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庆经济》2007,(11):39-42
引导和促进农民创业,对于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和全市统筹城乡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作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来抓,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创业工作,在大力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外出就业的同时,积极支持农民自主创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全市农民创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傅端香 《特区经济》2008,(2):168-169
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能力培训是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能力普遍较低的情况下,通过就业能力培训促进其就业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目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能力的现状出发,提出了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职业技能培训、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创新就业培训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能力培训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采用DID方法研究了撤点并校政策和父母外出务工对我国农村地区儿童辍学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撤点并校政策显著降低了农村地区儿童辍学的概率;母亲外出务工对儿童辍学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而父亲外出务工和父母均外出务工却对儿童辍学影响不大。此外,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人均收入越多的农村地区儿童越不容易辍学;家庭规模越大和家庭拥有土地越多的儿童辍学的可能性越高。我国农村地区儿童的教育问题仍值得关注,政府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农村地区儿童辍学率。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和反映粮食主产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能力,近期,河南省农调队对本省22个县、1260个调查户、3271个农村劳动力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增收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能力 1.大部分农民认为外出就业非常困难 调查显示,认为在外就业容易的人数仅占14.1%,大部分农民认为外出就业非常困难.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外出农民只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3.  相似文献   

5.
刘鹏凌  栾敬东 《乡镇经济》2005,(10):14-16,28
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农村劳动力在从农业向非农业、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过程中形成了以“民工潮”为典型特征的跨地区流动就业的现象。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基本流向是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农村流入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是已外出农村劳动力主要的就业部门,跨地区流动的农村劳动力在实现就业地域改变的同时绝大部分人也实现了工作性质的转变。经济计量分析结果显示,跨地区流入人口的数量受到各地区农民人均收入、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数量和劳均耕地面积的影响十分显著。正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现实,实现管理制度创新,消除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障碍和限制,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管理的基本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6.
劳动力要素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与资本的配置结构共同决定经济增长及波动的方向和质量。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城镇所有制结构变迁对农村劳动力“吸纳”及区域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在农村劳动力城镇就业结构分解框架下,借助1990-2006年省区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东部、中部及西部地区城镇不同所有制农村劳动力“三部门”就业对经济增长作用差异显著,东部地区主要是中个体、私营和外资等所有制经济部门劳动力吸纳对经济增长起正向拉动作用,而中、西部地区则是国有经济部门的农村劳动力贡献明显,与现实相符;在讨论农村劳动力“吸纳”影响因素过程中,发现固定资产投资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应当保证在不同所有制下调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契合农村劳动力“吸纳”,从而形成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良好机制。  相似文献   

7.
新疆非公经济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城乡就业的特点是农村就业比重持续提高,而城镇在不断下降。但非公经济对就业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农村的非公经济吸纳就业能力虽然在提高,但作用有限;而城镇非公经济在吸纳就业上作用显著。从就业增长潜力看,今后几年,非公经济就业将会超过公有制经济。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大规模的“打工潮”而来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数量迅速增长,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之一。针对面临的“留守儿童”严峻的现实问题,本研究基于“中国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监测与评价调查数据,运用倍差估计方法,分析了父母外出打工及返乡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发现,(父母)外出打工者的性别对子女成绩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父亲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并无显著影响,而母亲外出打工会对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产生显著的负效应。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相对于父亲监护类型,母亲监护更有利于儿童的学业成绩。此外,父母外出打工之后是否遐乡并不会显著的提高留守子女的成绩,这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子女学习成绩的影响同时存在“收入效应”和“教养缺失效应”的双重作用,打工带来的家庭经济状况好转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父母养育角色缺失所导致的社会化过程不完整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新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客观反映我省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正确把握今后农民从业趋势。我们在全省17个市随机抽选了近19000个农户,对去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外出就业情况以及今后转移意愿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结果表明,2008年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保持稳定,转移规模持续增加,转移外省比重上升,外出收入大幅增长,但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出返乡劳动力增加。但农民后续外出就业意愿仍然较高。  相似文献   

