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代西方初、中级经济学的教材中,主要用希克斯创立的方法来阐述一般均衡理论。而瓦尔拉的方法则放到更高级的教学或一般均衡理论的专题研究时才涉及。希克斯用局部均衡的方法来阐述一般均衡问题是其在三十年代的一个重要贡献,它除去在方法论上将一般均衡分析与局部均衡分析之间联系起来以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它比瓦尔拉的阐述更简单,更便于人们理解和掌握。一均衡理论分为:消费和交换的均衡,生产的均衡,一般均衡三部分。一般均衡的假定前提是完全竞争,通常使用一个“2×2×2”模型说明其基本理论,即只有两种商品X和Y,两个消…  相似文献   

2.
李哲敏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4):75-79
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各国政府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救市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外汇政策的搭配使用使得以IS—LM—BP模型为核心的凯恩斯主义大显神威。尽管中美两国的救市政策无一例外地反映了凯恩斯主义的经济路径和政府干预的反自由主义理念,但依然存在不同之处。IS—LM—BP模型并没有过时,运用该模型分析两国救市政策的异同对于我国早日走出经济危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的IS—LM曲线与宏观政策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IS-LM模型中,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已经是个为人们普遍接受的论断,我国学者也从这个论断出发,分析中国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然而,由于我国公众的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率同方向变动,决定了我国的LM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其与IS曲线的交点位置随之与发达国家不同,进而我国运用该模型的所有结论都将与经典理论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如此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利率尚未市场化,中央银行也没有以买卖国债为调节货币供给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史中,利率理论一直居于重要地位,尤其在凯恩斯创立宏观经济学以后,利率作为一个宏观经济变量的地位显著提高。但理论界在利率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以及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等问题上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凯恩斯本人及其追随者大都强调低利率对投资的刺激作用。他们认为当流动陷阱有效时,实际利率已超过充分就业的均衡利率水平,从而使充分就业水平的计划储蓄超过计划投资,这一不平衡状态只有通过实际收入水平下降引起计划储蓄减少才得以重新实现平衡。  相似文献   

5.
张英 《新西部(上)》2010,(2):46-46,45
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展开了新一轮宏观经济调控,本文以宏观经济经典模型IS—LM模型为分析基础,对我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一般性分析,试图表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对解决危机下中国经济衰退可能性是否具有刺激作用,以此看待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 作为抑制通货膨胀和实现经济增长这种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宏观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任何体制中都是最基本的政策手段。由于双目标问题的复杂性,这两大政策不仅表现为宏观上的多样化,而且还表现为微观化。虽然有些政策机制的分析可能已不符合现代西方经济的实际,至少不完全符合每一国的实际或在理论上有争议,但只要考虑到这些政策机制作用的条件,对它们的认识仍然是有意义的。一、货币政策手段及其操纵在凯恩斯的《通论》于1936年问世并由注释家们将其演绎为IS—LM分析法后,西方经济学界曾一度将货币理论贬入冷官。但在50年代,各国持续的通货膨胀使货币理论东山再  相似文献   

7.
王志军 《开放导报》2001,(10):36-37
金融创新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金融创新是当今金融全球化的金融技术基础(李扬、黄金老,1999)。西方经济学家对金融创新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不少的理论和观点。我们比较熟悉的有西尔伯的约束引致假说,凯恩的监管的辩证法,希克斯和尼汉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德塞等人的特征向量空间模拟以及制度经济学的金融成本理论。这些理论从不同的侧面分析了金融创新的动因,为后来的金融创新理论研究提供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金融创新理论的研究更深、更细的方向发展,在不完全市场中的证券设计与一般均衡的框架内,建立了一批金融创新模型,并借鉴产业经济中的创新理论对金融创新的采用与扩散进行理论研究。本将对80年代后期以来国外金融创新理论中有代表性的模型和理论做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曾一度成为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克服经济衰退和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凯恩斯的理论把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性归于心理预期,忽视了制度因素,尤其是产权制度和分配制度对心理预期的决定性影响。本文提出预期是制度的函数的理论命题,并指出要保证我国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必须建立非歧视产权制度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善贫富两极分化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增长理论与现代增长理论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发展马克思的再生产模型可以出包括有哈德罗-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后凯恩斯主义增长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等现代西方增长理论基本思想的“增长模型”。由于再生产增长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它还能科学解释现代增长理论无法解释的国民收入“人均增长”问题。本文论证表明,再生产增长理论是“一般”,而现代增长理论(含近年出现的“内生增长理论”)是特殊。  相似文献   

