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现代化建设是在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科技、经济、社会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体。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巨大推动作用.科学技术为经济活动开拓新领域,新范围,并已全面渗透到社会机体的一切领域,促进社会的科学化进程,是振兴经济和改变社会的重要手段。同时,经济、社会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规格和组织管理形式,决定着科技发展的规模和组织形式。科技、经济、社会系统不仅独自发展,而且相互促进,从其他系统的发展中得到进步,它们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但是,科技、经济…  相似文献   

2.
一、加强建筑市场监管,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建筑市场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辩证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就难以实现科学发展,和谐的建筑市场是社会和谐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建设行业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加强建筑市场监管,消除建筑市场各主体的违法违规行为,创建公平、公正、透明、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是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3.
杜存 《内蒙古工作》2006,(10):19-2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现阶段肩负的历史使命之一,是指导我国在下一个战略机遇期内全面发展经济社会的纲领性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人民孜孜以求的幸福梦想。县是国家行政建制中的重要单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线和前沿,“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社会和谐关系整个社会和谐的大局,实践证明,构建县域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4.
陈跃 《杭州研究》2006,(4):22-23
“平安生活”、“和谐社会”,决不是无矛盾的生活、无差别的社会,更不是没有任何问题和冲突的社会生活。打造“平安生活”、建设“和谐社会”,立足点是在矛盾冲突的社会生活中,找寻缓解矛盾、解决冲突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营造平安生活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氛围。在众多社会矛盾中,关键是要调节好个人的自我心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纠纷、协调好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5.
公理即为经过人类长期反复实践的检验,不需要再加以证明的命题。人类社会产生的初期是靠体力决定一切的:占有配偶、占有领地、占有物资资源,具有价值观支配权,体力就是“公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统治力量,权利具有了绝对的占有权和话语权,权利就是“公理”。  相似文献   

6.
唯物史观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指导马克思主义在分析社会、国家与个人”_请关系上认为.社会是人的社会,历史是人的历史,社会历史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人来承担的,活动的人和人的活动,构成全部社会历史,社会正是通过人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而存在和发展,人也正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确证了自己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正是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因此,人民是社会和国家的主体,辩证唯物左义的历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原…  相似文献   

7.
这次论坛的主题,——中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国内和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人们从这里看到的,不仅是发展观念的进步,也是发展战略和政策调整的动向。  相似文献   

8.
葛云 《魅力中国》2010,(8):88-89
企业社会成本,是企业为了生存、发展或者实现非经济性的社会职能,在其付出的生产成本之外所付出的成本。企业社会成本根据其受益者的不同,可以分为企业职工享有社会效益和社会享有社会效益。这里的“社会”指的是除企业自身之外的社会部分,可以指国家、一般社会大众、另外一个企业或者另外很多企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社会作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小政府、大社会”(或称“大社会、小政府”),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系统观,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试验,作为新的社会经济系统观,其有着丰富的思想渊源和理论依据;作为新的经济政治体制,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起,首先在海南经济特区进行了试验,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历史已表明,“小政府、大社会”这种经济系统观,反映了市场经济社会下,“政府”与“社会”的内在联系及相互作用规律;实践也已证明:建立“小政府、大社会”这种经济政治新体制,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的客观要求。海南建省办…  相似文献   

10.
浅析新加坡、韩国、菲律宾反腐成败之原因袁永祥经济活动中的腐败现象和行为,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特别在那些新兴发展或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国家中,腐败已演变成社会矛盾焦点。可以这么认为: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是赢得民心,推动和实施其经济发展计划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企业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企业化是企业发展的底蕴,是企业的灵魂,企业化建设的好坏决定着企业的生命力和活力。因此企业的化力将成为未来企业的第一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社会消费能力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动力,而市场经济的分配逻辑却又必然消解社会消费能力,这是导致包括此次金融危机在内的经济危机的根源。西方社会在“市场正义”价值观的主导下,不通过“分配正义”来提高社会消费能力以化解危机,而是通过“消费道德”和“信用过度”鼓动和放纵无节制的超前消费来创造和提高“虚拟消费能力”以缓解矛盾,这既是导致战后以来自由市场经济长期繁荣发展的秘密,也是导致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该文认为,秉持“分配正义”、适度消费观和恰当监管是化解市场经济危机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3.
李基青 《魅力中国》2014,(4):319-319,321
新闻事业是我国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喉舌,其肩负着传播新闻资讯、引导社会舆论和服务社会大众的任务。新闻舆论在很多时候是客观公正的文化表征,是社会普遍道德原则的灵魂和化身,其对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对广大群众的生活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因此,我国新闻事业的这种特殊性质和特征就决定了它的工作的重要性和神圣性,也就决定了新闻从业人员一定要有高标准、严要求的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4.
《环渤海经济瞭望》2009,(1):I0009-I0011
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敬业创新、诚信共赢、服务社会是我们的根本宗旨。热诚、创新是我们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5.
程凯 《理论观察》2008,(6):28-29
从总体上说,新形势下我国的社会矛盾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宗教、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并且表现出一定的特点和趋势。不仅群体性、突发性事件数量增加,而且纠纷和冲突涉及范围在扩大,带有明显的多元性和发散性。因此,深入分析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的具体表现、主要特点和存在根源,这对于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网络既是一种技术和思潮,也是一种方法和模式,如何将网络和执政结合起来,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将是一个紧迫的重大课题。网络执政给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机遇,它正在成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动力,展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通过网络执政创新社会管理也将面临着很多难题,需要探寻网络执政创新社会管理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7.
梁华 《魅力中国》2010,(26):112-112,102
权力是政治的核心,追溯权力产生的过程,解构权力在社会层面的起源、发展、运行等,对社会变革进行合理组织。进而也不难发现权力的制衡与监督也是贯穿始终的基调,运用社会发展理论,分析构建当代权力运行的良性互动,为权力的不断发展提供认识路径,也为改革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零售业是传统服务业的主角,具有投资门槛低、回报率高、就业容量大、消费稳定等特点,不断提高天津市的零售业竞争力具有多重意义。本文试图通过京、津、沪三城市零售业一些情况对比,找出天津零售业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如何发展的建议。一、社会购买力优势的对比社会购买力是实现零售业收入的基础,过高或过低购买力对传统零售业都会形成负面影响。天津市2001年人均可支配购买力为8960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84.95亿元,属于小康型水平,是零售业发展的较快时期;北京、上海人均可支配购买力和居民储蓄存款分别是1.…  相似文献   

19.
徐明  陈文博 《改革》2023,(4):144-153
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建设的学理基础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社会建设思想的精髓。从历史脉络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建设经历了艰辛的探索历程;从现实维度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建设的现实之基是立足本国发展实际、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站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建设的实践进路要求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社会建设的全面领导、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实现以共同富裕引领社会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增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良性互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而要解决农民问题必须首先解决与此紧密联系的土地问题,土地问题是影响中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20世纪三位历史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都对土地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索。有一根主线将三的探索联系起来,同时三的探索又存在着差异。对此作比较研究,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