10.
社会网络与工资水平——基于农民工样本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基于一个来自中国农村的民工样本实证分析了利用家庭层面和社区层面的社会网络对于民工就业的地点、工作类型以及工资水平的影响,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首先,利用社区层面的社会网络外出就业,基本上不能直接增加民工从事非农就业的机会,也不能直接增加民工的工资;其次,利用家庭层面的社会网络,也不能直接增加民工从事非农就业的机会和提高他们的工资水平,但是却可以增强他们的流动性,使得他们能够跨越更远的距离,到达离经济增长的“核心”地区更近的劳动力市场,从而在那里找到更多的机会从事非农就业,以及找到更高工资的工作岗位。这表明家庭层面社会网络对民工工资水平只具有间接效应,而不具有明显的直接效应。这一结果加深了我们对于民工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利用社会网络的作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回流趋势增强,不可避免对农地流转产生影响。文章在理论层面深入剖析了回流劳动力的就业选择与农地转出关系,并采用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的数据资料,实证检验了农村劳动力回流特征变化和回流劳动力就业选择对农地转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受非农就业不稳定的推力作用和与家人团聚的拉力作用,越来越多的外出劳动力选择回流,西部外出劳动力回流率最高,达到47.2%。回流劳动力的农地转出率普遍高于非回流劳动力的农地转出率,回流劳动力从事非农生产的就业选择对农地转出存在促进效应,而兼业和务农的选择对农地转出存在抑制效应,这意味着回流农村劳动力并非一定会选择农业生产,也可能选择在更小的地理半径内从事非农就业,并且长期外出从事技术工的经历进一步增强了劳动力回流对农地转出的抑制效应。虽然回流劳动力更倾向非农就业,但回流劳动力规模的扩大,使得兼业和纯务农的比例增加,对农地转出的抑制效应呈增强趋势。研究还发现,个人特征、家庭因素、社会网络也是影响劳动力就业选择和农地转出的重要因素,基层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推动非农就业的政策合力上存在部分抵消,对农地转出产生了抑制作用。文章为农地流转进程缓慢提供了新的解释,推进农地流转需要关注农村劳动力流动特征新变化,同时兼顾各层级政策目标的衔接性。  相似文献   

12.
政策与法     
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开始试点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获悉 ,国家将在2000年至2003年间实施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 ,试点的内容包括4个方面 :一是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及部分具备条件的中西部地区 ,选择一些中小城市或县城 ,按照城乡统筹就业的原则 ,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二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外出务工人员规模大的地区 ,以及输入劳动力多、外来务工人员规模大的地区 ,选择一些地市 ,利用各类培训机构 ,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职业培训 ;三是以西部省份为依托 ,建立跨省区的劳务协…  相似文献   

13.
本文所阐述的流动 ,特指农村农民工向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的流动 ,包括外出打工、经商和从事其他第三产业等。据对芷江侗族自治县164名回乡创业的农民工的调查 ,发现流动对农民的技术素质、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 ,造就了一批与传统“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自给半自给型农民截然不同的具有现代素质现代观念的新一代农民。他们经过一段时间到城市和发达地区外出就业的锻炼 ,素质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转而回乡创业 ,成为当地乡村各业生产、市场经济和小城镇发展新的推动力量 ,这对广大不发达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的发展具有长远意义。一、…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对大学生的就业率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为深入了解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2013年,课题组对广西6所高校1157名大学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和分析。结果发现,国有企业是大学生首选就业单位;大学生薪资期望趋于理性;大学生就业意向城市取向明显;西部、农村地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女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更偏好于较为稳定的工作;大学生实际就业落实情况与就业意向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15.
农民收入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摆脱贫困最为关键的一个指标。现阶段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民收入状况十分严峻,已经严重影响国内市场的扩大和农村的稳定。21世纪初,必须适当提高国家财政对农业支持的比重,建立农业和农村投资融资新体制,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加大清理各种针对外出民工的歧视政策的力度,为农民外出就业创造公平宽松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村的人口“空心化”现象愈加严重,给农村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农村多元化产业,进行农村的就地城镇化,吸引外出农民回流,在家乡就近就业,实现治理人口“空心化”和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双赢。文章基于苏北农村的调研,采用Probit模型,分析外出农民就近就业意愿。结果表明:农民回流意愿与受教育程度、外出收入所占比例、回家频次、家中是否有老人或学生、对当地教育和基础设施满意度等显著相关。分析农民工回流意愿,对治理农村人口“空心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流动就业,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妥善解决他们外出务工面临的瓶颈问题,出台科学合理的就业政策,净化劳动用工环境,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统计调查结果显示:安庆市每年外出就业半年以上的农村人口均在90余万人以上。其中2000年安庆市外出半年以上农村人口为949930人,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18.53%,其中务工经商的为745233人,占全年外出半年以上人的78%;2001年据农村抽样调查推算全市外出就业人员为98.23万人。虽然安庆市的农村人口流动就业的半径遍及全国的30个省市,但主要集中在沿海及一些发达省市。据统计,仅在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福建以及广东六省市的就达60.35万人。影响劳动力流动就业的因素相当复杂,它涉及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各种因素,许多早期的研…  相似文献   

19.
以CHIP2013外出务工农民工样本为例,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从劳动合同角度分析农民工城市就业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合同签订率偏低,城市企业用工规范有待提高;劳动合同对于农民工工资收入具有较好的保障作用;不同个性特征的农民工,在劳动合同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20.
吴培材 《南方经济》2020,39(1):95-111
基于2015-2016年五个国定贫困县137所农村小学两期追踪调查数据,文章利用倾向得分匹配与差分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父母外出总体上并不会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但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消极影响。进一步的检验发现,父母外出务工的"分离效应"会显著降低儿童的身心健康水平,而"收入效应"会显著改善儿童的身心健康,抵消"分离效应"的负面影响。在留守儿童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充分发挥父母外出的"收入效应",减少"分离效应"是缓解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问题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