10.
西方就业理论从18世纪人口与资源均衡发展的思想萌芽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至今,有古典经济学派人口均衡发展思想、新古典经济学派就业理论、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发展经济学的就业理论、人力资本与就业理论、新古典综合派就业理论、新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新自由主义的反古典经济学派就业理论等诸多经济学流派和就业理论体系。各学派深入探讨产生失业的原因,并形成各自颇具特色的就业理论。回顾和梳理西方就业理论的历史演变轨迹,对解决当前中国的就业问题,具有前瞻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俄罗斯、中东欧八国以及中国的比较,对转型国家FDI宏观经济效应的制度因素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转型国家有FDI流入的IS/LM/BP模型,运用一般均衡分析的方法对转型国家FDI的宏观经济效应进行研究。论文指出,无论是在固定汇率下还是在浮动汇率下,FDI流入促进转型国家收入的增长都是确定的。作为转型国家的一个特例,中国兼具转型经济国家、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三种特征,其FDI宏观经济效应的传导机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中国在现行汇率体制下FDI流入的国民收入效应仍然是确定的。但是,与俄罗斯、中东欧八国等转型国家相比,FDI促进中国国民收入的提高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2.
国际收支非均衡条件下我国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湘君 《改革与战略》2009,25(11):58-61
国际收支的双顺差、人民币升值压力和流动性过剩是我国当前宏观经济中难以解决的三个突出问题,而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更是对我国的实体经济危害严重,而且大大增加了政府的宏观调控难度。文章首先从我国双顺差的现状、成因及危害完整阐述了我国国际收支不均衡的状况,然后提出我国必须采取自主积极的调控方式应对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对我国的影响,并利用蒙德尔-弗菜明的IS—LM—BP模型分析了我国当前采用的四万亿振兴投资计划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派、结构主义、非均衡经济理论派的增长理论。第一,提出了一种新的见解,即要素投入非均衡的经济增长理论;第二,论述了要素投入非均衡性是产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根本原因,在调控不平衡宏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治理要素投入的非均衡,才是治本;第三,建立了更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增长模型;第四,证明了这一模型不仅包括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方程,而且也包括了结构主义的增长方程,更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西方货币理论的逻辑问题是把资本主义经济系统划分为实物部分和货币部分,用分析实物部分的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框架来分析货币部分,使总量理论退化为相对价格理论,引起存量和流量的逻辑难题。由于难于在传统一般均衡模型中处理货币关系,西方货币理论的必然归宿是实物均衡模型。  相似文献   

15.
凯恩斯理论奠定了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凯恩斯理论的提出是嵌入在当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环境中的。从当时背景入手,在传统经济学面对经济危机无力的情况下,介绍凯恩斯针对当时经济危机中的各种问题在质疑传统观点基础上提出的新的解释和应对措施:国家宏观调控干预经济。凯恩斯理论深受当时经济危机这样一个时代的影响,其理论和应用存在着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是西方宏观经济学在80年代里的重要展发成果之一,它与卢卡斯等人为代表的不完全信息理性预期理论同属新古典流派,是凯恩斯主义在80年代发展形成的新凯恩斯主义的最新或许也是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在西方经济学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一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是新古典流派在80年代里的发展、延伸和代表,它具有新古典流派的一般特征:理论分析的基本前提是存在着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经济。  相似文献   

17.
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均衡模型出发,应用总量分析和均衡分析方法,结合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提出当前必须保持经济的总量均衡和结构的均衡,并通过收入政策调节居民收入差距来刺激消费和调节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8.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调节和干预宏观经济的主要手段,一国宏观经济运行是否正常,或经济运行出现了问题能否顺利而有效地得以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政货币政策的制定或实施以及这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本文运用IS—LM模型在理论基础分析财政货币政策与社会总供需之间的关系,并回顾与评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两大政策协调配合运用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有效需求:马克思、凯恩斯与卡莱茨基经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祥  靳卫萍 《南开经济研究》2004,7(2):51-56,102
对有效需求的讨论,联系到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卡莱茨基周期理论以及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其中,马克思经济学从社会关系的意义上来表述利润的,即利润来自于社会关系,是一种按价值计量的剩余。这种采用“价值理论”表述的有效需求问题难以揭示出现实的货币金融体系的运行。卡莱茨基利用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公式推论出了有效需求问题,其核心是成本与利润的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所决定的消费倾向之间的关系;他排除了资本存量的价值变动的分析,不能合理解释存量与流量的关系,从而使他的有效需求理论讨论现实的经济波动有很大的局限性。凯恩斯则认为有效需求是总供给和总需求函数的交点,它是一个均衡点,这一点来自于企业家利润最大化的决策,由此将决定产出和就业;凯恩斯的有效需求还联系到消费函数和资本的边际效率,把它们看作是一种货币价值量,在一个货币金融体系中讨论存量和流量的同时均衡;此外,剑桥增长模型是后凯恩斯对卡莱茨基的经济学的发展。这种模型正是我们所要阐述的稳定状态,一旦两个部门的比例脱离了稳定状态,必然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本文正是从此出发进行分析,得出凯恩斯研究有效需求的方法的科学性结论。  相似文献   

20.
何艺 《南方经济》2000,(5):41-42,53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其出发点在于打破需求不足这一薄弱环节。它必须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出发,借鉴西方国家的有益经验,既不能生搬凯恩斯主义,也不能硬套供给学派或货币学派理论,宜将扩大需求与扩大供给相结合在高速健康发展中实现结构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供需的均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