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绩效相关性实证分析——基于“真空高管薪酬”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2009年中国上市公司100强公司治理评价报告以及各公司公布年报的基本数据为依据,并以“真空高管薪酬”理论为理论分析基础,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的关系。通过实证检验,得出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因此建议应完善公司高管薪酬结构,以提高公司高管薪酬机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作为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的关于国企改革的首批文件,《中央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和《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直击国有企业高管薪酬这一敏感部位。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79家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国有企业经营绩效、高管学历对高管薪酬的影响问题。实证结果显示,国有企业经营绩效、高管学历与高管薪酬正相关关系明显,高管学历与高管薪酬的相关性远高于企业经营绩效与高管薪酬的相关性且地区间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高管权力与薪酬的关系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焦点内容.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造成了企业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代理成本(Jensen&Meckling,1976).在这种情况下,薪酬机制应运而生.文章针对银行业这一特殊金融行业,从高管更迭的角度深入探究管理层权力与薪酬的关系,选取中国沪深两市16家上市银行自上市前两年至2010年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控制了其他可能影响高管薪酬的指标之后,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成员的规模与高管薪酬水平负相关;管理层数量变化率与高管薪酬水平负相关;管理层变化质量与高管薪酬水平正相关.基于以上结论的改进措施有助于完善银行业的治理结构,规范银行业高管的薪酬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企高管薪酬管理的不合理性已成广大民众关注的焦点,其中定薪的反市场化、缺乏科学依据、与业绩关联度低等问题低尤为突出。通过分析国企高管薪酬管理中定薪原则的伪市场性、定薪主体的非市场性、定薪额度的违市场性,探索了\"市场决定性作用\"下的国企高管薪酬改革的思路在于:重新认清国企高管的身份、明确国企高管的职责、紧抓国企高管薪酬改革的关键、强化国企高管薪酬改革的落实。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2000~2008年曾发生过年报重述的我国代表性垄断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高管以年报重述为路径,通过影响企业财务业绩来提高薪酬的可能性。研究发现:高管控制与高管薪酬显著"正相关"。虽然更正报告及补充更正报告与高管薪酬"负相关",但是在高管控制下,垄断企业高管仍然可以通过补充年报重述路径影响其薪酬。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手工收集的2012年中国民营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数据为例,以行为理论、锦标赛理论以及堑壕理论为基础,以高管团队规模和控股股东为调节变量,实证分析了公司高管团队(TMT)薪酬差距对于企业研发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薪酬差距能够提升高管团队对于风险的接受水平,民营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差距与公司的研发支出显著正相关,。此外,本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高管薪酬差距对于企业研发的正向影响会受到高管团队规模以及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抑制,表明了锦标赛激励实施的局限性。本文的研究为理解民营企业高管薪酬差距与企业研发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8.
高管团队内部货币薪酬差距与公司业绩关系研究——来自中国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高管团队内部货币薪酬差距与公司业绩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薪酬差距对于公司当年业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大的薪酬差距可以提升公司业绩.而且薪酬差距与业绩之间不存在区间效应.该结果支持了薪酬差距的锦标赛理论.本文还发现,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货币薪酬差距的主要业绩因素在于对负债的利用水平和股东获利能力的高低.但是,分析结果也显示,除了业绩因素以外尚有其他方面的因素对薪酬差距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近年来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不断上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水平应与上市公司的业绩一致。公司的经营业绩可以用会计业绩衡量也可以用反映公司市场价值的以公开交易股票为计价基础的市场业绩来衡量。本文选取2009-2010年制造业的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1)制造业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本年会计业绩负相关、上年会计业绩正相关,与本年和上年的市场业绩正相关;(2)市场业绩对制造业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水平的影响强度大于会计业绩。 相似文献
11.
