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提高粉煤灰和矿渣掺入量,长沙科伦高新技术开发研究所最近研制成功一种粉煤灰和矿渣掺入量大的无熟料免烧水泥。该水泥的粉煤灰掺入量为30%~50%,矿渣掺入量为20%~36%,其他原料的掺入量分别为:钢渣14%~22%,石灰和石膏5-2%~7-5%,外加剂和助剂1-5%~2-5%,复合固化剂4-5%~6-0%。制作时,先将粉煤灰、矿渣和破碎后的钢渣烘干,然后将破碎的石灰和石膏与上述材料配合研磨后即可得到该水泥。经测试,用此法生产的水泥标号可达425号,可以满足建筑施工的需要。为了提高粉煤灰、矿渣在水…  相似文献   

2.
通过采用“一高两中”配料方案设计、废渣生料小料球成型及煅烧、高细粉磨等技术手段,综合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电厂炉渣、硫酸渣、磷石膏等五种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粉煤灰水泥,使最终水泥实物重量中工业废渣含量达到50%,粉煤灰水泥质量等级达到42.5级。  相似文献   

3.
透水混凝土是一种利于促进水循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环保型建筑材料,它在满足良好透水性的同时,也要确保其强度满足使用需求.通过在混凝土中掺入不同掺量的粉煤灰、硅灰和纳米SiO2,研究对比了单掺粉煤灰、硅灰、纳米SiO2以及复掺下取代部分水泥的透水混凝土力学性能.在此基础上,再使用SEM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水泥浆的微观形貌特征,探究3种矿物掺和料提高透水混凝土力学强度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不影响透水混凝土渗透系数的前提下,3种矿物掺和料对透水混凝土的28 d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贡献程度为纳米SiO2>粉煤灰>硅灰;复掺10%粉煤灰、8%硅灰和2%纳米SiO2的强度均比3种掺和料单掺时的强度高;结合电镜扫描,发现复掺粉煤灰、硅灰与纳米SiO2可对透水混凝土强度发展有良好的超叠加效应,降低了透水混凝土的结构缺陷.  相似文献   

4.
废旧锂电池湿法回收会产生铁铝矾渣、碳酸钙渣等大宗工业固废,其处理难度大,危害大,容易污染环境。本文以铁铝矾渣、碳酸钙渣和页岩等为原料,制备轻质环保陶粒、陶粉,再以陶粒、陶粉、水泥、脱硫石膏、粉煤灰、铝粉膏等为原料,制备陶粒发泡混凝土砌块,研究不同因素对陶粒发泡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陶粒掺量为25%,陶粉掺量为5%,脱硫石膏掺量为5%,水泥用量为25%,粉煤灰用量为40%,铝粉膏掺量为0.26%,蒸汽养护温度为80℃,蒸汽养护时间为9 h时,制备的陶粒发泡混凝土砌块28 d抗压强度为5.1 MPa,吸水率为17%。本研究为锂电池回收行业固废资源化、高值化利用探索出一条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磷石膏作油井水泥缓凝剂对水泥石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工业废渣磷石膏替代天然石膏作油井水泥的缓凝剂,研究不同熟料细度及掺量对G级高抗油井水泥强度及抗硫酸盐侵蚀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油井水泥熟料细度的增加水泥石强度逐渐增加,细度达到400 m2/kg,水泥石强度达最高;随着磷石膏掺量的增加,水泥石强度呈现缓慢上升趋势;磷石膏替代天然石膏对水泥石强度影响不大;磷石膏替代天然石膏对高抗油井水泥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未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燃煤电厂的快速发展,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也逐年增加。目前,其综合利用主要是作为混合材,应用于水泥生产中,受季节影响较大,而且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开展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变害为利,解决堆放问题,既符合国家环保政策,又符合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这种方式已成为解决我国燃煤发电与生态环境污染、矿物掺合料资源紧缺之间矛盾的一种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脱硫灰渣用于制备矿物聚合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脱硫灰渣、粉煤灰等为原料进行了制备矿物聚合材料的试验研究,制品的28d抗压强度可达到36.9MPa。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固液质量比是影响制品抗压强度最主要的因素,固液比增大,制品的抗压强度也随之增大;脱硫灰渣占固相的含量对制品的抗压性能影响较小,其掺量可占固相质量的20%。不同龄期制品的XRD和SEM分析结果表明,矿物聚合材料形成过程为:原料中的粉煤灰玻璃相首先在强碱溶液中的溶解络合,生成硅酸盐凝胶相,随着固化龄期的延长,生成的凝胶产物将未溶解的粉煤灰颗粒相互结合,从而最终形成结构均匀致密的矿物聚合材料制品。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在干拌砂浆的基础上,采用大掺量粉煤灰技术,添加多功能化学外加剂,利用粉状活性剂对粉煤灰强度的补充效应,研究并配制了高性能建筑砂浆,测定了其抗压强度、和易性和耐久性等技术指标,为实现产业化及在工程中推广应用高性能干拌建筑砂浆,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9.
粉煤灰砖是以粉煤灰、石灰为主要原料,掺加适量石膏和骨料经坯料制备、压制成型、高压或常压蒸汽养护而成的实心砖。通过粉煤灰砖的特性,以及影响粉煤灰砖产品性能因素的论述,指出了提高粉煤灰砖砌体质量的措施及发展粉煤灰砖的技术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水泥、脱硫石膏和粉煤灰进行了不同配比实验,得最佳配比为1:1:0;以此配比与不同含量的尾矿固结.通过对70%.65%.60%的尾矿和20%、25%和30%的胶结剂进行对比测定,结果表明,胶结体抗压强度随胶结荆浓度增大而增大.以脱硫石膏、粉煤灰代替部分水泥用于尾矿回填,避免了石膏和粉煤灰带来的环境问题,降低了尾矿胶结填充成本,符合矿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理念.  相似文献   

