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0 毫秒
1.
<正>一、汕头特区同其他特区经济发展水平产生差距的主客观原因 一是区位条件不同。深圳毗邻香港,珠海靠近澳门,而汕头偏于粤东一隅,地处“省尾国角”,显然,地理区位优势不如深圳、珠海。 二是体制、政策不同。全国沿海4个特区中,汕头起步晚了一年,且只被批准搞一个1.6平方公里的出口加工区。以后经过两次扩大,才使234平方公里的市区成为特区,而这一过程跨越10年,直至1991年才实现。小特区与大城市长期并存的体制,无疑给汕头建设带来诸多难题。而深圳一开始就确定为外向型、综合性、多功能经济特区的发展模式,一步到位。珠海也先于汕头于1988年扩大了特区范围,理顺了特区与非特区的关系。厦门早在1984年就被允许朝有限度自由港模式发展。并且经过十多年改革开放,深圳和厦门已成为计划单列市,享有省一级政府经济管理权限,并具有地方立法权,享受了国家给予更优惠的金融信贷、财税等政策待遇,但汕头仍然是地级市建制,至今并没有地方立法权,这些政策差异,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汕头特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黄育新 《南方经济》2003,(11):74-76
198 8年在汕头特区召开的第三次经济特区讨论会 ,是在中央提出加快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这一重大决策之后召开的。这次讨论会由广东经济特区研究会、广东经济学会、汕头、深圳、珠海特区经济学会共同举办。参加这次讨论会的有广东、福建、北京、广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地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共 6 0多人。研讨的主题是探讨经济特区如何进一步推进、实施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以加快特区前进的步伐。会议的理论研究成果 ,集中反映在许隆、黄兰淮主编的《中国特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0年 1月出版 )一书…  相似文献   

3.
<正>一、汕头外向型、国际化、区域性全融中心的内涵及目标模式 金融中心是各类金融机构、金融业务相对集中的地方,是资金、外汇、黄金的集散地,是整个金融市场网络中的一个网结。依据规模、作用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全球性金融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还可以分为国际性金融中心和国内金融中心。汕头将要创建的是区域性金融中心。汕头毗邻香港,应该密切同香港的联系,通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吸收自己需要的能量和发挥自己的作用。 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以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基础。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增强,南中国海周围地区的经济迅速崛起,将形成一个以香港、台湾为龙头,包括厦门、汕头、深圳、珠海、海南、北海到越南的新经济带,我们称之为“南中国海经济圈”。汕头金融中心将是一个开放型的中心,在密切同“南中国海经济圈”各成员的经济金融联系与合作中,相互参与,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根据以上分析,设想中的汕头金融中心将是:以汕头国际港口经济为依托,密切联系港、台国际金融市场,对外参与“南中国海经济圈”金融运作,对内辐射粤东、赣南、闽西南以及更远地区的外向型、国际化、区域性金融中心。其具体的目标模式是: (一)金融组织体系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特征?  相似文献   

4.
陈可焜 《开放导报》2003,(10):23-23
最近,香港经济中又出现了一个新词:"自由行"(亦称自助游、个人游、香港游),指的是国内决定的试办扩大内地居民个人赴港旅游.先是广东的中山、东莞、江门、佛山四地,再扩至广州、深圳、珠海,再扩至北京、上海,明年还将扩至广东全省.这些地方的居民都可以个人身份办证到香港旅游.  相似文献   

5.
<正>邓小平理论中在中国开办经济特区是一项重大创举,是实行改革开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新路子。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实践,中国五个特区的经济都高速发展,但是特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及其成因,值得进行比较研究,以求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经济特点和优势,实现持续、快速发展,达到共同繁荣,这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一、中国特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下面拟就特区经济发展规模、速度、效益、水平进行比较。 (1)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五个特区的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深圳已达413.54亿元,海南204.13亿元,汕头124.04亿元,珠海121.87亿元,厦门108.03亿元。在五个特区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970.7亿元总规模中,深圳占42.8%,海南占21.0%,汕头占12.8%,珠海占12.6%,厦门占11.1%。就是说,经济发展规模最大首推深圳,特区之间经济发展规模大小,相差近3倍。 (2)经济发展都是高速度的。1993年比1984年,深圳增长15.6倍,珠海增长15.5倍,厦门增长4.3倍,汕头增长4.2倍;海南1993年比1986年增长3.4倍,速度也相当快,但特区之间经济发展速度也相差3倍多。珠海经济发展规模虽比海南小许多,但发展速度却比海南快得多。  相似文献   

6.
王英伟 《开放潮》2002,(11):14-15
福建经济的发展与香港密切关联 1979年,中国大陆经济实行改革开放,外商开始到福建直接投资。1980年10月,厦门与深圳、珠海、汕头同时被国务院批准设立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四个经济特区之一。短短20余年,福建的外资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工厂到大企业,从低技术生产到高科技产品加工,发展速度不比其他省市逊色。1996~2000年的累计外商直接投资(FDI)金额为256亿美元,实际到资逾200亿,均位居全国第三。而福建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从1995年的2145亿元人民币上升到2001年的4258亿元,平均年增长比全国的水平高出四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保税区国际物流发展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星  杨帆 《特区经济》2005,(8):128-129
保税区历来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倾斜度最大的经济区域之一。从1990年5月国务院批准建立第一个保税区到现在,我国已建有上海外高桥、天津港、深圳富田、沙头角和盐田港、大连、广州、张家港、海口、厦门象屿、福州、宁波、青岛、汕头、珠海等15个保税区。十多年来,全国15个保税区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除华南经济中心的广州市外,还有汕头、湛江、茂名、韶关、佛山、江门、海口、肇庆、潮州、梅县、惠州、深圳、珠海等十四个大中城市。本文试图对这些大中城市郊区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一般性(即共同性)问题,进行探索,提出一些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9.
广西通道的经济作用开始被世人关注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北海成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时。但是由于决策者的失误,北海的房地产泡沫经济只是过眼云烟,从而拉开了与其他对外开放城市如:深圳、珠海、厦门、汕头等的距离。进入九十年代后,广西大力发展经济通道,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交通通道是发展起来了,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如何实现由经济通道至通道经济的转变,对广西未来的定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建设泛珠三角,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创举。由内地9个省区和港澳地区共同组成的泛珠三角经济区域,在我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区域的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5,人口数量占全国的1/3,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3。在这一区域中,有香港这一国际经济中心城市,有澳门这一国际性旅游服务城市,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有号称“中国第一展”的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  相似文献   

