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2.
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不停地给中国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中国政府在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同时,自2005年7月21日起,完善了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放弃了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而选择了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而使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汇率形成机制的改善也符合人民币国际化的客观趋势。人民币自2005年起至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也一直表现出上升态势。汇率波动幅度的增加和升值的大趋势使得汇率传递问题的研究具有更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汇率传递及其对贸易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首先介绍了汇率的进出口价格传递理论和汇率的国内消费价格传递理论,然后分析了这两类汇率传递对贸易平衡的影响。本文的分析得出,汇率变动对贸易平衡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汇率传递的速度和程度,以及两类汇率传递之间的关系。单从汇率传递来看,汇率变动对竞争性商品进出口的短期影响较大,长期影响较小;对垄断性商品进出口的短期影响较小,长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人民币汇率与中日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是影响中日贸易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本文通过反思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升值给日本对外贸易带来的影响以及日本政府采取的政策,提出一些关于进一步发展中日贸易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开放经济环境下,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国内价格水平的影响是怎么样的?本文在McCarthy(2006)的框架下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该效应对我国各层次的价格指数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人民币汇率的价格传递效应主要的渠道是通过短期内明显地影响进口商品的价格,从而通过生产成本机制、支出转换机制以及货币工资机制对生产价格和消费者价格产生影响。总的来说,人民币汇率的价格传递效应在我国是明显的,并且是有时滞的,效应作用发挥完全需要近三年的时间,其主要效应的作用期大约足两年。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高度分解的商品单价和成本数据构建面板模型,通过对18个我国从美国进口商品组合计229种HS八位数编码商品的研究,证实进口汇率传递的商品异质性显著。按照Lall(2000)的方法将商品归类后进一步发现,汇率不完全传递的商品组均为资源密集和低技术制成品,研究时间段内此类商品具有成本上升和需求刚性的特点,人民币升值并没能带来进口商品价格的等比例下降;完全(或过度)传递的商品组则均为中高技术制造业商品,成本变化稳定或呈下降趋势,需求更富弹性,进口价格下降与人民币升值幅度相当。研究还发现2005年7月汇率制度改革后,进口商品价格的汇率传递率小幅上升,说明汇率波动性加大后厂商更积极地调整其商品报价。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口价格、生产者价格和消费者价格的传递效应.估计结果显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进口价格、生产者价格和消费者价格的传递是不完全、传递率较低、且汇率传递率的大小沿着商品流通链不断下降,进口价格对汇率变动的反应最快,生产者价格以及消费者价格的反应依次减缓.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高度分解的商品单价和成本数据构建面板模型,通过对18个我国从美国进口商品组合计229种HS八位数编码商品的研究,证实进口汇率传递的商品异质性显著.按照Lall(2000)的方法将商品归类后进一步发现,汇率不完全传递的商品组均为资源密集和低技术制成品,研究时间段内此类商品具有成本上升和需求刚性的特点,人民币升值并没能带来此类进口商品价格的等比例下降;完全(或过度)传递的商品组则均为中高技术制造业商品,成本变化稳定或呈下降趋势,需求更富弹性,进口价格下降与人民币升值幅度相当.研究还发现2005年7月汇率制度改革后,进口商品价格的汇率传递率小幅上升,说明汇率波动性加大后厂商更积极地调整其商品报价. 相似文献
9.
