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转型进展缓慢,使中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隐患日益严重.转型已经迫在眉睫.制约转型进程的关键在政府自身的改革,而政府改革的难点在于利益协调.经济转型的钥匙在政府手中,政府自身利益取向既决定其政策选择,也决定改革的进程和取向.只有“理顺利益关系”,减小社会冲突成本,才能形成推动经济转型的新合力.  相似文献   

2.
王海萍  康松  王静 《改革与战略》2011,27(12):75-77
财政省管县体制的改革不仅是行政管理手段的简单变革,也是涉及地方各层级政府权力的再分配,是一场深刻的地方政府制度改革。“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过程可以分为改革过渡期和改革深化期两个阶段。改革过渡期主要存在利益调整、管理监督和区域协调三个方面的制约因素;改革深化期主要包括行政体制、税收体制、法律体制以及政治体制四个方面的制约因素。“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应该针对不同时期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改革政策。  相似文献   

3.
正是市场化改革才形成了我国经济保持三十多年高速增长的体制基础。从现实来看。把政府主导等同于“中国模式”有可能误导改革,耽误改革。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政府体制改革已成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政府体制已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改革政府体制的关键要调整政府体制的核心--政府权力-利益格局,即由政府利益决定的政府权力分配形式以及权力与利益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公用企业由于其自身行业的自然垄断性,传统体制下一直由政府垄断经营.这种完全由政府生产和供给的传统模式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供给的严重不足.公用企业改革是公用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了政府规制对我国公用企业改革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政府体制改革已成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政府体制已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改革政府体制的关键要调整政府体制的核心--政府权力--利益格局,即由政府利益决定的政府权力分配形式以及权力与利益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7.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主体,改革的复杂性放慢了改革的步履。改革目标的多元性、摇摆性,改革利益取向的分散性,改革手段的行政性以及改革动力的间断性等导致了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徘徊。粮食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可动摇,让企业和政府都归位, 让农民得到其应得的。  相似文献   

8.
一、企业改革的经验教训为了找准企业改革的基点,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吸取已经取得的经验教训。1.改革起步隐含逻辑的深刻启示。12年前,在不允许、也不可能对改革制定全面系统行动方案和理论准备的情况下,我们从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利益关系入手,开始了企业改革。从恢复厂长基金、实行利润留成,到两步利改税,搞全面承包。企业普遍地感受到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地位的存在,由此启动了作为社会生产和流通的基本经济单位或“经济细胞”的活力的复苏。以此为起点,逐渐冲破了传统的集中计划体制的种种樊篱,生成了由企业自身活动确定产供销的“市场”,使企业有了自我施展才能的舞台。这样,抓住国家与企业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来启动改革,较之以往历次体制变动有着本质的区别,蕴含着改革走向纵深的逻辑展开的深刻启示。2.《决定》提出的以增强企业活力作为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十分正确的。经济生活的实践证明,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9.
政府改革是国企改革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平 《辽宁经济》1999,(10):13-13
一、政府是政企不分的关键改革20年来,为了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我们进行放权让利、两权分离、转换经营机制等三个主要阶段的改革。然而,国有企业仍然缺乏活力,亏损面日益扩大,下岗大军日益增多,传统体制的政企不分问题仍然阻碍着国企改革,不仅政企关系“剪不断,理还乱”,而且政企不分又以新的面孔出现。实践表明,国企改革主要不在国企自身,而在政府方面。1.所有者的权力决定着政府是政企矛盾的主要方面。政府和企业是一对矛盾,政企合一或政企不分,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最主要特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  相似文献   

10.
<正>经济体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内部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相互联结相互制约,不存在“独立”的体制内容,所以必须把握住改革各阶段的主要任务,抓住主要环节及其相互关系.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配套关系。 一、企业改革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企业改革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两者互为前提,紧密相关,不存在孰先孰后的问题.传统体制是一个“大一统”的体制,政府既管宏观又管微观,通过直接控制微观来达到控制宏观.因此改革必须是全面的、综合的。一方面,要改变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控制,积极创造条件,下放权力,让企业自主经营,不改变政府的管理方式,企业就难以转变机制;另一方面,在不具备必要条件的情况下,大步取消政府控制也是不行的,放开控制并不意味着企业就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因为企业还需要培育起市场意识、经营能力和自我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一、要从宏观上把握行政权力部门利益化的体制根源 行政权力的本质属性是一种“公共权力”.即“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众力量”。照理说不应该存在“部门利益、单位利益至上的问题”。从纯粹的行政管理学理论看,造成“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个人化”尴尬局面的深层次原因是:支撑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制度构架不完善、行政管理职权法定化和科学化不足,导致出现行政权力部门利益化倾向。科层组织理论创始者马科斯·韦伯甚至认为,行政管理中的问题不是“问题”,政府自身才是“问题”。根据上述理论,行政权力部门利益化的体制根源有三大“冲突”。  相似文献   

