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段炼 《魅力中国》2013,(5):297-297
经调查显示,现在的孩子体重增加很快,体质下降很快,这就对体育课尤其是初中体育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提出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目的是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于是,学校体育教学如何能够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适应社会的发展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寻找改进方法,为基层中学体育教师提高体育课的有效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健康意识的培养和养成是健康体育的首要任务,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应紧紧围绕不断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学习健康体育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健身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来进行改革实践。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和更新观念,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高体育教学与育人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健康体育和终身体育观。  相似文献   

3.
素质教育是新课程的改革方向,“健康第一”是新课程体育的基础理念,而体育课程教学安全是“健康第一”的基础,也是每个中学体育教师应尽的义务与责任,体育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仔细分析教材,认真的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场地)认真上课,严谨管理,营造和谐安全的体育课堂氛围。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屡见不鲜,我们如何在既保证教学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又能保证体育课堂安全进行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了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希望我们所有同行能勇敢地面对,并切实承担起体育教师应有的职责。  相似文献   

4.
该文通过对普通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普遍存在的重“实践活动”轻“理论知识”,重“应试体育”轻“过程体育”,重“竞技标准”轻“生理指标”等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以增强大学生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能力,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价值观为目的,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5.
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无论教师与学生都要树立“健康第一”的基本理念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学校必须严格执行国家《体育与健康标准》,以正确的思想指导体育教学工作;同时也需要全社会和所有家长的高度认同和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6.
张涛 《魅力中国》2014,(13):217-217
体育教学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当前,在高校体育教学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暴露其教学模式下存在的一些问题,遭遇发展的瓶颈。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与当前学校体育发展的需求已不相适应,与“终身体育”理念相脱节,制约了大学生体育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育人为核心,以终身体育为主线进行改革,从根本上寻求突破,增强高校体育教学发展实效。  相似文献   

7.
陈霞 《魅力中国》2010,(27):125-125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育人质量的重要标准。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召开,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学校教育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在郑州回民中学“创建省级一流中学”的宏伟目标下,我们将学校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健康第一意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通过体育教育,切实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朱淑华 《魅力中国》2013,(16):250-250,241
当前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构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五大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使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化,更具操作性。要真正落实全新的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实现体育课程的目标,使体育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创造学习的良好能力,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关键是体育教师在新课程下对自我有一个全新的定位并实现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9.
康晶 《理论观察》2006,(2):119-120
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体育教学,不仅使体育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可以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有利于学生心理的成熟与发展,真正实现“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0.
刘强 《西部大开发》2010,(3):173-173
新体育课程标准指出,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保人人享受体育的乐趣。体育游戏的教学与创编,是享受体育乐趣最直接的方式.同时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帮助完成体育教学训练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杜恒伟 《老区建设》2012,(10):63-64
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正确认识“健康”的概念,树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新理念,把握体育教学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关系,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积极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心理健康。这就要求教师面对新课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并帮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克服其心理障碍,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2.
黄春旺 《魅力中国》2013,(8):321-321
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体育教学中以教师单纯灌输学生机械再现的教学法,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更新体育教学观念。在改革的过程中.体育课堂的非语言教学、多元化教学、规定教学任务与非规定教学任务相结合、现代化教学、师生情感互动教学、活跃气氛等新的体育教学方法将的得到很好的体现。本文通过对多元化体育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教学多元化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任兴明 《魅力中国》2010,(18):153-153
在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时代的需要。正确认识健康的概念,树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新理念。把握体育教学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关系,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积极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心理健康。这就要求教师面对新课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并帮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提高心理品质,克服心理障碍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4.
李怀攀 《魅力中国》2011,(5):351-351
运用文献资料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河南省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取得的成绩、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解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主要成绩主要表现在确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和可接受性日益增强;与市场联系日益紧密三个方面。从发挥体育本身应有的价值来说,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在实施中还需要新的思路,即坚定不移地走社会化发展之路,为高校体育与健康课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5.
体育“表演类”项目是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热点项目。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走访法、文献资料法.分析了普通高校体育“表演类”项目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结合课题组成员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普通高校必须构建适合自身开展的体育“表演类”项目教学内容体系。根据普通高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体育基础状况,从指导思想、构建思路以及总体框架方面对普通高校体育“表演类”项目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王建设 《发展》2011,(1):141-141
新《体育课程标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并在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模式运用、教学过程开展及学生学业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新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此,教师要完善教学,学生要转变学习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健身兴趣,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提高体育素养和自我健身能力。  相似文献   

17.
该文作者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入手,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及多年体育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阐述了作者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体育习惯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为基本理念,而把"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放在了头二条;可见对其重视程度.本文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就为何要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及学校体育怎样为"终身体育"莫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分析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文斌 《理论观察》2004,(1):106-107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要改变现状,就要更新教育观念,确立“全面育人、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和身心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坚持六个结合,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20.
王莹莹 《魅力中国》2013,(11):281-281
职高体育与健康教学是“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来达到强壮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的一个教学过程。当前,职高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迫切需要进行优化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