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哲老师的“教研合一”这篇文章,“以形成于西方的动态竞争理论为例,说明教学与研究如何平衡与整合,达到传统东方教育理念中的‘合一’”。从表面上看,这是写给管理学者,特别是中国的管理学者看的。但往深一层去想,是写给每一位彼得·德鲁克所说的知识工作者,因为知识工作者永远都在学习,都有时间压力,都在选择,都在执行。明哲老师用他的亲身经验来说明,一个有使命感的知识工作者,如果能管理好时间,坚持方法论,总能在艰苦奋斗后,在矛盾中找出上位思考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2.
李琳 《魅力中国》2014,(18):107-107
本文基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教学,融合了现代科技与民间传统、东方与西方审美理念完美结合体系,开掘了中国民间美术优秀的东西,拓展我们的视觉传达设计的民族语言。通过研究旨在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设计的造物思想和独特的造型方式,为开辟中国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新局面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东方管理是以中华传统管理文化为主要基础内涵的一种博大精深的管理理论。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东方管理文化,从古至今,既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也影响了其他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在西方文明向东方文明回归,东西方文化交会整合之际,重温与整合东方管理理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东西方管理哲学的异同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4.
苏志红 《中国经贸》2009,(18):46-46
市场经济的确立为中国企业管理带来巨大变化,大量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思想和理论被引用到管理实践中,尤其具有代表性的是大批留洋归来的管理人才带着崭新的管理理念融入到中国的企业中,西方的现代管理理念如何适应中国的企业,西方的管理哲学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到底谁最适合中国的土壤。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王殿君 《改革与开放》2017,(21):122-123
东方社会的历史以及发展道路问题是马克思在晚年的一个研究重点,为了能够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关系,从而丰富唯物史观,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特殊性质、结构和发展道路展开研究,这就促使了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形成。本文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主要内容和价值进行论述,探析其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6.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述评   总被引:134,自引:0,他引:134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不仅要为股东服务,而且还要为众多的利益相关者服务,但如何界定利益相关者是整个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起点,也是一个困扰西方经济学家的难题.本文梳理了从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利益相关者界定问题的探索过程,重点评析了90年代中期以后米切尔"多维细分法"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际应用.我们认为,对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并不需要"等量齐观",而"分类治理"才是企业保持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协商民主是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发展,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当"协商民主"引入中国后,立即掀起了一阵"协商民主热潮",人们也会很自然的联想到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本文将对这两者进行一个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前经济正处于"软着陆"中,根据国际经验,资本外逃问题可能会处于高发期。我们必须能敏锐的观测到我国资本外逃规模的大致情况。本文从资本外逃国际主要的定义方式入手,结合国内学者的研究和中国实际给出了一个整合多种理论的定义。在简单梳理三种资本外逃规模的估算方式后,作者以研究机构或个人的相关调查结论和国内学者的定量研究为基础,对处于"软着陆"中的现阶段中国资本外逃规模做出了理论估算。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西方产权理论引入中国,国内学者对马克思注意产权理论和西方产权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比较研究.文章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从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和西方产权理论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对中国企业的指导意义和历史评价等方面出发,进行一个简单的比较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中国管理学者在根据主要源自西方管理的理论进行研究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在中国情景下出现"水土不服"。这是因为不同文化背景下思维模式的差异总是被忽视,但这些差异不论在本土化管理学理论探索,还是在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中国传统整体性思维所产生的"后见之明"认知偏差,是国际管理学界正在激烈争鸣的领域。作者认为西方学者片面地强调和放大了整体性思维的弊端,而忽视其存在的正向作用。文章以"互动公平与员工承诺"的员工激励机制为基础模型,在加入"后见之明"认知偏差作为关键调节变量之后,论证了"事后诸葛"并非一无是处,它其实在某些情况下反而可以成为组织的润滑剂。文章也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构建本土管理学理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世界史中的货币图案大抵可分为西方的希腊、罗马体系与东方的中华体系。西方体系有政治领袖头像,东方则无之。虽然《史记》中已有安息大宛之货币有政治领袖头像的记载,但直到1912年,中国才有孙中山下令在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及流通币上"刊第一期大总统肖像"。这一变化影响至今。在约两千年间,中国传统货币上的图案以文字为主,偶有图像,未及国家领袖头像。中国传统货币上的年号,难以让庶民一目了然,历朝铜钱或外国铜钱与本朝铜钱一并流通。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试图仿铸外国银币,仍未仿铸领袖头像。相对而言,公元1世纪之后,佛教广泛流播中国,佛像深入民间,而清代中国亦以"佛"称外国银币上的领袖头像。孙中山在传统中国的货币文化中引进国家领导人头像,就国家想象而言,是一个革命性的发展。本研究将由深入庶民日常生活的货币图案指出,在宗教治理现象同样浓厚的传统中国与西方,中国的国家意象相对西方较为模糊;相对以往个别有关传统中国国家观念或佛像的研究,本研究指出传统中国有关佛祖与国家信仰的深浅之别。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国际关系基准时间的"再问题化",作者旨在分析目前西方正统的基准时间是如何被中国学者所接受以及在接受这套话语之前中国学者对国际关系史的理解是否还曾存在或使用其他基准时间。通过对近代中国国际关系史与国际关系理论著作中关于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和转折点的叙述进行分析,作者发现:首先,在民国学人的观念中很少以欧洲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作为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这表明"威斯特伐利亚情结"在中国的国际关系叙述中并非一直存在,而是一个历史建构的过程。其次,近代欧洲出现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构成了近代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中多元的国际关系基准时间,反映出近代中国学者所形成的现实主义、理想主义、民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等不同的国际政治史观。最后,作者所运用的基准时间视角和史学史方法有助于反思欧洲中心主义的国际关系史书写在近代中国是如何逐渐形成的,并为当代中国国际关系学者建立以中国或非西方为本位的国际关系史叙述带来的有益启发。  相似文献   

13.
