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3 毫秒
1.
王哲 《中国报道》2014,(7):98-99
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3000多年,3000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去年,首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中央电视台热播,一时间,全社会汉字听写风潮涌起,很多国人甚至全家总动员"研究"汉字。"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这句话不仅是这个节目的宣传语,也道出了近年来中国人对传统文化及中国文字传承的危机感。  相似文献   

2.
李金锋 《发展》2012,(4):106-106
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绵绵延续数千年历史的追溯,阐述了关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下设计中的应用,从文化的层面出发,通过这个元素符号图形回顾历史,再次审视这个元素符号代表的时代文化。  相似文献   

3.
陈伟 《发展》2013,(6):21-22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全面实施,不仅构建起了整体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国家级战略平台,而且为全省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平凉作为中华民族、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和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总体布局和时序要求,认真落实"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  相似文献   

4.
王磊 《魅力中国》2011,(11):264-264
汉字作为汉语中最基本的文字符号,是炎黄文明忠实的记录者和中国文化坚实的载体。汉字及其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艺术,对中国现代平面设计艺术的影响与启迪伴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去研究和认识它,从而充分发掘其中包含的中国哲学,更深入地利用汉字进行平面设计。  相似文献   

5.
姜海洋 《走向世界》2013,(30):60-63
<正>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同时也孕育了古老的齐鲁文明;商河,这颗镶嵌在黄河岸边的明珠,以千年的文脉传承着灿烂的黄河文化。寻幽访古探历史在中国的历史上,大禹治水的故事闻名遐迩。而在商河县的历史上,也发生过一个著名的许商治水的历史事件,据传商河的名称来历就出自该段历史。许商,西汉长安人,字长伯。公元前29年至公元前27年间,曾任博士、河堤都尉,四度为九卿。其精通  相似文献   

6.
《改革》2016,(4):2
本刊全景式、大制作"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策划",效应持续释放201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举行40周年。40年,泱泱大国风雨兼程;40载,华夏神州沧桑巨变。40年,伴随中国融入世界主流文明进程,炎黄子孙谱写了几千年中国历史最为灿烂的篇章。  相似文献   

7.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依托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但在新时期,历史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进行不断挖掘和提炼,方能更好地服务现今经济、社会发展。因"鬼城"闻名世界的丰都县,其"鬼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但该县正是基于历史,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将历史文化推陈出新,以"尚善丰都,唯善呈和"的全新理念,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  相似文献   

8.
孙旭博 《魅力中国》2013,(25):293-293
汉字,是中华民族祖先智慧的产物。在世界上,只有中国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在历经了千年的文化积淀之后,已经形成了专属于我们自己的传统艺术文化风格,成为一种符号,成为一种标志。汉字本身不但具有文学性,而且艺术特色鲜明。近年来,在中国本土艺术表现中,这种充满传统文化意蕴的符号还没有得到本土艺术家们的重视和利用。与之相反的是图外众多艺术家们却是把目光投向中国,在他们的优秀作品中可以清晰地寻找到中国五千年文化的身影。  相似文献   

9.
<正>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传承中,孝廉已经成为华夏儿女与生俱来的传统美德,在古代民间流传着"啮指痛心"、"百里负米"、"埋儿奉母"等孝廉佳话。然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急速加剧,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养老、敬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怎样才能将中国传统的孝廉文化传承下去,让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的老一辈人安享晚年,已经成为全国各地政府相关部门极为关注的话题。在湖南,有一处风景秀丽、设  相似文献   

10.
<正>古代的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传承千年的农耕文明已经成为国人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读书人同农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十年寒窗苦读,一朝中举便能鱼跃龙门,成为古老帝国政策的制定者,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如此。家族的荣耀常常来自于寒门及第,而高官退居后往往也会在农村买田置地,发展家业。于是,这些被时代褪去光环的古老建筑就成为了现在仅供瞻仰的冰冷的秦砖汉瓦与火热的历史往事。而位于平昌县东南部的白衣古镇,正是人们对于这种难忘情愫的延续与寄托。  相似文献   

