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保护主义盛行,国际经济议程政治化趋势加剧,国际经济机制的运行与发展面临日益复杂严峻的挑战。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多边贸易治理机制,世界贸易组织在促进全球开放合作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如今其职能发挥受到严重阻碍,各成员在具体议题上却形成了难以弥合的立场分歧。从国际议程设置的分析视角来看,由于政治议题嵌入和经济议题外溢,世界贸易组织改革的议题选择和议题界定均朝着政治化方向发展。政治议题嵌入拓展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政治功能,使世界贸易组织的议程触及对成员关系要求更高的政治领域;经济议题的外溢导致相关议题脱离经济收益的考虑范畴,从而增加了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达成一致意见的难度。在大国竞争甚至对抗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世界贸易组织改革议程的政治属性日益增强,议程设置的工具化和武器化倾向日益凸显,各成员达成改革共识更加艰难。为此,各成员推进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必须排除各种政治因素的干扰,推动议程设置的去政治化进程,让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回归国际经济机制的基本定位和职能。  相似文献   

2.
柴红 《新西部(上)》2013,(11):116-116,98
本文阐述了议程设置对政务微博的重要意义及作用,探讨了政务微博主要议程设置机制的构建,提出了对策建议。要确保议程的准确性,设置以地方政府决策部署和事件基本事实为主要内容的议题;在实际操作中,应不断借鉴传统大众媒体议程设置的优点,来不断优化政务微博的议题设置。  相似文献   

3.
政策制定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它是由一系列功能活动或环节构成,而议程设置则处于政策制定过程的起始阶段,在整个政策制定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研究状况,从政策议程设置的内涵,政策议程建立的途径、过程,政策议程设置的合法化三个方面来研究公共政策的议程设置。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党报发挥着联系党和群众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对媒介议程的设置承担舆论引导的责任.本文从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出发,以<人民日报>2010年两会报道为例,对当前我国党报议程设置功能的实现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其改进议程设置以更有效发挥其传播功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二战结束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非政府组织得到空前发展。它们广泛地参与各种国际组织的活动,影响着国际组织的议程设置和决策结果,成为国际社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作者试图在相对客观地评估非政府组织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的基础上,探寻决定其影响力的关键变量,从而对非政府组织在不同国际组织中影响力存在差异的现象做出解释。作者提出并论证了以下理论假设:某个国际组织越趋近理想的服务型组织,非政府组织在该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就越大;非政府组织与某个国际组织的议题契合度越高,非政府组织在该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就越大。这一理论预期,非政府组织在世界银行中的影响力会高于非政府组织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影响力。该预期得到了经验分析结果的支持。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只有非政府组织与国际组织的议题契合度较高,并且该组织属服务型组织的情况下,国家才能通过与非政府组织合作来影响国际组织议程和决策结果。  相似文献   

6.
李文雅 《中国经贸》2009,(14):190-191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媒不仅是最重要的信息来源,而且还是对受众最重要的影响源。这一理论在网络时代有了全新的意义,在具有高度互动性的网站,议程设置遇到了传统大众传媒没有遇到的新情况,议程设置的合理性常常受到质疑。因此,在最直接与网民互动的一些功能板块上,例如BBS,网站既要承担议程设置的任务,同时也要对网民进行一定程度的管理,而更重要的是网民作为个人有史以来第一次拥有了议程设置权。网站与网民于是就在议程设置这一层面上形成博弈。强国论坛的网管与网民在这种博弈中形成的良性互动关系,很值得思索。  相似文献   

7.
议题是外交的核心概念。国际政治即是议题政治。当前国际政治中,议题即是一个权力工具,同时也是追逐国家利益的重要方式。议题的设置,反映着国际政治中权力的分配状况。有效地开展议题外交,根据本国利益对国际政治议题进行设置、诠释、引导乃至控制是现代国家谋求战略利益的重要手段。本文将对议题及其在国际政治中重要性的缘起进行分析,力求识得议题外交"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8.
网络媒体的地位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重视。本文通过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对议程设置功能的探讨,以期分析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对传统新闻传播学理论“议程设置假说”冲击。  相似文献   

