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王永战 《理论观察》2008,1(2):28-30
人的存在体现在历史的自我实现的过程之中、体现在自己的对象性活动之中。人通过自身活动所创造的对象来体现、证明自己的存在。这种在自身历史活动中不断生成的类的存在是人通过意识认识到的。也正因为此,人成为了一种对象性的类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认为人是对象性的类的存在,并通过劳动所创造的对象来确证和感受自身的存在和价值,但是马克思所看到的却是一个与他的看法非常矛盾的社会.马克思从对现实的人的生活状况的关注出发,对前人使用过的“异化”概念进行了改造使用,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并认为异化劳动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整个矛盾的社会现实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马怀礼 《特区经济》2002,(12):51-53
<正> 一、商品的价值量与物化劳动的关系 (一)价值的本质 马克思说“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更抽象地说,价值就是劳动。这就是价值的质。劳动,本质上具有社会性。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这种社会性是通过价值来体现的。价值关系“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换句话说,也就是人们用价值“把他们的私人劳动当作等同的人类劳动来互相发生关系”。因此,说价值的本质是劳动,也就是说价值本质上是劳动者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但是,在商品社会里,“劳动的那些社会规定借以实现的生产者的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由于有些人不能透过物的关系看到人的关系,对物产生了崇拜,马克思则认为这就是商品拜物教的根源。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其根源也在这里。  相似文献   

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表明,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劳动本质的核心理论,摒弃了其自我意识和绝对精神的唯心主义论调,超越和发展了费尔巴哈的“类本质”学说,形成了自己的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理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追问和考察对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首先通过从劳动、社会关系和需要三方面来阐释马克思人的本质,接着从人性各种要素、人的本质异化理论、"以人为本"三方面来具体阐明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在当代我国的丰富和发展,最后指出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对于当代我国全部人的问题、德育工作的开展、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通过梳理中外思想家有关人的发展问题的思想发展脉络,最终落脚在马克思的人的发展观上。马克思入的发展思想是建基于自己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马克思区别于以往思想家的地方突出表现在,马克思所指的人是以实践为标志的现实的入,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相统一的人。这种人同时还是类本质和现实本质的统一。即劳动这一人类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和“在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统一。马克思人的发展学说,正是以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为基础的。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人的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即可概括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在劳动、社会关系和自然、社会、精神等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方面的全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五一劳动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既是对劳动者们的问候,也引发了通过劳动实现中国梦的深刻思考. 生活因劳动而美好.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要靠辛勤劳动来创造.无论是创造5000多年悠久文明,贡献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还是大踏步前进在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中国道路上,勤劳勇敢的中国人用汗水和智慧建设自己的家园,也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8.
改善民生:保障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改善民生就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仍然存在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条件保障不足这一问题。劳动是保障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唯一途径,唯有劳动才能创造社会价值。文章认为,人人必须参加劳动,才能创造社会财富来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重视劳动价值有助于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提。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应该做到:有劳动能力的每一个人都要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并且因此实现自身的劳动价值;政府和社会要努力实现让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够就业;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原则,让每一个劳动者充分享受他的劳动价值;弱化资本的功能,以劳动为杠杆,推动社会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9.
任何人都要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通过劳动创造价值,维持自己的生存.人和动物不同,人除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外,还要维护和创造外部生存条件,为社会增加财富,参与社会的管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0.
劳动是美丽的。在马克思看来,劳动不但创造了人,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一切财富,也促进了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一切的社会生活都离不开劳动。  相似文献   

11.
张振 《特区经济》2015,(1):53-56
马克思恩格斯人的本质理论认为,人的本质存在着两个相互联系的含义和标志:作为类整体的人异于其他动物的类特性;作为个体的一人异于他人的各种根据或属性。这两个含义和标志涉及到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认识,也就是有关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认识。广义的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马克思恩格斯人的本质理论内含着人的文化特性。劳动实践产生了物化形态的文化即文化的物质生活方面,也就是物质文化。社会交往中的道德、法律、经济关系、政治制度等规范,就是文化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就是制度文化。精神产品是"意识到"的"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是文化的精神生活方面,也就是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2.
劳动之美     
《走向世界》2012,(13):12-13
劳动是美丽的。在马克思看来,劳动不但创造了人,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一切财富,也促进了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一切的社会生活都离不开劳动。为了生存制造工具,意味着人类劳动的开始。生产工具的内容和形式创造了不同的社会生活,也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从早期的手工工具,到机器生产,再到自动化生产,劳动在改造社会的同时也在被改造。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核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各种形式的异化,提出了人与人的类本质异化思想。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力量,对城镇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偏低这一现象,运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同我国实际相结合,分析异化劳动视域下该主体幸福感偏低的原因,并从社会、制度、环境等方面和农民工自身角度进行深度分析,提出一系列解决对策,以实现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推动该主体全面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鲁凡 《改革与开放》2014,(18):34-35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下各种被异化的现实,阐述了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活动、人的类本质及人与人的异化。本文以分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为视角,结合我国社会实际,提出克服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坚持以人为本,践行马克思的实践观,以此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探索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其《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异化,并指出正是异化劳动导致了人与人的类本质,人与自然界、人与人自身相异化。当代异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消费异化,消费主义导致了当前严重的生态危机,解决生态危机的办法就是从经济理性向生态理性的回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消除异化,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6.
城市本质上可看作是人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建筑。基于此点,本文从对城市本质的认识出发阐述了对城市管理的思考。城市本质体现的是人,因而城市管理的核心理念应该是满足人的各种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未来城市发展方向应该是回归城市本质。  相似文献   

17.
异化劳动学说中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蕴含着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双重存在——这一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被马克思进一步表述为"现实的人"的双重存在:一方面是作为个体的"现实的人"的存在;另一方面是作为共同体的"现实的人"的存在。"现实的人"的双重存在产生了劳动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则形成了商品的二重性:作为个体的"现实的人"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作为共同体的"现实的人"的抽象劳动则形成商品的价值。以此为理论基石,马克思写成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巨著《资本论》。  相似文献   

18.
张计划 《特区经济》2005,(7):304-305
经济学有“理性人”的假定,理性人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有两种途径,一是参与财富创造过程,依据自己的贡献分享其中的一部分成果,二是利用偷盗、欺诈、掠夺等手段,瓜分他人的劳动果实。当然第一种方式可以推动社会进步,第二种方式只能给社会造成损失,怎样防范和惩罚这些损人利己  相似文献   

19.
异化劳动理论的发展在西方思想史上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在"异化"概念的早期发展中,霍布斯、卢梭和黑格尔、费尔巴哈等西方思想家们作了大量建树.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阈内体现为生产结果异化、生产过程异化、人的类本质异化、人际关系异化四个方面的规定性,其构成了其理论的逻辑框架.马克思在异化理论的发展后期实现了从抽象的人的本质到生产劳动的视角转换,并从异化的力量来源和生产力两个方面对扬弃异化劳动进行了回应,使异化劳动理论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20.
三、柴达木地区农业生产布局狭义的农业一般是指农作物种植业。广义的农业还包括天然的采集、野生动物的猎捕、树木的栽培、牲畜的饲养以及水生生物的养殖和捕捞。在我国则把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业统称为农业,或称之为“大农业”。确切的农业含义应当是人们依靠自己的劳动,运用自己创造的工具,利用动植物本身的繁殖、生长,来获取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最本质的特点在于它的生产对象是有生命的生物,即通过动植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