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熊军 《中国经贸》2015,(15):37-37
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系统理论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通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利用农业生产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按照自然规律发展起来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农业是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它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世界范围内对于能源危机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普及和增强,生态农业乃至生态经济也必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而贵州对生态农业产业化有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将对结合贵州的实际情况,谈谈对贵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聂建平 《黑河学刊》2010,(8):150-151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广泛开展,农村美术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越发突显。搞好贵州农村美术教育,对于提高贵州农村人口审美意识、美化农村环境,保护农村传统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策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综合开发规模和乡镇企业对资源的利用强度日益扩大,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本文在分析发达国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环境策略并归纳其共同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近期我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4.
李孝坤  苏维词  李晴  杨华 《特区经济》2007,216(1):133-135
三峡库区农村面积广、农业人口多、经济发展落后的实际,决定了该区域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繁荣进步在实现全面小康进程中的重要地位,而发展特色农业是三峡库区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然路径。分析了三峡库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必要性,剖析了三峡库区发展特色农业的现实基础,最后提出了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及模式。  相似文献   

5.
周波 《魅力中国》2011,(18):245-246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剧增,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的威胁。林业是贵州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贵州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对贵州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贵州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贵州林业经济发展的前景,最后提出了贵州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为贵州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农村政治“三位一体”,现在农村文化发展滞后必然阻碍农村经济和农村政治的发展.我国是世界上农村人口及劳动力最多的国家,我国的农业承载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农业农村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中极其重要.而同样重要的农村文化却被忽视,或者被排在了经济和治理之后.针对农村文化的建设,本文提出了以娱乐为主题的文化服务原则、策略和路径.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是一个重要的农业大省,农业人口约占全省人口总的80%,高于全国农业人口的比重。本文围绕金融危机以后河北省农消费需求的现状,深入分析河北省农村消费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析启动河北农村消费市场的对策,对扩大河北省的农村消费市场,拉全省经济,振兴河北农村市场,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对于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作出了重大部署,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指导方针和行动纲领,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为此,我们必须始终加强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推动农村人口的转移。一、加强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一重要思想,始终加强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我国人口多,耕地少,而且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  相似文献   

9.
<正> 农村产业结构变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工业革命以前,农业是农村经济的主要部门,它与家庭副业在农户内部结合起来,形成自给性的传统农业体系。在工业化初期,非农产业向城市集结,农村家庭副业的地位和作用下降,农业向商品化方向发展。随着工业化从城市向农村扩展,为现代农业服务的非农产业在农村迅速发展,城市工业向农村扩散,农村产业结构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非农化趋势,这是国外农村产业结构变动的一个基本特点。一、农村产业结构非农化的表现1.农村人口非农化。随着城市工业文明向农村和农业的渗透,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村非农产业取得巨大发展,农村人口中的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并大大超过农业人口  相似文献   

10.
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集体经济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了许多问题,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于如何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提高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对于实现本世纪经济目标、全面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关系重大。“三农”问题解决的根本出路在于在全面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人口非农化的基础上实现农民收入增加,与此同时提高整体农村人口素质。下表是关于农村人口及劳动力结构的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相似文献   

12.
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概述了贵州革命老区人口城镇化现状并分析其原因,提出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小城镇建设对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解决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70%,发展农村经济对振兴县域和全省经济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把小城镇建设与促进农村经济结合起来,是农业农村工作和县级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小城镇建设认识不够 对小城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城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认识不够,对小城镇在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实现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促进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4.
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认为,要解决农业可持续的问题,除加大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推广外,重点要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步伐。 一、我国城镇化的现状及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城镇化发展滞后。城镇化的本质是通过工业化将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是一种经济社会结构变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业人口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和服务业人口比重逐步上长,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过程。   从 80年代初开始,我国…  相似文献   

15.
发展农村特色经济对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加快农村小康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汀罗镇是农业大镇,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尤为重要,迫切需要以现代农业为总抓手,全面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就要着力解决制约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  相似文献   

17.
张桂荣 《中国经贸》2015,(18):69-69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关乎国家的粮食安全,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农业始终是国家的基础产业部门,关乎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正确认识到农业经济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各部门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视程度,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稳步和均衡发展背景下促进农村人口有效转移,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对安徽省1978-2012年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分析,指出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对安徽省农村人口有效转移有正向促进但是作用不够显著,并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完善农业生产方式和提高转移人口综合素质等角度对推动安徽省农村人口有效转移和城镇化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村家庭中主要劳动力长期外出务工,增加了家庭的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引起农村家庭人口结构发生变化,造成农村劳动力结构不合理,并直接制约着农村农业生产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需从提高留守人口的劳动技能、教育水平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反哺家乡一系列举措,使得农业生产发展不会受到牵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家庭留守问题与农业生产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重要内容和手段。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能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有利于改善城乡人口和资源配置,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劳动力转移也带来了农业生产停滞和老人赡养、儿童教育等社会问题。贵州在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本地就业为主导的思路,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探索适合贵州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使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建设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