9.
刘秋娜 《理论观察》2000,(4):104-105
“议程设置”是传播学中有关传播效果和媒介功能的一种理论,它在信息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学习、借鉴这一理论,对于图书馆工作者有效传播新科技文化信息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72年,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姆斯和肖提出媒介议程设置理论,从认知影响的角度,揭示了大众传播的巨大社会效果。在"人人是记者"的今天,舆论形成机制出现了新变化,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互动正在成为媒介议程设置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话语以及发言人被西方媒体引用的话语这两套话语的实证研究,作者分析了当前中国话语在国际社会的议程设置效果。根据统计数据的分析,中方发言人的话语内容和西方媒体的引用内容之间存在着相关性,这表明中方发言人的话语内容可以为西方媒体设置议程。此外,中方发言人的话语态度与西方媒体引用的态度之间没有相关性,这表明中方发言人的话语态度不能为西方媒体设置议程。作者认为,要增强中国话语的传播效果,不仅需要在话语内容上关注说什么,更需要在话语态度上重视怎么说。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者为国际制度的国内影响发展了几种重要的因果机制。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主要探讨了在行为体偏好给定的条件下,国际制度如何改变了国内行为体在信息、权力和利益分布上的既有均衡状态,从而影响了国内政治的结果。如果国内制度具有集权的特点,国际制度就可以作为信号和承诺装置;如果国内制度具有分权的特点,国际制度就可以用来对权力资源进行再分配。但这两种效应往往发生在国际制度对国家行为的约束力较强时。当国际制度对国家行为的约束力较弱时,国际制度可以作为社会集团的政治动员工具。  相似文献   

13.
国际机制不仅影响国家行为体,也影响国家层面之下的非国家行为体,并作用于两类行为体间的互动。作为最为成熟也是影响范围最为广泛的国际机制之一,国际贸易机制一方面通过机制功能作用于国内政治中的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另一方面施加影响于贸易议题从而刺激国内各行为体之间的互动。无论是机制还是贸易都与国际和平战争研究紧密相关,如"贸易和平论"与"国际制度和平论"。基于国际原因与国内产出之间的关系,国际贸易机制如何影响国内政治,特别是影响国内冲突的爆发风险?通过回归断点设计(RDD)与Logit回归分析,1946-2009年之间的国际贸易机制(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数据及国内武装冲突数据显示,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资格的确能够在整体上显著降低国内武装冲突发生的可能性;但是,在分别控制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贸易因素和外部因素之后,实证结果显示国际贸易机制对各国国内冲突风险实际上是一种条件性的混合影响。  相似文献   

