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79—1991年间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变化、原因及其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9-1991年间,中国实施了以内地为重心的均衡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向以东部为重心的非均衡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伴随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展开,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出现了经济重心向东部沿海倾斜的显著特征,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迅速拉大,由此形成的效应决定,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必须从非均衡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转变。  相似文献   

2.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的新要求.青海"十二五"规划中也指出:"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于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各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青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青海省有悠久的人文历史,独特的民族风情,辽阔的地域空间和复杂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民族文化资源,这为发展民族特色经济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较为突出.青海区域经济中非均衡是长期的,即有产业、部门之间的非均衡,又有城乡之间的非均衡.因此,青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以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为指导.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从建国之初便开始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先后经历了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三个阶段。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进历史轨迹,将为我们统筹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非均衡增长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等条件的制约,不可能实现全面均衡增长,只能通过个别区域优先发展然后带动其他区域发展的非均衡增长模式,最终实现整个国家或地区的均衡增长。内蒙古近几年的快速发展证明了非均衡增长的正确性。但是,非均衡增长会导致区域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因此应把非均衡增长与全区经济协调发展相结合,建立地方“经济特区”,发展人力资源和社会非物质资源等,实现全区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理论与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非均衡协调发展的过程,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建立在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的。本文分析了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及九设区市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并就福建省本世纪初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李国强 《市长参考》2000,(11):41-43
对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而言,它是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从非均衡向协调发展的转变。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前实施了“均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后,1978年一1992年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主要是以三大经济地带为基础的梯度布局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1992年以后,以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以及1996年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纲要”为标志,国家对区域经济政策有所调整,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针;1999年以来,明确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推动的。在今后不到20年时间。中国经济要在前25年年均增长9%以上高速度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年均增长7%以上的高速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创造大国持续40余年经济高增长的奇迹,需要调整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经济由非均衡增长向协调发展转变,培植更  相似文献   

8.
走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论区域发展战略的变迁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朱智文(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兰州,730070)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区域经济由改革开放前的均衡发展阶段进入了非均衡(即梯度推移)阶段,随后,区域经济增...  相似文献   

9.
韦晓宏 《发展》2007,(7):65-65
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各国各地区都致力于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纷纷探索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方法和途径。目前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竞争力与沿海发达地区及全国平均水平还存在相当差距。为此,必须充分抓住国家欠发达地区大开发的良好机遇,突破传统观念束缚,突破常规开发模式,突破区域界限,实现常规发展阶段与工业化进程的跨越,实现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才能最终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皖江示范区建设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非均衡向均衡协调发展的历程。让部分地区率先发展是小平同志的战略构想,经过近30年的区域差别政策,率先发展、快速发展的地区已经实现了先富起来的预期目标。但国内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矛盾日益突出,乃至影响国家发展的全局。国务院批准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正是实施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步骤。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增洋   《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1):10-15
安徽省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低,区域发展十分不平衡的省份,在经济发展上面临跨越式发展和协调区域发展的双重压力.文章通过对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空间特征和结构特征的分析,以及和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差异特征作比较,评价安徽省的区域经济差异,为安徽省处理区域发展中均衡和非均衡关系及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将成为我国经济和政治进一步发展的最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在非均衡协调发展中 ,目前亟需解决产业结构方向、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等问题。而非均衡战略的进一步实施 ,必须建立在思想观念解放和制度创新等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3.
张永年  张宇 《发展》2010,(5):8-10
中共甘肃省委提出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甘肃发展经验、发展规律新的认识和新的总结,是一种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兰州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节点和西北地区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城市,是西陇海一兰新经济带甘肃段国民经济的核心和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4.
袁恩桢 《上海国资》2005,(10):65-65
在强调可持续发展和均衡发展战略时,也不能简单地否定非均衡发展的现实意义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提倡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提倡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当前,我们又积极主张保护弱势群体利益,提倡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发展战略转向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区域收入差距分析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收入差距正在加速扩大的非均衡格局,已经对我国整个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如何缩小差距,保持区域经济的同步协调发展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对三大地带、六大区和各省市进行实证分析和比较,提出缩小区域收入差距的思路和政策建议。希望能有助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有助于缓解经济快速发展中的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6.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也是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基本出发点。文章借鉴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在分析财政政策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我国现行区域经济发展中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区域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维群 《特区经济》2006,(5):265-266
文章在探讨区域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的思想,同时,构建了区域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模型并做了实际评价。  相似文献   

18.
实现浙江经济的转型升级,关键在于加快从制造大省向创造强省转变、从粗放型发展向集约节约型发展转变、从赢得先发优势向拥有陶际竞争力转变、从城乡区域非均衡发展向统筹协调发展转变、从偏重经济增长向人的全面发展转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是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金融资源配置的恰当与否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非均衡是经济的常态,具有福利和损失的两面性。金融资源配置非均衡性在安徽省的福利效应体现在它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集聚效应、信息外溢效应和辐射效应,但福利效应的影响较弱,仅省会合肥得益于集聚效应的影响经济发展较为迅速;损失主要体现在短边效应、市场割裂效应、二元经济结构差异效应及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恶化等方面,不利于安徽省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把握非均衡运行轨迹及其效应分析,在非均衡发展的战略选择上要明确金融效率是基础、协调均衡是关键和金融创新是发展。  相似文献   

20.
建国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基本上经历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再到统筹发展的历史变迁。在公平与效率关系上,体现了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效率公平和谐再到保持效率注重公平的发展变化,反映了决策层对区域发展内在规律认识的逐渐深入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