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区域形成机制、区域合作秩序与区域协调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新世纪中国政府的重大方略。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作为一个地区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尤其是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阶段,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显得更为复杂和重要,也一直是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同时还是一个国家管理体制的演化问题。只有通过国家管理制度改革,形成区域合作机制,促使资源要素的流动和合理配置,克服行政区划对资源配置效率的负面影响,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才能有效推追区域间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3.
4.
郑必坚 《唐山经济》2009,(10):10-11
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能够参加在中国新兴北方大港曹妃甸举行的如此盛大规模和有如此众多外国嘉宾出席的国际性论坛,实在倍感荣幸。  相似文献   

5.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西部大开发,不仅为广大西部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为新疆及乌鲁木齐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展示了广阔的前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党的政策指引下,乌鲁木齐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等各项事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由一个解放初期人口不足10万、建成面积仅8平方公里的破旧城市,发展成拥有208万人口、建成面积150平方公里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在20多年中,乌鲁木齐经济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到2001年末,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500元,列全国35个重点城市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本文选取江南、珠江三角洲、华北平原、长江中上游地区,以及东北和台湾等较具代表性的区域,分别考察其在明清时期的发展特色。文章特别强调,虽然各区域自然条件、发展背景不同,发展水平、特点也有较大差异,但有一点则是共同的,即:明清时期各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与商品流通大大加强了。正是由于区域间经济联系的加强,商品流通的扩大,才使得各区域可以扬长避短,分工互补,并从而形成各自的经济特色  相似文献   

7.
该文通过对珠三角、苏南、温州三个区域品牌演进过程的比较分析,发现在要素整合的方式、产业集聚方式、企业组织方式与生成模式、市场竞争优势的建立以及品牌形成方式上,三个区域品牌各具其特色。同时,这三个区域品牌的建设都经历了区域要素整合、优势产业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形成、市场优势形成和区域品牌形成前后相继的5含阶段,建立了区域品牌构建的五阶段模式。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居民收入的增长,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文章通过对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区域①(以下简称"二洲一海")经济发展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针对该区域居民富裕水平明显较高、第三产业发展潜力较大、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较高、外向型经济特点突出的状况,提出了商业银行要优先支持二洲一海区域,加大信贷倾斜力度,大力发展个人银行业务和中间业务,优化客户结构、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果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10.
目前,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10 3”的总体框架已基本确定,在已经基本成熟的东盟合作经验的引导下,东亚经济体内各个区域性的合作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例如中国与东盟、日本与东盟、韩国与东盟等。但是,中、日、韩三国间的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仍面临诸多困难。由于中日两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加之日本经济仍未从低迷状态走出,不平衡的发展态势导致日本对与有中国积极参与的区域合作仍犹疑不决。在对待与东盟的合作问题上,中日两国仍存在一定的竞争与利害冲突,东盟客观上成了中日关系的协调平台。今后,东亚区域合作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中、日、韩与东盟,特别是中日两国的进一步协调与合作。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进程大大加快。 欧共体内部统一大市场已从1993年1月1日开始运转: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领导人1992年10月7日签署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协议也于1994年1月1日起生效;以日本为主导的东亚地区,由于政治、经济体制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文化和历史等原因,一时还建不成区域合作机制,但经济合作正在加强,他们之间的经济合作主要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通过资金流动和技术转让;通过扩大贸易,逐步形成越来越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东亚经济圈”。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结构调整与区域共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区域传递机制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杠杆。本文分析了区域传递的梯度推进模式和中心辐射模式,阐释了区域传递中资源互补、产品互补和产业互补三种方式,揭示了区域传递的制度障碍,最后从市场体系、政府政策、科技开发等方面提出了区域传递机制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7.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立足各地发展环境条件和国家区域战略定位,河南在均衡发展和首位度战略两种区域发展模式之外逐渐找到和深化了协调发展之路,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对我国中西部同类地区立足实际,努力走出适合自己的区域发展道路的几点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学作为新兴学科,在经济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就区域经济学的发展脉络作了扼要评述,同时就区域经济学在我国存在的理论体系、学科建设、教学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并非指区域经济的均等化,而是指在现存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各区域的功能互补与互动,并在互补互动中形成相互联系和依赖的统一体,从而达到整体上的飞跃。从推动局部区域的超常发展到注重总体协调,从战略上说,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调整。  相似文献   

20.
孙翠兰 《山东经济》2010,26(4):83-87
区域金融的存在是以客观基础和主观基础为支撑的。自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城乡差异、经济发展程度、市场发育及规模是区域金融存在的客观基础。政府政策、金融意识、金融活动的空间分布是区域金融存在的主观基础。以区位因子的差异性为依据的区域金融的存在是客观的、合理的和科学的。区域金融结构的构造既应大体上以所处空间中各区位因子的成长程度、状况为基本依据,又要有一定的超前,但要保持超前的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