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绪来 《魅力中国》2010,(29):177-177
中职学生普遍厌学,建立课堂表现评价体系,通过全面全程评价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行为,发挥课堂评价的导向、激励、反馈功能,促进中职学生健康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新课程标准明提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本文从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理念、评价体系等方面.浅谈对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尹斯旭 《魅力中国》2010,(34):276-276
随着改革课程的实施,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又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认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一步导入素质教育的轨道呢?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索,我在实施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时作了这样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让语文教学关注民生——谈语文课堂的多元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敏 《魅力中国》2010,(13):106-106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的职业语言,课堂评价语言更是教师的基本功。高水平的课堂评价语言艺术,不仅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引起学生的美感,更是在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中架起了一座桥梁。本文从评价入手,意在说明老师在课堂上要关注民生,以学生为本,善于评价,多给学生一些人文关怀,使我们的课堂真正充满生机、奔腾不息!  相似文献   

5.
党学斌 《发展》2010,(5):134-134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多边活动。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准确、及时地评价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使教学过程更趋完善,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杨玉红 《魅力中国》2014,(17):193-193
推行素质教育。主渠道在于课堂教学改革。怎样激活课堂,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但课堂评价——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表现出来的高超的评价艺术,是其中必不可少但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这里学习状况包括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学习信心,学习效果等。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如果课堂评价运用的好,它对于创造性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调动思维,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何利用好课堂评价这个教学工具。  相似文献   

7.
李艳红 《魅力中国》2013,(29):211-211
新课程提出“教学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倡导“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课堂评价模式。英语课堂教学观包括对课堂教学的价值、功能、性质、目的、过程、效果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蓝美基 《魅力中国》2013,(23):210-210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课堂评价。搞好课堂有效评价。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的保证。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运用有效的评价手段,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诊断的功能。实践证明,语文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能纠正别人的错误;学生的自我评价,能让学生自己及时反省。艺术性的评价,正在语文课堂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评价会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下面谈一些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面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大家共同学习。  相似文献   

9.
郭秀霞 《发展》2011,(3):131-131
新课程要培养全面而个性发展的人,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实际上就给高中学生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学生评价改革必须紧紧围绕着这一核心目标,在评价功能、目标、主体、内容、标准以及过程和方法等各个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一、淡化分数与评比,重视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高中新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国民的需要为核心构建教育评价核心体系,评价的具体措施、手段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通过淡化分数与评比,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宜的充分发展。教育的激励作用,是鉴别作用的必然结果。教育评价的结果,必然会使评价对象——学生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这一点,对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影响。新课程要求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淡化,但是我  相似文献   

10.
雍梅 《魅力中国》2010,(34):280-281
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历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起着调控和管理历史教学活动的作用.对改进历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1.
程地超 《魅力中国》2014,(26):198-198
课堂教学应该是多种样式、多种方法,竞争与开放并存。真正的历史课堂应该是高效的课堂。那么,如何实施高效课堂呢?笔者认为,首先必须端正思想,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策略,并优化评价机制,使小组学习高效发展,同时指出高效、紧张、有序是高效课堂三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牛筱琼  郑怡 《中国西部》2014,(29):54-56
<正>课堂教学评价对新课改的实施具有导向性。关注评价主体,在听评课活动中实施多元课评,能够激励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对于建立和完善新型的、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多元评价主体参与听评课"是指让教师、学生、专家、家长等多个涉及教学的主体参与课堂教学评价,形成专业合作体,利用他们的  相似文献   

13.
李新梅 《魅力中国》2011,(12):290-290
按照新课程的理念,现代课堂应是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课堂,应以主体的发展为价值取向。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评价方式,建立发展性评价方式,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我国教师的评价体系及侧重方向入手,对比中美两国教师能力评价的不同,浅析我国目前教师能力评鉴体系所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我国教师评价体系的设想:评价目的,真正体现其激励与导向功能;评价组织,以教师为评价主体,充分调动教师本身的积极性;评价内容,以是否能够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为主;评价结果,应当重在教师未来的发展,不以单纯奖惩为目的。  相似文献   

15.
张建伟 《魅力中国》2014,(16):120-120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初中物理教学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多媒体教学介入初中物理教学领域,能够使学生在交互状态下进行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宋书亭 《魅力中国》2013,(32):192-192
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是实施数学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是学生获取、巩固、应用知识的一种手段,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所以作业也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又一种方式,评价是向学生反馈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长期以来,批改作业,评定成绩几乎由教师包办,呈现的评价方式,是填写单一的“优、良、中、差”等级,这样单一的等级评定,已成为广大学生的“家常便饭”,而学生对教师大量时间批改后的作业,只看成绩,并不加反思。这主要是因为学生错误地认为,作业是自己的事对错与否是老师的事,与自己不相干,没有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也没有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因此,呈现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方式,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其导向、调控、激励等功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以口头的形式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改进学习.这一评价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激励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针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评价的几个问题,提出总结了几个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8.
李小弟 《西部大开发》2011,(11):108-108
在课改的大背景下,“有效课堂”成为设计、观察和评价课堂教学的核心关键词。但有效概念的理解却见仁见智。本文拟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从更长的时间维度上来透视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并提出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成功的课堂导入、教学问题的筛选和设计、教学的多样性等打造生本高效课堂的若干构想。  相似文献   

19.
焦秀英 《魅力中国》2013,(20):186-186
语文教学课堂评价,应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以促进学生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促进学生人格和谐发展为目的,形成评价目标多元、手段多样、方式灵活、关注过程、关注学生体验、关注应用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抓好课堂教学学生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形成,自尊心、自信心的增强,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科学的、积极的激励性评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