14.
尚会鹏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0,(2):24-43,156,157
以新现实主义为代表的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建立在单一本体论基础上,在单元层次上趋于把构成国际体系基本单位的国家视为权力单位,在关系层次上把国际关系简化为一种权力关系,在体系层次上把国际体系视为一种更接近物理系统的简单系统。而在批评新现实主义基础上形成的各种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也未能很好地解决国际关系本体论的单一性问题。作者在梳理学术界对国际关系本体论思考的基础上,探索性地提出一个逻辑上自洽的国际关系本体论基础,从而使国际关系研究跳出“政治学囚笼”,置于一个新的本体论基础之上。新本体论三个层次的特点是:在单元层次,构成国际关系的单元是考虑了文明体与组织体两个侧面的多元国家;在关系层次,国际关系是一种由人类多维活动构成的复杂网络;在体系层次,国际关系是人类在国际场域中多元社会共现的演化系统。世界强联结时代出现的一些新特点支持新的本体论思考:人类多维活动被深度卷入国际场域的现实支持从多元、多样的视角看待国际行为体;国家行为体强联结的现实支持把国际关系模式视为一种多维复杂的关系网络;国家间因深度互动而出现“共同体化”的趋势支持把国际体系视为“多元社会共现”的文明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国际体系作为行为体的互动所形成的整体结构,是中国实施对外政策的环境与舞台。在国际体系中,身份是决定中国的利益、立场和实现利益之途径的一个基本因素。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强调自己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随着国力的增强,在当今正日益被视为一个"大国"。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大国参与国际互动有迥异的机制与结果,因此中国面对着双重身份的困境。事实上,中国被赋予的"大国"形象和外部世界针对中国所开始的权力政治互动,已使得中国面对的国际环境凸显了消极的影响。要破解这一困境,中国一方面需要从主观上认清自己的真实身份和不同互动机制的影响,另一方面则需要恰当解决客观上两种机制并存所带来的困扰。在对外关系中,中国需要应对国际体系所内含的权力政治、国际制度与观念建构等主要影响机制,适宜地开展实力外交、制度外交和公共外交。中国只有利用体系的系统效应,趋利避害,处理好实力的发展与运用以及国家形象的塑造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家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地区政治与国际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国际关系研究增进了人们对国际关系一般性和整体性的领悟能力,但在国际关系的复杂多样性方面却缺乏深入的分析。作为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努力,我们主张关注地区政治,到地区体系和地区内的互动关系之中去考察和研究国际关系中的重要问题。作者将地区政治界定为一个有着独特性的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在强调其反映国际关系深刻性的基础上,从体系结构、进程和秩序三个方面分析了它的基本特征,并讨论了进行地区政治研究需要思考的某些理论问题。地区政治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较为确切地回答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国际合作或者国际冲突最为可能的问题,因此需要赋予国际关系研究以更鲜明的地区空间色彩。  相似文献   

17.
在主权国家范围内,人们通常把建立秩序与建立政府并通过政府去推行和维护法制关联在一起,但是在国际社会,在人类目前尚达不到建立世界政府的境地,秩序应当如何建立?熊玠在《无政府状态与世界秩序》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他首先对"沃尔兹现实主义理论对国际法在国际社会中作用的虚无主义态度"进行了批判,并且认为"体系价值"是作为与权力平等的要素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着作用。笔者与其所持观点的主要分歧在于,至少到目前为止,国际法仍是权力政治的派生物,而不具有与后者平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中影响各个国家对外行为的最根本性要素,而国家利益是在国际政治中发挥作用最持久、影响力最大的因素,是国家对外行为的最基本动因。但是,什么是国家利益,如何在理论上对其加以认知,在国际政治理论中可以说是五花八门。  相似文献   

19.
国际关系的退化机制分析:一项研究议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关系在行为体之间的有意识互动中形成并发生变化,变化的方向既可能是正向演化也可能是逆向演化。作者提出了一个国际关系退化机制的研究议程,聚焦国际关系中无处不在的逆向演化问题。现有的国际关系演化成果带有明显的进化偏见,对国际关系的逆向演化问题视而不见,凸显了国际关系退化机制研究的学理意义。国际关系的退化机制分析具有多条研究路径和丰富的研究内容,作者把进化与退化的道德含义抽象掉,以合作和冲突之间的转化趋势界定进化和退化,进而在借鉴一些间接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它的四个主要研究问题,分别是进化和退化的含义、机制的类型及相互关系、国际关系变化的动因以及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相似文献   

20.
康德是启蒙时代伟大的思想家。除了哲学之外,他的研究也涉及国际政治领域。康德的国际政治观在国际关系思想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看做是自由主义的源泉之一。作者旨在通过揭示康德国际政治观所蕴涵的三个特征——乐观主义、渐进变革和终极关怀,梳理其内在逻辑联系,从新的角度来分析康德国际政治思想蕴涵的精神价值及其实践意义。作者认为,康德用乐观主义来认识和改造世界,并为永久和平设计了一条渐进变革的道路,以求最终实现最高价值——对人的终极关怀。这也是康德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