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对劳动力的需求增长速度较慢,甚至是负增长(单位就业),而劳动力供给总量大且增长速度快,一是新增劳动力,每年近1000万人左右,二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目前是420万人左右,三是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近1000万人,四是农村富余劳动力,有1亿7千万人,城乡失业人口总计2亿左右;另一方面,我国的就业弹性随着经济结构的转换不断下降,就业弹性是指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来的就业增长的比率,1980至1989年全国GDP平均增长9.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就业增长3.0%,就业弹性系数为0.32;1990至1995年,GDP平均增长11.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6%,就业仅增长1.3%,就业弹性系数为0.11;目前已降至0.1。  相似文献   

2.
土地流转条件下农民就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土地流转条件下,苏南地区农民剩余劳动力多,失业待业现象普遍存在,劳动力转移也处在无序状况下。促进农民就业,稳定社会发展,应采取积极对策:一是要加强对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提高自身就业能力;二是要完善苏南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广大农民后顾之忧;三是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农民就业离不开农业经济增长的带动;四是发展农业企业,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3.
衢州是传统农业大市,农村劳动力有118万人,人多地少、就业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制约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大量农业人口滞留在土地上,虽能解决温饱,但很难实现全面小康。市委、市政府经过调查研究。提出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比农业结构调整更重要、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的理念,确定了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以劳动力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结  相似文献   

4.
乡镇企业在80年代迅速发展时期,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人们曾经对于农村就地就业的潜力给予非常乐观的预  相似文献   

5.
陈俊 《现代乡镇》2009,(4):18-20
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对农民就业的新特征,需要对农村剩余劳动力重新界定。金融危机导致农民进城务工机会减少,这就需要充分挖掘农村自身就业潜力,让农民不脱离本乡本土就能实现就业;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培训力度;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大乡镇企业结构凋整力度,扩大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6.
正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其农民收入互动关系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截止到2012年,广西农村人口4166万人,农村劳动力总数约2500万人。农民外出务工人员1011万人次,占农村总劳动力的40.8%.其中:区内400万人次,区外611万人次。2013年1-6月,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9.98万人次,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的乡镇企业以方兴未艾之势,异军突起,已成为我市经济的支柱,其地位和作用更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进一步发展我市的乡镇企业?推进"两个根本改变",实现乡镇企业的第二次创业。就此,笔者认为:一正确和充分认识我市乡镇企业的现状和特点,是能否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的思想基础。我市的乡镇企业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得到蓬勃的发展,形成了现在拥有3600多家工业企业,25.2亿元固定资产,年创工业产值134亿,年创利润4.97亿元,税金6.4亿元,有9.8万职工占农村总劳动力的40%以上。乡镇企业的产值、上缴税金分别占全市企业的80%和70%左右。实践证明: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于改变人们头脑中长期存在的自然经济的观念,冲破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对于变革农村的经济结构,推进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对于改变千百年形成的就业结构,提高广大农民的商品经济意识和整体素质;对于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奔小康步伐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伴随着乡镇企业发展的步伐,其固有的弊端也逐步暴露出来,制约其更快更好发展的因素也日渐明显,这主要是:  相似文献   

8.
貟小苏 《发展》2003,(10):2-2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心。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建设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而实现工业化的重点、难点在于农村工业化。综合分析我国现阶段耕地资源、农业经营和劳动力状况,我国农村大部分是以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以农为主,与工业化有很大的差距。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解决农民增收、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推进小城镇建设,扩大农村经济总量的必然选择。在甘肃,乡镇企业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到2002年,从业人员达到177.7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17.6…  相似文献   