12.
“扩权强县”是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发展的应时之举,有助于县级政府摆脱“市管县”体制的束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自1992年浙江省进行权力下放的改革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后,2007年,四川省为达到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目的,也开展了“扩权强县”改革.多年来,四川“扩权强县”改革逐渐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点,也取得了一些制度效应.  相似文献   

13.
市场竞争、产业集中与产业绩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海涛 《改革与战略》2008,24(1):107-110
市场竞争促进了产业集中和绩效的同步改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已经发挥的作用表明,对于我国很多控制严格、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改善绩效的主要方法不应当是通过行政手段提高集中程度,而应是加快这些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和产权改革。市场条件下的产业集中是产业绩效改善的前提条件,而我国产业集中面临着来自地方政府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阻碍。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仍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减负”(减轻农民负担)与“足供”(满足地方基层政府的财政供给)是农村税费改革的重要预期,是九亿农民与三千万农村基层干部利益博奕的一个体现。本文在对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出现的土地抛荒、农业增负、基层减收、扶农乏力等诸多问题进行现实观察,在比较国外的扶农政策、一元税制、扶农政策、基层政府财力来源以及义务教育事权事责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减负”、“足供”的若干设想:1.涉农税制方面:权宜之策是完善现行改革方案中的涉税内容;根本之策乃构筑一元税制。2.涉农财政体制方面:将义务教育事权与事责收归省级政府、中央政府;均衡性转移支付要规范到位;政府收支预算化;加强基层政府的负责管理;完善并落实农业保护政策。3.其他相关方面: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精兵减政转变职能、推进工业化城市化。  相似文献   

15.
邵德兴 《杭州研究》2007,(2):145-153
本课题主要采用公共服务产品理论分析,认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与具有公共和公益物品性质的现行医疗卫生体制、医疗保险体制、医疗救助体制及药品生产流通体制的改革密切相关,问题的主要根源是政府公共职能缺位及政策引导发生偏差。杭州市对这四大体制联动改革进行了创新的改革探索与实践,本文就其改革成效与问题、深化改革的方向与措施,尤其是“四改联动”运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从体制联动深化改革这个根本上解决“看病难”问题,提出了分析建议。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是推动沿线各国区域合作,打造新型经济合作架构的有力举措,是对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我国在“一带一路”战略下面临非通用语言人才短缺的严重问题,新阶段语言政策改革迫在眉睫.本文针对在“一带一路”战略需求下就非通用语言政策改革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非通用语言政策改革不仅要考虑到国家战略利益,也要考虑到公民自身发展,以人为本,将改革落到实处,从而推动语言改革更快更好的进行.  相似文献   

17.
《浙江经济》2007,(24):32-36
2006年改革的基本判断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改革领域不断拓宽,改革举措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优势,“四位一体”的改革取得新进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政府转型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全面深化,事关民生的社会领域体制改革有实质性突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的主体冲突及其化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有林区三林问题的基本特征是林业资源枯竭、林区经济危困和林工生活艰难,其根源于林业忽视生态效益、林场利益机制不顺、林工存在制度性依赖。国有林权制度改革面临林业资源属性约束和国有林区体制约束。在国有林权制度改革中,政策设计者须明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林业管理部门、林区和林工等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利益诉求和利益实现约束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刘薇 《天津经济》2009,(8):54-56
一、推进扁平化改革和财政“省管县” 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行政体制改革要求,改革财政体制以适应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和谐,首先应当考虑推进扁平化改革和财政“省管县”。扁平化管理理论认为,信息传递链条越长,信息失真率就越高,信息传递速度就越慢。在知识经济时代,少层级、大幅度的扁平化结构是现代组织层级结构的主导模式。就政府管理而言,我们实行扁平化改革意味着权力下移、基层组织的权力增加,有利于调动基层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省以下分税制的真正贯彻。我国是世界上主要国家中政府层级最多、结构最复杂的国家之一,按照“一级政权、一级财政”的原则,五级政府相应设置五级财政,弊端曰益凸显。鉴于我国政府层级与财政层级过多,应着力构建“中央政府一省级政府一县(市)政府”三级政府体制,相应形成“中央财政一省级财政一县(市)财政”三级财政体制。这种三级政府与三级财政体制的建立必须依赖于两项重大改革:一是逐步取消市管县体制,  相似文献   

20.
盐业改革已成为我国深化市场经济改革的一个热点。文章通过现行盐业体制的弊端分析角度,结合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研究认为我国正在缓慢推行的盐业改革的直接原因:是国家为了消除现行盐业体制的弊端,以及制盐企业为了分享原本属于盐业公司的巨大经济利益;但其根本原因是源于政府和消费者偏好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