11.
采用复合溶液作为碱激发剂的矿渣粉基地质聚合物通常具有凝结时间快、和易性较低等缺点.为改善地质聚合物的和易性并有效延长凝结时间,测试了12种外加剂对地质聚合物凝结硬化性能的影响.通过维卡仪试验及水泥与减水剂相容性试验,对掺有不同外加剂的地质聚合物净浆进行凝结时间与经时流动度损失测定,选取效果最佳的外加剂;通过配制不同掺量该外加剂的净浆和胶砂测定了地质聚合物的凝结时间、经时流动度损失和抗压强度,研究不同掺量该外加剂对于地质聚合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硼酸的缓凝效果最为明显,在0~4.0% 掺量范围内,地质聚合物的凝结时间随硼酸掺量提高而大幅度延长,经时流动度损失减小,抗压强度略微提高.  相似文献   

12.
秦扬  胡实 《改革与战略》2012,28(1):48-50
矿权法律制度不完善、矿业市场混乱不堪等原因造成了我国矿产资源大量浪费,生态环境严重受损。完善的矿权法律制度无疑是提高我国矿产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也是促进我国矿业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动力源泉。文章在对矿权法律制度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现行矿权法律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磷石膏综合利用现状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高浓度磷复肥、磷酸和洗涤剂工业的迅速发展,如何处理磷石膏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环保和安全问题。评述了国内磷石膏综合利用状况,重点介绍了磷石膏在水泥工业和石膏建材生产中的应用情况。针对磷石膏综合利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丁蓬勃  陈搏 《科技和产业》2021,21(5):311-317
半刚性水稳基层是高等级路面结构的主要形式,具有优良承载力与工程经济效益.针对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碎石结构施工过程的离析、难以碾压密实、钻芯完整性差的问题,以紫惠高速路面工程为依托,通过跟踪基层试验路段铺筑各个环节,开展骨架密实型水稳碎石的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使用分级掺配法设计具有优良骨架与密实性的目标矿料级配,并基于振动成型法确认最佳水泥剂量下的混合料最大干密度与最佳含水率指标,最终通过不同时间下的抗压强度试验确定合理的施工窗口期.施工过程中,针对骨架型水稳混合料特性,对混合料搅拌、运输、摊铺、碾压、养生等环节的关键技术要点进行总结归纳.最后,重点研究不同碾压工艺对混合料压实度、芯样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提前使用胶轮进行搓揉碾压,有助于提高路面压实度与结构层的完整性,减少后期开放交通后产生的表层碎石过度跑散问题,同时增强水稳结构的抗冲刷性能.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对比了不同组分的石膏试件在升温、降温及干湿循环过程中的体积变形(以伸缩率计),分析了温度、湿度对石膏制品体积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脱硫石膏制品的伸缩率较小,在0.1‰~0.2‰之间,但随环境温度的改变体积变化较大,温度变形系数在1.5×10-5/℃以上.  相似文献   

16.
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是建立在自然生态具有价值和矿产资源开采企业可能对自然生态产生损害的基础上的,其经济依据包含了矿产资源价值及稀缺性、矿产资源使用行为的外部性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本文通过对我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现状的分析,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提出了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资金保障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浅谈磷石膏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磷石膏的无控排放已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我国目前对其的综合利用率不到30%,主要途径是用于水泥工业、生产化工原料和石膏建材制品、用作路基或工业填料、改良土壤等。磷石膏的综合利用,应在经济、环保的前提下,开辟大用量、高技术含量、有示范效应的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8.
黄磷渣资源化利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黄磷渣的基本化学成分及矿物组成,对我国黄磷和黄磷渣的生产现状,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以及黄磷渣在水泥、混凝土及其它行业中的研究应用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了今后黄磷渣研究应用中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预测了黄磷渣资源化利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