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当前,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在危机中中部六省迎来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新的契机。本文从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出发,阐述了在经济危机的外部环境下,中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心的机遇,以及将要面临的问题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由低向中、高等收入阶段演变并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模式。发展特点和趋势也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变化。随着我国东部地区的迅速发展,受到要素成本不断上涨,劳动红利明显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东、南部沿海地区的生产性企业和产业在寻找一个新的发展空间。本文选取20项相关指标,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对西北五省区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西北五省区产业吸引力、支持力、发展力与选择力间存在不均衡发展,整体能力有待提高。文章最后给出了提高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的相应对策。这些实证分析结果对所研究的省区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内蒙古为例分析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产业,此研究对于西部地区科学合理选择承接产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2010年1月12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正式获国务院批准设立,标志着产业梯度转移上升成为了国家战略。示范区的设立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加快安徽省参与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皖江城市带城市产业基础和要素禀赋差异较大,产业承接能力存在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转移承接园为研究对象,从产业转移承接园对环境影响的角度,探讨产业转移承接园的发展特征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及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保持工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的意义和途径。最后,基于珠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背景,根据承接园区域产业发展特征、资源禀赋以及产业发展走势,提出了以产业调整升级为主线,加速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实现珠三角产业转移承接园的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6.
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和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从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投入能力、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和产业产出能力三个方面构建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运用客观赋予的因子分析方法对全国31个省市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并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河南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在高新技术产业投入能力上表现突出,高新技术产业产出能力上表现较弱。就中部六省而言,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排名第二,具有相对较强的竞争力,对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叶琪 《新疆财经》2013,(6):38-45
在转交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驱动下,我国新一轮区域产业转移渐成规模,并呈现出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较为明显的梯度性态势,由此也引发了中西部地区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竞争.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6年-2011年我国中西部18个省(市、区)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竞争力进行评价,根据结果把这些地区划分为强竞争力、较强竞争力、中竞争力、较弱竞争力和极弱竞争力五种类型,且这些地区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竞争力呈现出较大的时空差异性、区域圈层性等特征.为促进我国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竞争格局的优化,本文提出:强化中西部地区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竞合性;培育各省区特色核心竞争优势,引导产业竞争力合理布局;打造现代产业集群,整合凝聚区域竞争力;促进中西部地区主动参与更大空间的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  相似文献   

8.
广东区域经济梯度差异显著,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陷入困境,东西两翼和山区五市具备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人力、土地等基本条件,"两阶段—分部门—集群转移模式"是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珠三角地区向东西两翼和山区五市转移的一个理想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区域产业转移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迅速产物,是产业由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的经济行为和过程,如何承接产业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以中部欠发达省份江西省为例,在选取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测算得到江西省产业转移的现状分析,采用产业梯度系数分析得出未来江西省具有优势竞争的产业。最后结合江西省的产业现状和资源优势,得出未来产业转移的趋势分析,并根据分析提出相应的面对产业转移的对策和结论。  相似文献   

10.
梧州市是我国西部大开发12省(市)区中最靠近粤港澳的城市,是广西乃至西南地区接受粤港澳台地区产业、技术、资金转移的最前沿地区,被定位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示范基地。梧州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不应仅仅局限于发挥区位、政策等传统优势和手段,更应该综合自身和珠三角地区两方面因素考虑,从发展循环经济的角度,形成其吸引东部产业转移的独特优势,避免陷入恶性竞争。  相似文献   

11.
葳葳 《上海经济》2011,(6):48-50
7年来最严重电荒将临中国发出了电荒来袭的红色警报。2011年5月17日,中国电监会办公厅副主任俞燕山称,"最近一周,重庆、湖南、安徽等地出现拉闸限电;浙江、贵州、广东、湖南、江西等地实行错峰用电;从中西部青海、湖北、湖南等传统缺煤省份到山西、陕西、河南等产煤大省都出现了缺煤停机现象。"2004年以来最严重的"电荒"即将来临。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规划纲要顶层设计的背后,亟须沪苏浙皖一市三省政策规划的支撑和协同。基于沪苏浙皖促进一体化发展政策规划的比较视角,对江苏省实施一体化发展总体纲要所提出的区域性产业政策规划进行探讨,简要分析与沪浙皖三地政策规划与实施的异同。研究认为,沪苏浙皖一市三省对一体化发展产业规划的实施基本都有较为明确的认知与目标,对应“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关键节点,凸显进一步将长三角打造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战略意义,应积极发挥一体化政策的正面影响,通过一市三省的产业政策协同融合来实现长三角地区整体高质量的发展和经济竞争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13.
陈媛  魏娜  朱国栋 《科技和产业》2022,22(11):153-157
以华东地区高等学校研发能力评价为出发点,选取2019和2020年度数据,采用秩相关系数法筛选指标,构建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对华东六省一市高等学校研发能力进行评价,对总体研发能力及4个单项指标研发基础、研发投入、研发课题、研发成果按照评价值进行排名。结果表明,华东六省一市的高校研发能力明显分为3个梯队,第一梯队是江苏和上海,第二梯队是浙江和山东,第三梯队是安徽、福建和江西。  相似文献   