11.
香港公屋制度对深圳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巍  魏建漳 《特区经济》2007,219(4):36-38
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政府通过其公共房屋制度,有效地解决了居民的住房问题。但我国内地的住房保障制度建设才刚刚起步,亟待完善。深圳作为中国经济较发达的城市之一,人均收入较高,政府运作高效,与香港有着相似的地理环境,比内地其他城市更适于借鉴香港经验。深圳可以在现有的经济适用房与廉租屋制度框架下,借鉴香港经验,建立有深圳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正> 在整个粤东地区,汕头市是最发达的地区,但在全省20个地级市中,其人均社会总产值仅排第10位,人均国民收入仅排第12位,生产总值仅排第11位,其他三市如潮州、揭阳、梅州的人均经济发展水平则比汕头更低.要使粤东地区的经济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在相当大程度上要看汕头特区这个粤东中心城市的功能发挥得如何.如果从更广的地区来看,汕头在历史上还是大韩江流域(包括粤东、闽西和赣南地区)最重要的对外口岸城市和经济活动中心.因此,如何使汕头特区更快更好地成为带动粤东乃至大韩江流域经济发展的强劲有力的发展极,如何加强这一区域内的经济协作,就是亟需加强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一次有历史意义的学术会议文/曾牧野【编者按】今年8月,是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建立15周年。本刊刊发此文,以纪念中国经济特区的诞生与成长,对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经济特区取得的光辉成就,表示热烈的祝贺!1982年6月9日至14日,在深圳经济特区举行由...  相似文献   

14.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20年。20年前,历史与珠海有约——因为“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于是,国务院正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在1980年8月26日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于是,从这个完成了国家立法意义的日子开始,珠海便和深圳、汕头以及福建省的厦门市一起,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大地上,成了最早令世界瞩目、最早让国人向往的经济热土。  相似文献   

15.
刘锦庭 《特区经济》1996,(10):47-49
<正> 汕头经济特区步入“九五”,正处于升级转型的“二次创业”时期.汕头要寻求经济的再飞跃,关键是能否以大开放的眼光去构建特区发展的新优势,做好大开放这篇大文章,这是关系到汕头特区发展全局的战略问题.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得出一个精辟的认识,提出大开放“是一个战略问题”,这是明察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远见卓识.江泽民总书记去年底视察汕头特区后又明确指出:“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结合汕头实际,我们对大开放这一战略思想,体会尤为深刻.一、汕头的开放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16.
“亚太地区与汕头特区经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由汕头大学经济系、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汕头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汕头海洋(集团)公司共同发起主办的“亚太地区与汕头特区经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3年12月15~17日在汕头大学召开。大会收到论...  相似文献   

17.
历史给了深圳一次机会,深圳还给世界一个奇迹。20年前的8月26日,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四市,正式取得了一纸经济特区的“出生证”。当时,人们的眼中有疑惑、观望、关切、叹息,但更多的是期望,是寄望这块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冲出旧计划经济体制的重重藩篱,“杀出一条血路”来。但是,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当时深圳这个边陲小镇中的居民绝对没有相到,20年会有一种力量,可以让一个小镇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自创办以来,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高速的增长,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广东经济特区的发展中,香港因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是经济特区首先在广东出现的重要条件。其次,香港因素在广东经济特区的发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香港是广东三个特区引进外资的主要来源地;香港是三个特区外贸进出口的主要市场和转口基地;特区旅游业的发展,其境外游客主要来自香港:香港按国际惯例运作,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为特区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试验、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鉴。香港回归祖国,为广东三个经济特区“增创新优势”、进行二次创业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特区与香港的经济合作将进一步加强。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经济特区更上一层楼,而且有利于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经济特区也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把合作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9.
特区,指在政治、经济方面实行特殊政策的地区,包括特别行政区和经济特区,本文要探讨的是经济特区的民俗。广义的经济特区,可以指所有实行特殊经济政策的地区,既包括改革开放初期先后被国家正式定位为“特区”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地区,也可以指沿海的十几个享受一  相似文献   

20.
<正> 一、港深珠澳金融一体化的理论基础港深珠澳金融一体化是指香港、澳门回归中国后,在“一国两制”下,将深圳、珠海特区的“二线”封闭起来,同时放开“一线”,人员货物自由出入,经济运行向国际化的金融体系发展,形成金融电子化、金融业务多元化和把港币、澳门币、特区币联合成一个整体。在整体内各种货币保持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这个目标构想的理论基础是: (一)港深珠澳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是唇齿相依的关系。深圳、珠海两个特区地处珠江三角洲的前沿和珠江入海口地带,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海洋资源,对弥补香港、澳门土地不足很有利。而港澳到珠海、深圳投资,也大大加快了深珠两地的经济建设,充分体现了四区经济之间的互补关系和鱼水关系。特别在近年来,港商和澳商在深、珠两地投资的“三资”企业特别多,充分体现了四区经济的相互联系。如果深圳、珠海再把边境海关通道加宽,并建设多条通道,使珠海至澳门、深圳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