生产分割条件下人民币汇率出口传递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国内附加值指标(DVS)衡量国际生产分割中"国内成分"相对"国外成分"的比重,并将DVS指标引入到传统的汇率传递模型中考察了我国21类61章CH商品在1998~2007年间季度出口数据的汇率弹性系数。得出结论是:生产分割条件下的商品国内附加值比重是影响汇率出口传递效应的重要变量,国内附加值比重越大,汇率出口传递效应越明显,国内附加值比重越小,汇率出口传递效应越不完全。在我国大部分出口商品国内附加值比重偏低的情况下,汇率波动将通过进口中间产品的成本变化显著削弱我国出口产品价格及数量波动,最终造成汇率的不完全传递。由于各类商品DVS值的不同,这种不完全汇率传递效应在具有Low-DVS特征的高科技产品中表现最为明显,其次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最后是资源密集型产品。 相似文献
10.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欧出口价格的传递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探讨了人民币升值对向欧元区出口价格的汇率传递效应及其对中欧贸易顺差的调节作用。作者利用1999年1月至2006年12月的月度数据,在SITC一位数商品分类层面上,考察了人民币/欧元汇率变动对中国向欧元区出口价格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不同类商品的出口价格汇率传递弹性存在较大差异,汇率变动引起中国向欧元区出口价格较大幅度的调整,人民币升值对占中欧出口总额一半以上的第6类和第7类商品出口没有抑制作用。因此,人民币升值对中欧贸易顺差的调节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1.
浅析人民币升值的利与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民币汇率的屡创新高,人民币升值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热门话题,以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坚持人民币应该升值。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仅关系到进出口贸易,还关系到宏观经济运行,并影响社会、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要以国家利益为着眼点,以提高国家整体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为依归,正确分析、评估人民币升值的利与弊,既要看到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也要认识到其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论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汇率与股价的关联性谈起,阐述了汇率调整对股市的整体影响和对各产业及相关上市公司的影响,展望了今后较长时间内人民币汇率对股市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15.
人民币实际汇率弹性的非对称性研究:基于中国与G-7各国双边贸易数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检验人民币实际汇率弹性在国别间的不对称性.文章以中国与G-7各国1990--2005年季度贸易数据为样本,采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和Pesaran等(2001)边限检验(the bound test)方法,对中国与G-7各国双边贸易方程进行了协整估计.结果显示,对应于不同的贸易对象国,人民币实际汇率弹性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既取决于国别间进出口需求的差异,也取决于国别间人民币相对价值的不对称性变化.得出的结论是,仅靠汇率干预非但不能纠正我国总体外部失衡,还有可能导致外部失衡的结构性或总体性恶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美国和日本1985年以后汇率干预的历史,分析为何两国不通过国内制度来解决根本的经济问题,而却偏好使用汇率政策?这种汇率干预政策形成的经济和政治因素是什么?能否实现预期的政策目标?本文在对美国和日本汇率干预政策的分析基础上探讨我国的汇制改革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博弈构成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的的外部环境。日本是鼓吹人民币升值的始作俑者,美国则是向人民币汇率施压的主力军,欧盟是人民币升值论中的“搭便车”者。中国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对策包括完善外汇市场结构、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和管理、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完善中央银行外汇干预机制及提高亚洲区域内货币的结算功能等。 相似文献
18.
汇率升值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效果会因相应的升值预期变化而抵消,所以在升值预期持续存在的条件下,单纯的升值并不能平衡贸易收支。汇率预期受升值压力影响,而中美贸易顺差的扩大是升值压力的重要来源,从而形成一种经济循环:中美贸易顺差增加升值压力,升值压力加强升值预期,升值预期进一步扩大贸易顺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外汇储备形势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外汇储备最近连续三年年外汇储备增量超过2000亿美元,目前储备总量已达一万亿美元。高额外汇储备对外汇管理提出挑战,外汇储备的过度增长更对人民币币值稳定、货币政策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要正确处理当前外汇储备问题,必须提高储备存量管理水平,遏制储备过快增长。要正确处理外汇储备与货币政策、人民币币值的勃论关系,必须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强制结售汇制度。 相似文献
20.
人民币国际化是否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是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提高之后货币大规模跨境流动而引起的担忧。文章研究发现,在给定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放大了境外汇率变动对国内经济产出和价格的影响。因此,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中央银行应将境外汇率失衡纳入货币政策的反应函数,反应系数取决于境外利率、产出和价格对境外货币需求的决定系数。理论分析还表明,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影响货币政策对国内价格的有效性,而是否影响货币政策对国内经济产出的有效性,则取决于经济结构特征。实证结果表明,目前人民币国际化未对国内利率、产出和价格带来明显冲击,且无论是在M0层次,还是在M2层次,人民币国际化均未明显影响国内货币政策有效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