由于西方主流经济学"一般性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西方社会,而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非经济因素不同于西方社会,假设条件不符,因此不能简单、直接地照搬这些理论来分析近代中国,必须先进行适用性检验,如果可能的话,需要进行假设条件的创造性转化。中国的经济史学的一般目标,是在研究近当代中国经济史时,对经济学理论进行限制、校正和还原,研究被一般性理论所抽象掉的非经济因素,即历史文化特征、制度约束条件等。本文反对把经济理论看成是无条件的、不变的和绝对的,认为中国的经济学研究者不应满足于用中国的历史数据来证明某个西方经济学模型的正确性和普遍适用性,或者模仿西方学者发表过的某篇论文的样式,来一个"拷贝不走样"的"中国版",并认为不宜用现代经济理论去分析经济发展基础和约束条件完全不同的古代社会。中国的经济史学的最高目标是理论、历史、统计三者高度融合,参与开创适用于近代中国和当代中国的经济学理论和中国学派。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西方生态运动与社会主义理论逐渐结合,形成生态社会主义。它属于一种西方社会思潮,其主要研究对象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社会主义是基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对生态危机的产生原因进行了研究,最终提出人与自然共存发展的理论构想。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可以借鉴生态社会主义的理念,即贯穿人与自然共存发展的理念,把"以人为中心"和"以自然为中心"的理念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何为 《中国西部》2011,(20):38-39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和核心,它既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改造与发展,又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反思与批判,更是陶行知对自己一系列教育实践的总结与提炼。陶行知在继承中国优秀教育传统和借鉴西方先进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三位一体教育方式对中国特色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既是一个诱人的理论话题,又是现代社会和谐成长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站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更需要迫切面对。如何处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关系,不仅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性的转换,而且也意味着西方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观念在中国的移植和生长。据认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关系,在西方是从中世纪的广场文化  相似文献   

17.
新论点     
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市场经济的“利器” 中央党校副校长苏星教授说,过去,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当做批判的武器,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揭露资本主义制度本质,号召人民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在经济建设中如何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研究的不多。现在,西方国家不少学者在认真研究《资本论>。有一位学者直言不讳地讲道:马克思把“资本”留给了西方,把“论”留给了东方。过去,我们过多地重视“论”资本,的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先秦与古希腊时代大致处于同一时期,两大文明古国各自形成了较为系统而完备的"法治"理论.在中国,"以法治国"理论是在<管子>一书中最先提出的.<管子·明法>明确提出"以法治国"理念.值得一提的是,虽说<管子>托名管仲,实际上并非管仲所著,却保有了管仲的政治、经济思想.在西方,亚里士多德在其名著<政治学>最早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研究二者法治思想异同,对理解中国与西方国家两种不同的法治传统,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两课"教学模式,把握"两课"教学的过程,更好地整合"两课"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为"两课"教学改革提出有益的见解,是高校"两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从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入手,揭示"两课"教学模式,归纳"两课"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分析"两课"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及其成因,试图为"两课"教学的改革提出有益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从合作本位与竞争本位的二分法视角,作者对东方"天下体系"与西方国际体系的特征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并用基于自然禀赋的社会交往网络对上述东西方的分野做出了解释。东方各国较早确立了对儒家礼制的认同,为以中国为核心的国家间合作形态"天下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即便中央王朝更迭不断、周边国家兴衰频仍,"天下体系"的合作网络依然会在儒家礼制的基础上自我修复。与之不同的是,发轫于"群海联合体"的西方文明,则在长期的海运贸易交往中形成了竞争本位的文化基因。在同质竞争的压力以及在想象中的东方繁华世界之吸引力的双重作用之下,西方世界凭借其技术进步,发起对东方世界的冲击。从静态博弈的观点看,以合作为本位的东方世界处于不利的地位。而动态演化博弈的分析结果表明,"合作"仍然是一个演化稳定策略,这为现代中国继承"天下体系"以合作为本位的制度遗产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中国继承制度遗产和创造性转换的前景也从理论上"预言"了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即中国可以基于和平共处原则而参与建立新的国际准则以取代基于弱肉强食的现行准则这一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