,实现区域间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推进青海新兴县城镇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巩芳  盖志毅  长青 《乡镇经济》2008,24(2):70-73
财政收入是各级地方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基础,雄厚的财政实力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证,财政收入的增加主要依赖于经济的增长,而经济的增长不可避免地会影响环境质量,因此,在内蒙古各旗县尤其是33个牧业旗县就存在着经济发展、财政增收与草原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文章以内蒙古33个牧业旗县为例,具体分析了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困境以及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着重分析了产生增加财政收入和保护草原生态矛盾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两山论"是习近平总书记为破解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两难"悖论提出的一种绿色发展模式,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新理念和新方法."两山论"的实质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两山论"具有思维方式的生态化、表达方式的通俗化、人民立场的民生情怀和矛盾分析的辩证思维等特征.以"两山论"引领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立和完善"两山论"的法律法规和协同促进机制.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对生态经济与生态产业的理论分析,以"库布齐沙漠复合生态产业模式"为例,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角度,对其成功经验进行总结,进而探索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生态产业模式的机制构建:保护生态环境为根本的约束机制;变革产业模式为动力的创新机制;加强政企合作的责任机制;推进改善民生为目的的扶贫机制;完善公共服务,改善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构建能值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2013年青海省46个市、县(区)的生态经济发展水平。并结合GIS技术分别从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赤字、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安全指数角度,分析了青海省生态经济空间差异。揭示了青海省生态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生态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距较大;二是能源消费不均是影响生态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的主导因素;三是生态压力指数空间分布不均衡,四是东部城市群生态系统处于危险状态。提出了青海省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依然面临严峻挑战:公众生态意识觉醒却践行乏力;地方政府生态治理无力;经济发展模式亟待转变。挑战与机遇并存,文章认为,应通过生态教育途径,树立生态理念;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绿色发展;转变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以应对经济新常态下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风 《北方经济》2015,(12):11-15
“十三五”将是政治新生态、经济新常态、社会新形态并行的转型发展时期.在经济领域有许多矛盾需要我们面对和解决: ——经济增长减速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矛盾; ——创新能力薄弱与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矛盾; ——要素成本提高与增强经济发展动力的矛盾; ——资源环境约束与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矛盾; ——投资边际效用递减与积蓄发展后劲的矛盾; ——财政收入减缓与公共服务需求增强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黄河流域的源头省份、干流省份,青海省要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当下,青海省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起点上.面对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应该找准青海省定位,努力探索一条符合国家战略、富有青海特色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2005年1月26日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为青海经济区域重新定位以及青海省整体经济的发展开阔了新的思路。为适应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条件,实现青海省经济协调快速发展,首先应对青海省的经济区进行更加合理的划分,根据各经济区的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寻求各区域形成优势产业分工的经济发展政策,对具有极大生态和环境价值的三江源经济区要充分运用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政策作用,以达到特定的区域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地区经济快速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新时代西藏经济宏观运行状况入手,从破解西藏社会矛盾、适应经济新常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角度分析了西藏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大人才要素供给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循环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汉中市土地利用存在着两大矛盾:1)城市发展与耕地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2)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本文分析了汉中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特征:1)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生态网络格局的构建;2)城市发展方向以生态旅游为主;3)城市发展定位为宜居城市。基于以上特征,概括了汉中市土地多功能集约利用的形成过程,以主体功能区划为核心,以区域产业发展为骨干,以宜居城市为基础,结合集约用地的思想,既保护了耕地资源,又维持了生态平衡,形成生态-生产-生活一体化的城市土地多功能集约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在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进程中,乌兰的资源开发步伐不断加快,盐湖的资源优势开始向经济优势转换,并正在形成资源主导型产业框架.随着资源开发向广度和深度的推进,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两者的关系,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解决资源短缺与快速发展矛盾的根本出路.对于乌兰这样一个资源并不富集的县域来说,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新要求是大力发展新型生态产业,制定相关的企业环保建设标准,尤其是要根据水资源开发的现实需要,结合产业特色,积极保护水资源,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改进和创新工作模式,平衡水资源保护利用与产业发展的矛盾。本文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一经济长期发展主题,结合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状况,提出了科学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可行性建议,旨在给新时期的产业转型及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合理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是目前快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首先,选择我国东部沿海典型生态脆弱区为研究区域,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两个维度分析沿海生态脆弱的成因和压力;其次,构建生态保护与经济耦合发展模型;再次,选择辽河滨海三角洲典型生态脆弱区为例,分析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对沿海生态脆弱区的影响,进而提出对策和建议。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对生态经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蕴含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的思想,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思想,以及强调科技在发展生态经济中的作用。新时代下中国生态经济发展的现实路径是:培养经济理性思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绿色发展模式;加强生态经济法律和制度建设,实现生态经济制度化。  相似文献   

20.
李丽娟 《西部大开发》2010,(4):19-19,25
日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突出特点就是各类建设用地量大,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保障经济发展与保护耕地任务极其艰巨。鄄城县把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作为破解用地矛盾的突破口,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完善用地机制,达到了保障经济较快发展与保持耕地总量稳中有升,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