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能源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焦点问题。本文从分析我国能源现状入手,探究解决我国能源短缺的基本原则,指出应分别着手从制度、市场、开源节能、加强国际能源合作等方面有效地解决我国能源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从1978年到2004年,单位GDP能耗下降了三分之二,而“十一五”规划提出今后五年要进一步下降20%。找出能源效率提高的原因是制定政策的基础。但是,对这个问题,结论不一,有研究认为结构调整是决定因素,也有研究认为技术进步是决定因素。本文应用拉氏因素分解法,分析了1980年到2003年中国宏观能源强度以及1993年到2003年工业部门能源强度下降的原因,发现技术进步是我国能源效率提高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3.
一个地区的能源开发利用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主要影响因素有能源资源状况、科学技术条件、经济条件、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市场需求等。能源开发利用的规模和水平,决定着能源消费的规模和水平。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越高,经济发展水平也越高,反之亦然,这是能源开发利用的客观经济规律。综观辽宁能源开发利用的发展情况,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特征。  相似文献   

4.
非洲是世界上重要的能源生产和出口地区,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进口来源地。要确保能源安全,中国不仅要买得起能源、买得到能源,还要运得回能源。能源进口安全的关键是运输,而海上运输又是中国能源进口安全的最薄弱环节。影响中国进口非洲能源海上运输安全的因素主要是国际上围绕海上战略通道的争夺加剧、海上通道沿岸国的政局恶化、海盗与海上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  相似文献   

5.
文章梳理了我国能源经济学界数十年来对能源效率的概念、分类及影响因素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具体阐述了能源效率既有能源经济效率与能源环境效率之分,又有能源物理效率与能源经济指标之别,更有单要素能源效率与全要素能源效率之不同,而全要素能源效率则为学者们所青睐;同时指出,影响能源效率的因素既有技术进步、外商投资、对外开放度等短期因素,又有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等长期因素。  相似文献   

6.
工业能源是碳排放主要来源。研究省会城市工业能源消费驱动因素具有很强代表性。文章使用LMDI模型将南京工业能源消费变化分解为能源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经济结构效应、社会富裕效应和人口效应。结果表明,社会富裕因子是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促进因素,人口因子次之,能源结构因子对能源消费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弱;而能源强度因子是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抑制因素,经济结构因子是能源消费增长的重要抑制因素,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影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已把发展循环经济正式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但是,受传统能源利用结构以及某些经济、法律制度安排的影响,目前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制约了发展的步伐。只有尽快采取措施克服这些制约因素,才能将循环经济的发展逐步推向规模、良性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能源消费对生态造成的压力及其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测算了内蒙古2003-2014年的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和人均能源生态承载力,得出2003-2008年间内蒙古处于能源生态盈余,2009-2014年处于能源生态赤字的结论,找出内蒙古人均能源生态足迹的可能影响因素,并将这些可能影响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做回归分析,得出内蒙古人均能源生态足迹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怎样降低内蒙古因一次能源的消耗而带来的生态压力.  相似文献   

9.
谢飞 《北方经济》2021,(5):25-28
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是能源供给以及消费大国,对能源的需求量持续增长,导致能源的持续供给出现短板,能源依赖进口等问题严重影响国家的能源安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资源充足,与中国的能源合作不断扩大,与沿线国家构筑能源命运共同体,构建多样化的能源战略体系,延长能源加工与生产产业链,对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能源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能源结构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回顾了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必须结合能源生产结构来综合研究两者的关系,并进一步建立了引入能源安全因素和环境因素的能源与经济之间的数量模型。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电力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文选取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2000—2009年10年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平滑转换模型深入分析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技术进步、对外开放程度及电力价格五大因素对电力能源效率的影响程度及影响机制,结果显示:①第二产业的比重对电力能源效率具有负向影响,但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电力能源效率反而逐渐提升;②电力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对电力能源效率的提高具有反作用;③技术进步水平、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比重均会促进电力能源效率的提高;④电力价格对电力能源效率的影响不明显,若想通过调整电价来大幅提高我国的电力能源效率,效果可能并不显著,但对于寻找替代能源、发展清洁新能源可能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最后,有针对性地为提高我国的电力能源效率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能源强度演变的视角对我国能源强度差异性进行理论分析,并对影响我国能源强度差异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理论分析结果提出关于我国能耗目标实现和节能减排的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庞阿荣 《魅力中国》2011,(8):103-103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推动,城市居民生活用能成为一个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探索哪些因素会影响城市居民选择节约能源使用的用能方式是改善环境和保障能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和关键。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提出上了个人因素和社会结构两个层面的影响因素。通过对两种影响因素的分析,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征,提出了有利于城市居民合理使用能源的对策意见。  相似文献   

14.
<正>一、前言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使得数字化成为能源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对能源企业来说,碳达峰碳中和将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和机遇。本文以双碳为背景,思考能源企业数字化转型现状,从内在和外在两个维度系统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化石能源使用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产生了温室效应,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造成了重要影响.研究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问题,有助于改善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政策以及科技发展水平是中国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实现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应提高能源工业的科技发展水平,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和实施能源可持续供给计划.  相似文献   

16.
广西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图1是1950年至2005年共56年间广西每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的时间序列曲线。GDP数据是剔除了物价因素的1950年不变价,能源是万吨标准煤。数据来源都是自治区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相似文献   

17.
甘肃是国家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企业改革、区域发展需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文章归纳了甘肃在招商引资中的背景及特点,分析了甘肃在招商引资中的区位因素,提出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能源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焦点问题.本文从分析我国能源现状入手,探究解决我国能源短缺的基本原则,指出应分别着手从制度、市场、开源节能、加强国际能源合作等方面有效地解决我国能源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DEA方法对两广地区工业行业能源效率和要素冗余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广西大部分行业的能源效率高于广东。广东行业能源效率在考察期内较稳定,中高技术行业较高,低技术行业普遍较低,且相差较大。广西能源效率在各行业中表现良好,相差不大。广东要素投入冗余较少,而广西则较多,要素冗余主要存在于能源效率低的行业。进一步对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证实,广东的工业化水平、劳动力和固定投资基本都表现对中高技术有促进作用,对低技术行业有抑制作用;广西则表现相反。而能源价格的提高对两地区各行业都有提高能源效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温景光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2):29-32
目前,我国的碳排放主要源于能源消费。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能源消费的剧增以及严重倚靠煤炭的不合理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导致了江苏省碳排放的不断增加。文章在运用碳排放量基本等式计算江苏省碳排放量的基础上,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weight Divisia method,LMD),建立江苏省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对1996-2007年间,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这三个主要因素对江苏人均碳排放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结论是经济发展对促进江苏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指数增长,然而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对抑制江苏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并不显著,且难以抵销由经济发展拉动的江苏省碳排放量增长。2005年以来江苏碳排放增速下降,这说明尽管碳减排目标尚未实现,但江苏省的节能减排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