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一、购买力平价与实际汇率购买力平价理论是最早用数量方法表述的汇率决定理论,由卡塞尔(G·Cassel)于1992年提出。该理论认为汇率是由两国货币的相对购买力(相对物价水平的倒数)决定。购买力平价理论作为长期汇率决定理论,解释汇率变动趋势、汇率变化方向非常具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2.
蔡文逸 《珠江经济》2007,(11):29-34
本文根据绝对购买力平价原理,通过中美两国30种商品同期价格比较,对人民币升值幅度及趋势进行了假设条件下的预测.根据这一设想,比较中美两国同种商品的同期价格,得出没有贸易障碍条件下的预期汇率.在此基础上,肯定人民币升值的方向,并探讨了人民币升值对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对于珠三角支柱产业来说,风险与机遇并存.面临此种情形,珠三角企业特别是电子通讯制造企业,一方面要抓住机遇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政府也应该调控商品价格,使商品价格进一步合理化.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套补的利率平价理论,兼用购买力平价理论、国际收支说等学说,结合实证检验,对人民币的汇率进行分析,说明人民币的币值被低估,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会继续保持,而且升值幅度会加大。  相似文献   

4.
世界银行等有关国际组织公布了按购买力平价法和汇率法测算的世界各国GDP和人均GDP,而且这两种数据的差异较大。本文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研究按两种方法测算世界经济规模的差异程度及其背后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世界主要国家货币购买力平价和汇价的长期变动趋势。据初步推算,在世界经济中发达国家约占70%,发展中国家约占30%。从购买力平价与汇价的偏差程度看,目前美元价格偏高,日元对美元的汇价偏低,欧元对美元的汇价与购买力平价大体相符。  相似文献   

5.
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购买力平价理论出发 ,分析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关系 ,认为由于现阶段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小、市场经济发展不够充分 ,以及购买力平价实际测算的误差 ,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之间存在较大偏差是必然的 ,也是合理的。以购买力平价来评价人民币币值被低估的观点缺乏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驳人民币汇率升值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几年,日本和美国的一些政府官员和学者相继提出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的主张。这一主张立足于人民币汇率低估的判断,其依据主要涉及经常收支顺差、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压力和购买力平价这三方面的因素。本文将分别探讨和反驳人民币升值论的主要论点。  相似文献   

7.
周建清 《特区经济》2008,(12):63-64
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因素很多,但其作用时间的长短却不同。文章通过对中国的汇率制度、购买力平价及国际货币供求的分析,来说明其对汇率的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8.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近公布了最新一轮,即1999年一轮购买力平价项目的比较结果,它应用购买力平价(PPP)方法替代汇率方法,消除对比国之间价格因素的影响,从物量意义上进行各国GDP总量和人均GDP水平的比较。该项目自1980年开始执行以来,每三年为一轮,现已完成了六个比较报告。1999一轮购买力平价项目共有43个国家参加,其中30个为OECD成员国,13个为非成员国。  相似文献   

9.
龚黎明 《特区经济》2013,(11):17-21
长期以来,购买力平价(以下简称PPP)被视为衡量货币间相对价值的最终标尺。对其实证检验的发展一直伴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发展,采用的检验技术不断更新。从最开始的简单方程形式检验,到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直至现在的非线性检验。在本文的传统PPP模型检验中,结果显示,不论在单变量、双变量还是三变量模型的检验结果中,购买力平价都不适用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  相似文献   

