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王名扬 《黑河学刊》2010,(8):23-24,26
儒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经过先秦、汉代学者们的阐述到程颢演变成"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自然观。程颢的仁学自然观不仅将仁爱的思想外推至自身以外的人,尤为可贵的是,他将仁爱的思想外推至外物,对当代生态伦理向美德向度延伸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生态哲学文化产生于人们对当代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作为一种世界观,生态哲学超越了机械论世界观,将传统哲学范式引向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的世界观。包含着生态哲学本体论、生态认识论、生态方法论以及生态价值论的生态哲学文化,为人类观察、认识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框架。生态哲学文化是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建设的哲学基础。只有科学把握生态哲学文化的要义,才能为实现生态时代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底蕴支撑。  相似文献   

3.
生态哲学文化产生于人们对当代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作为一种世界观,生态哲学超越了机械论世界观,将传统哲学范式引向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的世界观.包含着生态哲学本体论、生态认识论、生态方法论以及生态价值论的生态哲学文化,为人类观察、认识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框架.生态哲学文化是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建设的哲学基础.只有科学把握生态哲学文化的要义,才能为实现生态时代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底蕴支撑.  相似文献   

4.
当代全球的发展问题与人类困境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思考的主要问题。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人与自然的状态已经异化。人类为了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从而将自然作为征服的对象,肆意掠夺自然资源,不断恶化自然环境,因而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5.
李文华 《魅力中国》2009,(29):202-203
人类活动不出乎种种欲望,作为"主体"的人的欲望在外化的过程中,有力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然而在现代化背景下,欲望却成为作为主体的人无法回避的现代性悖论:这一方面表现为在作为主体的人类整体与作为客体的自然的关系中,欲望的泛滥导致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自然生态危机;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里同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表现为深层的精神需要被冷漠的理性外表所遮蔽,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坚硬冷漠,作为个体的现代人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精神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6.
胡忠华 《魅力中国》2011,(4):204-205
生态危机已成为世界性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中国,我们应该了解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的研究现状,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环境哲学思想,正确处理人、自然以及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对解决当代棘手的环境危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证了产生生态危机的根源指导思想--即人类征服自然的理念,导致了人对自然掠夺性的开发,提出必须建设生态文明,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8.
从强调人的主体性原则而遮蔽自然,到强调人类理性的人性观而误读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都避不开"人类中心主义"原则;而西方古典美学对自然的抛弃更是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彻底失去了和谐平衡,从而导致生态危机.如今人们认识到,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是人类诗意生存的"林中路".  相似文献   

9.
王丽敏 《魅力中国》2014,(24):208-208
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危机是当代社会最大的危机,致力于解决生态危机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的反生态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凯  杨绍陇 《黑河学刊》2013,(5):20-21,4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实现自身发展,却也危害到了周围的生态环境。现对当前出现的生态危机进行了简单介绍,从哲学角度运用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对人类行为造成的生态危机进行了一些分析,并提出了对于维护生态平衡的思考和想法。  相似文献   

11.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是经过人的主观加工后的客观存在;自然是一系列有机系统的综合体,是人类生存的条件和基础.人的意识与自然必须保持和谐,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工作是解决人们思想、观念、政治立场问题,提高人们思想觉悟的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者尤其要注重语言美,语言美是内在品格的自然流露,是心灵美的外化表现。  相似文献   

13.
资源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树立一种把人类生存于其中的系统及其各个要素(尤其人自身)都当作资源的观念,有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尺度,主张从一种被先验规定了的人性出发去说明社会历史和文化现象,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创造去实现个人的发展,通过弘扬人性的内在要求去实现对社会的改造和促进社会的"人道化",强调人的非理性精神因素在人和社会发展中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针对目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存在人才供给匮乏与配置浪费的二律背反的困境和现实,以人为本得以可能应该是这样的逻辑:以人为根本,尊重人的权利和尊严,启发人的自觉性;以人为基本,关心人的利益,调动人的积极性;以人为资本,认识人的本质,激发人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在世界立足的根本,作为未来社会中坚的青年大学生应该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如此,方能形成社会认同和凝聚力。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深入分析了目前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任秀芹  赵林  杨青山 《魅力中国》2011,(10):290-29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在世界立足的根本,作为未来社会中坚的青年大学生应该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如此,方能形成社会认同和凝聚力。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深入分析了目前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了解,从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需要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网瘾产生的原因,认为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来满足生活需要不无关系,要解决好网瘾问题,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在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满足创造健康良好环境的同时,还应从学生思想的根本问题出发解决错误观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上网理念和上网习惯。  相似文献   

18.
人性假设是科学研究的需要,是研究人的方法论,并为"人"的研究提供基点和参照系。同时,人性假设也为我们研究人的本质提供共同的世界观和认识论。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的世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中国化的新成果,它蕴含着宽广的全球视野,对于凝聚全球共识、推动世界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理论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经济价值目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经济关系理念,"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经济系统治理思想,"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生态经济实践路径,"国际社会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生态经济全球共建思想等,彰显了以人为本的发展内涵,突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为解决全球生态经济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在其指引下,我国为推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实践示范,为推动人类社会向生态文明转型提供了方向引领。  相似文献   

20.
农业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兵团农业发展迅速,资本、劳动力、耕地、机械总动力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均对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但分析发现,兵团近几年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全要素投入的增长。应进一步提升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以促进兵团农业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