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图片新闻     
<正>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民族大家的梦,也是我们各民族自己的梦。中国共产党就是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着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2015年9月30日,习近平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强调  相似文献   

2.
罗棋尹 《魅力中国》2013,(19):33-33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都盼望早日着过上小康生活,盼望着祖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那一天,希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中国梦与创建法治型政府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赵霞 《改革与开放》2013,(22):95+55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达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工人阶级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工会立足工人阶级群众组织的特点和优势,面向新形势新任务,不断开拓创新,凝心聚力,共圆中国梦。  相似文献   

4.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近现代发展史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勇于担当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所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所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王静 《老区建设》2013,(18):8-9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是一个形象化的概括,是一个理论性的创新。此后,习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又谈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提出,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心渴望和高涨热情,同时提出了一个亟待阐释的重大课题,即中国梦该怎样理解。  相似文献   

6.
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习近平总书记定义"中国梦"。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同时彰显"民富国强"执政理念,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7.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相似文献   

8.
彭泽山 《改革与开放》2014,(10):84-84,86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现在,中国梦已成为全党上下、全国人民热烈讨论的话题。中国梦是习总书记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上结合中国国情阐述的一种具有科学发展的理论体系,事实上是一种深刻政治理论的通俗表达,也正是因为其通俗性可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并得到广大民众、工人阶级的积极响应,把"个人的  相似文献   

9.
倪源 《魅力中国》2013,(16):348-348,347
一个人需要梦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同样需要梦想。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充满梦想的民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国梦”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立足自己的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把自己的梦想同民族的梦想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梦”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中国梦”的提出凝聚着无数共产党人要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夙愿.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使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在孜孜不倦的奋力追求中,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第一大历史任务,并继续推动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第二大历史任务,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向前推进.两大历史任务的完成才能使“中国梦”由“梦想”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1.
刘又萁 《魅力中国》2013,(10):28-28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奋斗梦.也就是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事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飞与进步的机会。  相似文献   

12.
汤佳 《发展》2014,(3):63-63
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了丰富的内涵。中国梦是伟大的民族梦,也是具体的个人梦。我们不仅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也要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梦不仅是理想的,同时也是现实的。既需要信心百倍地昂首阔步,更需要踏踏实实地埋头苦干。理解和实现中国梦最起码要把握好三个有机统一,即个人与国家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自信与实干的统一。首先,要实现个人与国家的统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旺,都要以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利益得到实现、幸福得到满足为条件和  相似文献   

13.
近现代以来,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两大根本任务.这两大历史任务,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鲜明主题之中.五四运动的爆发,是中华民族命运的转折点,是民族走向复兴的崭新起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命运发生根本改变的标志性事件,是民族走向复兴的第一个里程碑;改革开放作为“第二次革命”,它的实行,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立于世界民族强林奠定了雄厚的基础.近现代史上的这三次历史巨变,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引领民族复兴梦的进程,推动了民族复兴一步步地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5.
田成英 《魅力中国》2014,(15):16-17
十八走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而通向理想的唯一途径就是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把握中国道路的内涵、特征与其价值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主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让人民更加幸福。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相似文献   

17.
陈雪莲 《老区建设》2013,(11):41-42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强调中国梦是国家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和中国的梦。中国道路最终都要落到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上,而辛勤的扶贫人正是这个梦的实践者、践行者。扶贫人的中国梦,就是要让没有吃、没有穿的人都能吃饱、穿暖,让没有钱的穷孩子上得起学,让没有钱看病的人看的起病,让没有房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新时期加强民族团结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论述了加强民族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指出,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又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生活状况。许多少数民族跨境居住生活,少数民族地区已经成为国家边防要塞,对维护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国家的统一稳定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加强民族团结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石。  相似文献   

19.
“中国梦”这个通俗的概念却代表着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梦想与努力的方向。“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即理想宗旨和目标来论述“中国梦”的内涵。同时阐述了如何才能实现“中国梦”的两个努力方向,即要用实干精神去促成“中国梦”变为现实;明确目标,朝着目标奋力前行。  相似文献   

20.
郭鹏 《魅力中国》2014,(12):143-14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也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同时也需要有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主导文化与之相呼应,这样才能够使实现中国梦有更大的凝聚力和推动力。而大学校园文化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将对中国梦的实现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