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在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加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牧区人口转移频率加快,对牧区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加.然而,牧区人口转移起步晚,又是一个民族地区,因此在人口转移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困扰着人口的成功迁出.  相似文献   

2.
新疆是我国传统牧区之一,新牧区建设是新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牧区和农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明显,牧区远远落后于农业区,很多牧区尚不具备建设新农村的基础条件,可以说新牧区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在对牧区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新牧区建设的艰巨性,并提出了加快牧区发展,推进新疆牧区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北方经济》2009,(15):F0003-F0003
改革开放30年,呼伦贝尔市农村牧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生态环境恶化有效遏  相似文献   

4.
《北方经济》2006,(2):16
从新中国建立到今天.牧区发展问题始终得到党中央的高度关注。内蒙古作为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对于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给中国其它少数民族牧业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随着经济、人口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人口对资源的压力,牧区的生态环境El益恶化,牧区贪困人口不断增加,文化和教育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针对这一现状,党中央及时调整了对牧区发展问题的宏观政策.把重点调整到牧区生态建设与恢复,牧业人口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城乡统筹、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发展战略上来。然而.我们在牧区实施的具体经济、社会政策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或不完善的地方。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缺乏深入的事前综合研究和政策的综合评估,忽视了牧区发展问题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牧区草场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实施牧民定居工程成为解决新疆"三牧"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新疆Y县A乡白村和江村的实地调查,在由基层政府和牧民共同参与实践的牧民定居社会过程中,牧民定居后的生产适应状况对牧民定居整体社会适应性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生产方式的转变、抗拒自然灾害的适应能力、劳动力转移、经济收入结构的多元化趋势等表象反映出牧民定居工程需要化解的深层次矛盾。  相似文献   

6.
李琼 《北方经济》2012,(7):104-105
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加快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是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农村信用社支持和服务农牧业、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维护地区金融稳定,不仅责无旁贷,而且作用甚大。鉴于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7.
中国牧区生态移民实践、问题与政策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君 《开发研究》2012,(5):111-114
生态移民是中国为改善生态环境、消除区域性贫困而采取的一项政策行动。牧区生态移民是由政府主导的"非自愿性生态移民",其主要目标是为保护某个区域特殊生态或让某个区域生态得以修复,并减少牧民贫困。牧区生态移民并非简单人口流动,也非生态环境和经济行为问题,其包含着传统游牧社会向城镇定居的社会机体演化的浓缩过程,涉及社会和文化传承问题。因此,需审慎做好牧区生态移民各项工作及政策导向,降低其经济、社会和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8.
农村牧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重要政治保证。搞好农村牧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树立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赢得群众的认同和信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乔光华  薛强 《北方经济》2011,(11):34-36
一、引言牧区具有边境地区、民族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三个属性。目前,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仍落后于城市甚至农村,草原生态环境仍未得到根本的改善,牧民收入增长缓慢,草原畜牧业发展问题繁多,牧区的经营体制已不能适应牧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如何完善牧区的  相似文献   

10.
牧区是指草原畜牧业经济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相对较高的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牧区的种植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和效益不断提高。在很多牧业地区,种植业产值超过畜牧业,成为牧区经济的主体,发展种植业在新牧区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从新牧区建设的特殊性和种植业的作用入手,深入分析了制约牧区种植业发展的因素,从而提出加快牧区种植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王关区 《北方经济》2011,(11):30-33
新农村建设的五大要求与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那么,新牧区建设的目标与要求是什么呢?根据草原牧区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的特点,我们认为,新牧区建设的主  相似文献   

12.
一.我区草原生态建设的切入点从哪里着手 现在牧区草原生态建设出现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一方面牧区一些严重退化、沙化的草场得到治理,出现局部生态好转的可喜现象,另一方面一些尚未严重退化但趋向退化的草场由于人为不合理利用,而不断加入严重退化沙化草场的行列,出现整体恶化的趋势.形成一种前面治理,后面破坏,边治理、边破坏的恶性循环圈.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建设速度赶不上沙化、退化的速度.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至少有两点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一是草原"双权"落实到户这项工作在牧区已经得到全面贯彻,牧户也确实知道自己的草牧场分界线,但牧区草场使用和农区耕地有很大的不同,由于牧区草场面积很大,加上草原畜牧业放牧的流动性,如果没有必要的围栏措施,牧户还不能做到自己的牲畜在自己承包的草牧场内放牧.除打草场外,大部分放牧场实际上仍然处于吃大锅饭的状态.二是投入不足,但这方面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国家的投入将会得到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3.
杨丽 《北方经济》2008,(9):10-13
一直以来,“三牧”问题得到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实施“双权一制”的牧区改革,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建设,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在切实加强提高牧民收入、促进农牧区发展方面都做了许多努力。随着经济的发展,草原生态问题导致畜牧业承载能力退化、牧民收入增长滞后社会经济增长等,在新牧区建设中面临着更多需要积极应对的新情况。为此美国福特基金资助的“人与草原网络”组织发起了内蒙古牧区考察学习活动,旨在对草原牧区基层进行深入探访,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草原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4.
绿色金融是未来金融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我国还没有形成绿色金融统一的概念,主要观点包括如何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金融机构在贷款条件和种类、对象等方面,将绿色产业作为重点扶持项目等.发展农村牧区绿色金融服务的对策有培育农村牧区绿色金融需求主体和完善政府绿色金融政策法规体系等.  相似文献   

15.
甘肃少数民族牧区草原生态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甘肃牧区既是甘肃省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又是具有全国意义的水源涵养区、生态功能区和野生生物保护区 ,同时也是我国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草原生态退化最为严重的地区。构建以草原生态牧业、草原生态工业和草原生态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牧区绿色产业体系 ,既符合加入WTO后的国际国内市场需求走向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要求 ,又能充分发挥甘肃牧区资源禀赋优势和经济结构优势 ,同时还有利于保护和改善草原生态环境 ,是甘肃牧区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娜仁 《北方经济》2008,(6):81-82
本文结合巴彦淖尔嘎查基本情况,分析了该嘎查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现状,并对该嘎查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过程中已取得成绩、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
蓝晓宁 《发展》2004,(8):51-52,54
建国几十年来,西北地区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由于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等人为因素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明显.近十年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北牧区由于超载畜牧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属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我区农村牧区既有与全国农村相同的共性特征,也具有独有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因而内蒙古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既要遵循全国新农村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结合我区的实际.如何结合我区的具体特点选择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路径及方式.是当前各级政府和理论工作者需要迫切解决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没有现成经验可循,要靠我们去努力探索.本文从我国牧区经济发展最基本的生产单位入手,试图找出牧区生产力水平落后、牧民收入低的深层次原因,指出家庭分散经营的弊端,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家庭牧场,并就如何建立现代家庭牧场做出了具体描绘.  相似文献   

20.
高原牧区定位重构与战略转型:川西北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西北高原牧区是我国八大牧区之一。由于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制度安排等多方面因素,发展较为滞后。川西北高原牧区的发展要从本地区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出发,走包容多样性和多层次内容的发展道路;要以民生为本,以生态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的全面跨越,发展阶段的战略性跨越,对外开放的进一步跨越,探索特色一、二、三产业打通+引领后现代生活方式的城镇和村庄建构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