11.
<正>文字组成文章,作者通过它来传承所表达文化的内容,人们通过读文章来理解它所描绘文化的方方面面,进而体会到这种文化的独特之处,文字是文化传承的媒介。中国古代重要的书画理论家赵孟頫,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书画同源"的理论,代表着中国汉字不仅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  相似文献   

12.
把根留住     
中华文明起源于大河,是长江、黄河两岸肥沃的土地孕育了文明的种子。所以中国以农立国,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这是我们民族的根。 长达数千年的古代中国的历史,几经风雨和变故,无论是改朝换代。外族入侵,制度更迭,社会转型。中国都没有改变其农业国的性质。以农为本曾使中国繁荣昌盛,熔铸出兼收并蓄的华夏传统文化。水磨功夫拾掇小块耕地,耐心编织错综如网的水稻梯田,以精耕细作为特征的中国农业,把古代农业文明推向了极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后均有一个模糊的农村背景, 现有社会成员的绝大多数都是农人或农民的后裔。在我们的…  相似文献   

13.
以中华五千年文明孕育出的中国文化,承载了人类历史上最广大而深远的人文精神。龚自珍的文学作品中既有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同时也加入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新的人文精神的元素。以其文学作品来分析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既可以审视过去几千年的人文精神发展历程,也可以一览时代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对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有一个全局性的把握,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卓  郑鑫 《魅力中国》2014,(26):35-35
本文从由中央电视台、国家及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全国第一档原创形态的汉字听写教育类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入手,通过对节目的设计初衷、特色、意义的探讨,深化对汉字发展现状的认识,联系汉字及汉字书写的意义与价值,明确汉字书写在当下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真正实现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  相似文献   

15.
时溪蔓 《魅力中国》2014,(25):250-250
中原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弘扬中原文化,传承创新华夏文明,对于建设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源头的中国玉文化有着七千年以上的历史,贯穿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堪称中华文化当中延续和传承时间最长并贯穿整个文明史的标志性文化。它源远流长,民族特色鲜明,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融入了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17.
<正>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在牛顿时代西方用数理语言描述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中华却用诗歌、书法艺术陶冶情操,丰富生活,与自然和谐共处。中西文明,可谓各有千秋。然而,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化侵入中国,几千年天人合一、整体思维的国学教育被西方数理语言取代:学校不教书法、诗歌、论语、弟子规,改教数理化;大字不写了、春节对联成了印刷品、西服成"汉服"了,中华几千年的独特文明正在丧失。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华夏大地高楼林立、高速四通八达、汽车进了万家、电子产品深入生活的各个角落…。然  相似文献   

18.
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四大战略定位之一。为使"华夏文化传承创新区"顺利展开,首先要以全新的、现代的眼光对华夏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而明确华夏文化传承创新的核心内容。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精神文化及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华夏文化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对这些文化财富加以创新性地传承发展,从根本上提高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软实力。这应该成为华夏文化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9.
张一笑 《中国西部》2012,(16):72-75
"银烛吐清烟,金樽对绮筵",作为承载华夏文明的一脉,酒文化已经化身一种精神符号,存在于时代的各种场合。泱泱中华数千年,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与天降大任的酒神青睐,使得蜀地成为各类美酒的诞生地。酒文化也随之成为一种与民族气节息息相关的标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20.
博大精深、理蕴醇厚的中国传统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显出其"自强不息"、"其命维新"的鲜活生命力.礼乐文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儒家推崇周化礼乐,并将其发展为完整的礼乐之学.礼乐的作用是治理国家,安定社稷,提供生活砍序,为人类未来提供福私.礼乐的本质是仁.正因为有仁的理性自觉,礼乐才易被社会全体成员所接受.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而孔子早在数千年前就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的礼乐治国主张,他所孜孜以求的礼乐之冶的社会实际上也是和谐社会.这一重合看似不可思议,却又是必然的历史,那我们应该如何直面、理解已绵延数千年,但时至今日仍余韵不歇,还无时无地不在潜制着我们思维信念与行为范式的这种古老的礼乐文化传统?因此,我们以批判继承的态度从古代"礼乐"文化中发掘,实现传统与和谐社会的对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