9.
李喜童  李璐 《发展》2009,(4):28-29
在欠发达地区的甘肃农村,约有300万的富余劳动力,约占全省农村总劳动力的37%左右。这个比例一方面表明甘肃是一个人力资源大省;另一方面说明甘肃“三农问题”的核心亦是农民的就业问题。如何使这些潜在的人力资源转为有效的人力资源,仅仅通过农业和农村经济自身的发展和吸纳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新的制度安排和有力措施让农民从土地中走出来,最大限度地向非农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0.
就业是民生之本、保障之源,做好就业工作,特别是帮助城市困难群体就业和加快城乡统筹,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近几年,滨州市每年新增2万左右的劳动力人口,就业压力很大。为此,市委、市政府决定用三年时间,连续开展“解决城乡家庭零就业年”活动,全面解决以城镇失地居民、农村劳动力以及城市下岗职工为重点的城乡家庭零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1.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体情况 从80年代中期开始,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1996年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曾达到1.36亿人,比1978年时的社队企业从业人员数量增加了1亿以上.自1997年以来,由于乡镇企业所处的整体经济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其自身也处于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转折阶段,因此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明显下降.2000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为1.28亿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7%.  相似文献   

12.
乡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是新时期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乡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结合起来,广开就业渠道,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多元化转移。(一)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乡村工业化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努力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农业生产者向非农生产者转变乡镇企业既是推进乡村工业化的有效途径,又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良好载体。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于缓解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世纪90年代后,受自身条件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乡镇企业发展陷入…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提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历了两次改革与发展的"浪潮":第一次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这场生产关系领域内的大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连年增长,解决了绝大多数地区的温饱问题,也为城市企业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初始条件;第二次是80年代乡镇企业异国突起,通过"离土不离乡"的乡村工业化模式,转移了1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扭转了明清以来中国农业高土地生产率和低劳动生产率紧密结合的"农业内卷化"倾向.  相似文献   

1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民,核心在增收.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产品、效益问题,也有生产、市场问题.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农民就业不充分.本文认为,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实现农民非农就业,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必由之路.这是农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大发展后,冲破体制约束和习惯势力束缚的又一次创新,是农民主动积极参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开始逐渐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大规模跨地区流动就业,一大批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从务农者转为打工者,并成为新的产业工人。截至2006年,全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突破1亿,占城镇就业人员近40%。  相似文献   

17.
尹萍 《辽宁经济》2004,(5):112-112
近几年农民进城的规模越来越大,1998年农村劳动力在建制镇以上城镇就业的人数为5428万人,1999年上升为6683万人,2000年猛增到9948万人。2000年,全国外出农村劳动力比上年增长4.9个百分点,占农村劳动力比重的20.9%。从另一方面看,非农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部分,外出劳务收入已经占到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和货币收入的1/3。流入城镇就业是农民寻求收入增长的主要门路。  相似文献   

18.
正四川省旺苍县土地托管经营方式是农村劳务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留守妇女老人"成为农村生产主体的现实产物。调查显示,旺苍县2012-2015年农民外出务工年均保持15万人次左右,外出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43.2%,占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68.5%。据抽查的32个村1096户农户数据来看,其中有外  相似文献   

19.
一、我国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 1.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过程。我国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是从80年代初开始的。当时。我国沿海一些发达地区的农村乡镇企业逐步发展起来,农村集体已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绝大多数农民家庭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劳动致富之路。为了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有些经济条件比较发达的富裕农村自发地搞起农民养老保险体制。如给老年农民发放养老补助金等;有些地方对农村干部或乡镇企业职工实行了养老保险制度。从1987年到1989年。全国有19个省、市、自治区的190多个县(市、区、旗)进行了农村养老保险试点。800多个乡、8000多个村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参加人数达90多万人。积累资金4100多万元。并且有20多万农民开始领取养老金。  相似文献   

20.
《调查研究报告》2007,(17):1-16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将关系农村发展大环境。不论从乡镇企业薄弱的中西部地区大量中年以上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通过就业增加收入看,还是从亿万流动就业农民工转移尚在中途看,都需要防止贻误时机,“煮”农村劳动力转移“夹生饭”。要转变重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而轻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拉动“三农”问题解决的观念.从促进中小企业,小城镇与劳动密集产业发展、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提高农民就业能力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