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根据2008年江苏省科普工作统计的数据,从科普人员、科普经费、科普基础设施、科普传媒和科普活动等五个方面,对江苏省的科普现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科技部日前发布2010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统计范围为22个中央国务院部门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回收有效调查表44346份。此项统计工作由科技部组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具体承担。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全国科普投入持续增加,科技场馆建设明显加速,科普传播形式多样,科普活动效果显著,科普事业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科普经费投入持续增加。2010年全社会科普经费筹集额99.52亿  相似文献   

3.
动态     
《中国高新区》2012,(1):8-8
201O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发布 近日,国家科技部发布2010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此项统计工作由科技部组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具体承担。此项统计范围为22个中央国务院部门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回收有效调查表44346份。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全国科普投入持续增加,科技场馆建设明显加速,科普传播形式多样,科普活动效果显著,科普事业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科普图书的概念,以及其范围界定之后,得出科普图书有一定的延展性以及交叉性,并且在论述目前科普图书的特性之下,分别将科普图书分为核心科普以及一般科普和泛科普三个类型。与此同时,文章还对现如今科普图书的研究情况以及各方面进行分析讨论,明确表示出科普图书统计以及研究方面我国所缺少的有效统计方式,并且对其中的主题局限于图书标记出版,同一研究者发文少,国际学术影响力低等问题进行研究。并且在此过程中提出了几点根本性的建议,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可以为相关的政府部门提出参考,让科普工作的发展能更进一步,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科普期刊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和媒体融合发展路径是新时期下科普期刊发展所面临和应对的重要课题。文章针对"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科普期刊建设情况,对进一步做好科普期刊出版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基于江苏省期刊年检数据、调查问卷,结合具体案例,对江苏省科普期刊科技传播能力建设状况进行了统计与分析,探究江苏省科普期刊建设与媒体融合发展路径。江苏科普期刊存在科技传播能力不强,与读者沟通渠道不畅,新媒体建设不够完善等诸多问题。同时也有在期刊发展建设及媒体融合发展方式上的有益尝试与成功经验。科普期刊应发挥自身优势,开拓发展思路,加快媒体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开发了科普惠科普资源对接服务平台,平台将电子商务的经营形式引入科普领域,改变了以往点对点的传统科普模式,形成了多对多的科普服务网络化模式,将科普服务机构、科普用户和科普工作管理部门三方互相联系起来,形成互通互联的网络,为科普工作的推广、科普服务的提升、科普资源的获取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平台。平台的开发将推动天津市科普氛围的提升,推动科普工作进入互联网+时代,更好地为民众进行科普服务。  相似文献   

7.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唐山市科协坚持农村科普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服务,为提高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服务。真抓实干、创新务实,逐步形成了科普组织网络化、科普手段设施化、科普培训阵地化、科普活动经常化的格局。提升了广大群众的科学素质,促进了《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在农村的落实。开展农村科普工作,组织设施建设是基础。为此,唐山科协开展了“五个一”工程,即:县科协建设科普惠农服务中心,各村建立科普服务站、科普宣传栏、农村科普学校并配备科普宣传员。  相似文献   

8.
气象科普工作是气象行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的重要内容,行业特色高校开展气象科普工作是其与身俱来的使命,要充分发挥自身独有的人员优势和资源优势,通过科普创作、团学活动、课堂教育、媒体宣传、队伍培养等途径积极、主动开展气象科普工作,打造气象科普工作的"航空母舰"。  相似文献   

9.
通过文献调研、CiteSpace软件分析结合工作单位参与科普活动情况,以陕西省为例,对中国地学科普工作新进展进行了总结,对制约地学科普工作的问题进行归纳并提出建议。当前,中国在地质公园-博物馆体系、科研机构等科普工作中都呈现出虚拟现实技术(VR)应用、新媒体推广、科普著作更新换代、特色科研机构资源不断融入等新发展趋势。新时代地学科普应继续充分利用“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等活动,提高各机构、公众参与度,在活动中挖掘资源、发现人才,扩大科普阵地。建议政府机构加强对地学科普长期扶持,改善经费保障、人才评价制度,促进场馆、基地、人才队伍和谐发展;科普机构也需要尽快加深虚拟现实、微视频等新技术、新媒体应用,在政府-园馆-校企联动中不断推进中国地学科普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科普工作是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城市社区科普模式进行研究,有利于提升全国科普工作水平.本文通过对深圳市科普情况的调查研究,综合国外科普工作的实践经验,提出我国城市社区科普模式应从领导机制、经费结构、人员配备、组织形式、评估体系、资源开发、产业推动等方面加以改善的建议意见.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是科普工作的重要群体,青少年科学素养水平直接关系着未来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和国家科技创新水平。高校作为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目前存在着重视程度不足、工作形式单一、缺少支持投入等方面的问题。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已经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对标青少年科普教育需求,具有资源场地、人才和成果等方面的优势。高校通过加强工作融合、开放场地资源、利用现有成果、完善激励机制,推动科普工作的体系化制度化建设,提升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实效。  相似文献   

12.
对当前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当前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中既存的认识误区和科普理论、方法研究的不足 ,提出要争取科普研究资金的更大投入 ,正确理解科普的内涵及重要性 ,同时 ,要加强科普理论研究 ,制定、落实科普工作中长期规划 ,以进一步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3.
在追寻浦东前行的轨迹中,科普事业一路领跑。尤其在2004年浦东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以来,新区科普工作实现了快速发展。时隔四年,2008年春,中国科协决定对全国科普示范城区进行复查,浦东又将迎来更高要求的科普工作检阅。一路领跑追求卓越浦东是改革开放的龙头,在开发开放中始终追求卓越,在注重路、桥、楼建设的同时,并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科学知识的需求日益增长,加强科普阵地的建设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文章以张家港市图书馆近几年在科普教育模式上的探索和实践为例,总结了一些经验做法和亮点工作,为社会化科普工作对科普教育模式的实践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科普”是指“科学技术普及与推广”,其基本含义是“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提高公众的科技文化素质”。近年来,我国科普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我国一直重视科普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出台了一系列的科普方针、政策:1994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关键措施,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发展科技、教育,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作为经济和社会发…  相似文献   

16.
<正> 5月15日至16日,全省科普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认真贯彻江泽民总书记关于科普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第二次科普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我省科学技术普及工作,通过进一步加强基层科普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社会化建设,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江苏现代化建设。省委书记回良玉致信会议,副书记任彦申、副省长王珉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回良玉强调,科普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充分发挥其在物质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以"十五"规划为依据,结合江  相似文献   

17.
<正>为深入贯彻落实《宿迁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近日,宿迁市制定出台了《宿迁市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实施方案》,具体明确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及有关要求。《方案》提出"十一五"期间的总体目标,拓展和完善现有各类科普设施的科普教育功能,有计划地推进科普设施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气象灾害频发且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实施气象灾害科普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相对于上世纪,现阶段我国气象灾害科普工作机制日渐完善,但也存在实施方式单调、经费和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为此,应从财政投入、完善管理、人员培训、科普基地建设、创新工作方式等方面对气象灾害科普工作进行全方位支持。  相似文献   

19.
构建了区域科普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根据2011年科普相关的数据,对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科普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及排名,并分析东中西部地区在科普能力排名上的现状,为我国各地区科普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深入了解广州科普共同体的建设实践成果,通过分析科普共同体的理论体系、科普讲解大赛、珠江科学大讲堂、科普“四进”、两岸及港澳地区科普交流活动对于科普工作的作用,从理念创新、品牌打造、宣传传播、经验提炼等方面总结广州科普共同体的建设经验并提出相应建议。为今后科普共同体建设提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