14.
中国加工贸易生产控制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考察了我国加工贸易生产控制模式即加工贸易企业所有权和原材料采购权在中方和外方之间的配置及其影响因素。不同于Feenstra和Hanson(2005)所认为的我国加工贸易生产控制模式可分为4种类型的结果,本文认为我国加工贸易生产控制模式至少有9种,我们可进一步将其归为所有权和采购权在外方和中方之间的独占、彻底分治、部分分治以及共同分治4类模式。根据我们对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和山东6个省的242家加工贸易企业调查分析结果,我们发现,企业所在行业的技术水平、主要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和通用性程度、企业中中方和外方对劳动力的培训程度等因素对企业从彻底分治模式转向其他模式起着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陈万思  姚圣娟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3):97-104
基于江浙沪闽粤家族企业与五省台资家族企业的实证比较,发现同一母国跨亚文化背景下,大陆家族企业与台湾家族企业在组织社会化策略及其情境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组织文化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强调员工导向、勇于创新、系统管理与控制等组织内部导向的组织文化与内容型组织社会化策略相关度最高,强调顾客中心、社会责任等组织外部导向的组织文化与社会方面的组织社会化策略相关度最高。  相似文献   

16.
丁帆 《特区经济》2009,(8):169-170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中部六省安徽、湖北、河南、湖南、江西、山西,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是全国农业人口最集中,"三农"问题比较突出、金融发展比较滞后的地区,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有利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本文指出了中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对策,并对构建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提出了创新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两方面构建区域商务成本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东部沿海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和山东六省市为比较对象,结论是东部沿海六省市商业设施及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总体呈现出上升态势,但具体指标上升速度存在明显差异;政府运作效率、市场化和信息化程度、基础设施和研发能力明显提高,但少数指标却呈现逐年下降态势,如合同外资金额占GDP比重等。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分析了区域旅游产业与经济间的互动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建构了旅游产业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并以东部地区的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等十省(市)为样本,对2001-2010年该区域旅游产业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耦合协调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两系统耦合互动效应明显,只有粤一省达到高度耦合协调,京、鲁、苏、沪、浙五省(市)仅达到了中度耦合协调,而辽、冀、津、闽则呈现出低度耦合协调.  相似文献   

19.
苏素  韦泓 《特区经济》2014,(7):194-197
本文通过对能源(Energy)-经济(Economy)-环境(Environment)系统指标评价体系进行优化筛选,增加对居民健康水平的考察指标。利用主成份分析法和协调系数对中国省级地区进行协调度测算并借助灰色系统相关理论对测算结果进行评价分析,发现2002-2011年间,山西、内蒙古、浙江等11个省级地区处于优质协调状态,辽宁、吉林、安徽等10个省级地区处于良好协调状态,北京、天津、重庆等6个省级地区处于不同程度的不协调状态之间,黑龙江、上海、河南则处于严重不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中国29个省市1990年-2006年间的数据,引入省份产出变量,在Solow增长模型框架下对全国29个省份与其相邻省份之间的相互溢出效应做了分析。结果发现,京津唐地区经济联系度低,区域合作性较差;长三角地区形成了良好的经济互动,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周围地区快速发展;南部沿海地区中的广东省对邻省的经济带动作用不足,福建省对邻省的溢出效应为负值;中部地区中的河南、安徽、湖北以及西部地区中的宁夏与其相邻省份互动性良好;东北地区之间区域合作较差,辽宁省的经济辐射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