10.
货币新思维     
西方经济学之货币学说演变繁复,大浪淘沙,基本骨干是三大理论。一是决定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关系的货币数量论,二是决定汇率与物价(货币供应量)之关系的购买力平价理论,三是决定各国利率水平与汇率走势之关系的利率平价理论。三者共同构成当今各国货币政策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有关国内外研究者以购买力平价判定人民币汇率目前被低估.本文通过检验实际汇率的平稳性以及名义汇率与国内外价格水平是否具有协整关系,对人民币汇率低估问题进行研究,得出以购买力平价判定人民币汇率低估缺乏可信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相对购买力平价与人民币均衡汇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阳 《世界经济研究》2004,26(10):45-51
本文简要回顾了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实证研究的发展,并利用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两种方法对人民币汇率进行了相对购买力平价检验,结果证明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相对购买力平价是成立的。在此基础上按照相对购买力平价均衡汇率模型计算了人民币均衡汇率,结论是,用这种方法求解均衡汇率是根本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3.
杜金岷  郑凌云 《南方经济》2001,(4):64-65,63
本文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经典的购买力平价理论之所以难以解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购买力平价理论,构建了新的人民币长期汇率决定模型,并依照该模型对人民币长期汇率的决定进行了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14.
世界银行等有关国际组织公布了按购买力平价法和汇率法测算的世界各国GDP和人均GDP,而且这两种数据的差异较大。本文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研究按两种方法测算世界经济规模的差异程度及其背后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世界主要国家货币购买力平介和汇价的长期变动趋势。据初步推算,在世界经济中发达国家约占70%,发展中国家约占30%,从购买力平价与汇价的偏差程度看,目前美元价格偏高,日元对美元的汇价偏低,欧元对美元的汇价与购买力平价大体相符。  相似文献   

15.
杜鹏 《发展》2010,(10):100-101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从多方面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世界各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政府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使中国经济在2009年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而与此同时,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纷纷要求人民币升值,这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与日俱增。依照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人民币有升值的空间,且升值时机已趋成熟。当前情况下人民币应主动稳步升值,但升值空间依然不大。  相似文献   

16.
中国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上升同时出现,人民币对内贬值和对外升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一现象意味着购买力平价不成立,人民币的实际汇率正在上升。本文证明,人民币实际汇率上升反映了中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和巴拉萨-萨谬尔森效应的逐渐显示。  相似文献   

17.
以消费者价格指数、批发价格指数和出口品价格指数为基础对日元兑美元的购买力平价进行分析,验证了巴拉萨-萨谬尔森效应(B-S效应):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价格差异导致日元兑美元的购买力平价与均衡汇率的结构偏离和日元的长期升值。日元长期升值有国内和国际方面的原因:二元结构、日美经贸关系的扭曲等.日元长期升值导致日本多年的通货紧缩,利率下降,形成当前的流动性陷阱。因此在B-S效应下,政府干预下的日元贬值无助于日本经济,并不能使日本经济最终走出萧条,反而会导致日元长期升值的趋势.进行国内的结构改革,加强与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是日本经济走出萧条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8.
凯恩斯的利率平价理论与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理论是目前汇率决定理论的精华部分.文章选取了1994-2005年的中国数据,以研究利率平价与购买力平价对中国汇率决定的实用性.数据分析发现,这两个理论对中国汇率决定的使用性都较为有限,这是由于理论本身的缺陷和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的.因此,由理论本身所计算的指标仅能作为参考指标,不能作为执行指标.  相似文献   

19.
最优货币区:对东亚国家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海红 《世界经济》2007,30(6):3-12
本文采用一般购买力平价(G-PPP)模型对东盟国家和中国、日本、韩国的货币合作程度进行经验研究。在计量方法上,我们运用Johansen的多变量协整分析方法,样本期间采用1994到2003年的月度数据,分别对6组实际汇率的关系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除了一组实际汇率关系不存在G-PPP外,其他5组关系之间的G-PPP都成立,表明样本国家基本具有形成最优货币区(OCA)的潜力。这一结论的延伸判断是,目前在该地区存在的非制度性货币合作形式,在事实上低估了该地区实际存在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  相似文献   

20.
伍劲熹 《中国经贸》2012,(18):92-93
基于1994—2011年间人民币名义汇率、中国人民银行基准利率,美国联邦基金率及中美两国消费品物价指数的月度数据,结合ADF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对利率平价及购买力平价与人民币名义汇率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在中国政府的调控下逐步升值,虽然其中利率平价与购买力平价对汇率可能产生了一定影响,但这些影响不足以导致人民币升值这一趋势的逆转,从而在总体上表现为中国的利率和物价水平高于美国与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并存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