高管管理才能是企业经营不可或缺的专用性资产。公司治理目标不仅在于解决管理者道德风险,还在于挑选出优秀的管理者。文章考察管理才能专用性和经理人市场发育对企业外聘高管规模的影响,以及经理人市场发育是否会弱化管理才能专用性对外聘高管规模的影响程度。以2007-2013年间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的研究发现:管理才能专用性越强,企业更愿意聘用内部人为公司高管;经理人市场发育越好,企业聘用外部高管的比例越高;在经理人市场发育良好的地区,管理才能专用性对外聘高管规模的影响较弱;研究还发现,经理人市场发育对企业外聘高管规模的影响比对外部董事规模的影响更显著。文章丰富了资产专用性和高管聘用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Min Ju 《中国与世界经济(英文版)》2007,15(4):102-117
Since the commencement of industrial reform in China, most 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have adopted a deferred executive compensation policy to provide incentives for their management teams. However, the effectiveness of such a policy needs to be evaluated. In this paper, we specify a model of deferred executive compensation policy, in which the compensation for executives is contingent on firms' future revenue. The model suggests that under deferred executive compensation policies, managers exhibit an increasing level of effort in every period. Furthermore, the deferred compensation policy encourages managers to make long‐term investments, which might generate revenue even after the termination of managerial contracts. 相似文献
13.
Exploiting annual information on the work status of female workers from the Japanese Panel Survey of Consumers (JPSC),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an individual’s job status immediately after graduation, referred to as “first job,” matters for his/her future job career. Using the ratio of regular employees in the labor force in the year preceding an individual’s graduation as an instrument for the first-job status (i.e., regular job or not), we confirm that even for women, whose retention rates are lower than those of men because of marriage and childbirth, individuals’ first-job status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ir job status in the future. We further find that the effect gradually declines over the years and effectively disappears around 10 years after graduation. Finally, we find that the first-job effect is reversible: no negative effect of failing to obtain a regular job at graduation is observed if an individual can secure regular employment within a reasonable time period after graduation. 相似文献
14.
地处皖西地区的六安市是一个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滞后与迟缓。影响因素主要有转移主体的素质制约、庞大的人口基数、转移过程的社会环境制约等。为加快皖西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一是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二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三是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四是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五是设施制度革新,彻底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5.
Guifu Chen Shigeyuki Hamori 《中国与世界经济(英文版)》2009,17(4):53-71
Since 2003, China's labor market has been facing two coexisting crises: a rural labor surplus and a severe shortage of migrant labor Using data from the 2000 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 questionnaire, which covers 288 villages in 36 counti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find a solution to this dilemma. Specifically, a multinomial logit model, a Mincer- type model and a probit model are applied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educational level on the employment choices for rural laborers, and on the wages and the employment status of migrant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our analysis, we propos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y aimed at increasing the educational level of rural dwellers, in conjunction with other policies to eliminate all artificial barriers, to facilitate the migration of rural laborers.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2015—2019年沪深主板上市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分别实证研究了高管薪酬与真实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与审计费用的关系,并将三者放入同一研究体系中研究了高管薪酬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高管薪酬的提高可以抑制真实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另外,高管薪酬会降低真实盈余管理与审计费用之间的相关性,因此,制定合理的薪酬机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由于政府职能错位和制度不健全,我国的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和缺陷。为此,应明确补偿原则,提高补偿标准,丰富补偿方式,完善补偿程序。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制度变迁中的劳动力市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我国的就业体制已经基本由过去的计划配置转向市场经济的市场配置,然而,传统经济体制下制度的路径依赖效应仍然对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进程产生阻碍,极大地制约着我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的发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9.
内部劳动力市场、就业惯性与农业贡献弱化——对“民工荒”的一个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劳动力市场要素变化和劳动者就业惯性着手,建立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分析了“民工荒”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策略。文章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我国东部地区“民工荒”产生的原因,一是中部地区的重新崛起使中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跨行业转移,从而减少就业惯性阻力;二是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加强了就业惯性力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