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发生的,本文通过对诺斯关于制度环境的定义,给出了交易环境的概念,并以交易环境为分析工具,分析了影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交易环境,具体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制度变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度环境约束下的利益集团博弈理论",认为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是在制度环境的约束甚至主导下,利益集团为了内化外部利润而相互博弈,最终在某个利益集团的主导下达成博弈均衡的结果.基于这一理论,本文认为在维护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推动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才是符合制度环境,能够内化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外部利润和获得各利益集团一致同意的制度选择,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形成有其特殊的机制,我们通过考察建国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历史,可以分析出对农村土地制度的形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几种推力,探究各种推力在整个农村土地制度发展中都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以便为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找到力量之源。  相似文献   

4.
制度变迁理论视角下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婕 《魅力中国》2010,(32):65-65
本文从制度变迁的角度解释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规律,回顾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三次变迁,并分析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状况及其完善,为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越南农村土地制度革新的演变历程,归纳出越南农村土地制度革新的三个特点:制度变迁的渐进性及其法律匹配、制度安排的弹性特征与分类处理、产权权能的物权属性与清晰界定。并以越南改革经验为借鉴,提出了在中国新一轮的思想解放中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若干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村土地与中国的经济命脉息息相关,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研究也就成了当务之急。文章总结了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轨迹,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首先经历农业合作化运动,土地产权从农民私有转变为集体所有;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强化了农民在土地上的权利,农民享有了除土地所有权之外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在的土地产权"三权分置"稳定了农民在土地上的承包权,放活了土地经营权。再结合不同时期的统计材料与参考文献,从经济规律的不同角度对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轨迹与改革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章详细地回顾了建国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轨迹,在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巨大功效的同时,具体分析了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制度缺陷,针对此类制度缺陷,作提出了我国土地制度变迁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建国以后,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先后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集体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3次重大的制度变迁。文章通过对这3次重大制度变迁的回顾与分析,总结经验、发现规律,为当前集体农地所有权制度的进一步创新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人民公社期间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从人民公社化时期的产权绝对归公社所有逐步调整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再到人民公社后期以生产队为主体的集体经营制度被以农户家庭个体经营所代替,最终导致人民公社制度解体的制度变迁过程。导致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土地制度不断变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业生产的长期低效是根本;农民对这一制度的长期抵制和不断创新是促使其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制度供给方利益的分化为最终的制度变迁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0.
制度变迁理论视角下的农村土地流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胜 《北方经济》2006,(18):20-21
农村土地流转作为改革过程中土地制度的一项创新,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对其进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其进一步发展.本文首先利用路径依赖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原理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产生和发展的合理性及必然性,并针对土地流转中的制度制约因素提出了制度改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制度变迁理论视角下的农村土地流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土地流转作为改革过程中土地制度的一项创新,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对其进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其进一步发展。本文首先利用路径依赖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原理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产生和发展的合理性及必然性、并针对土地流转中的制度制约因素提出了制度改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以农业总产值,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为绩效标准,对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对农村产量变化的绩效实证计量,通过回归分析,我们发现这时期财产权清晰、经营自由的农村土地制度绩效明显趋好,反之则趋差。  相似文献   

13.
诺思将对制度的理解融入到经济理论和经济史的分析之中,形成了一种基于人类行为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相结合的制度变迁理论和分析框架,对我们分析理解住房保障制度的演变有着积极地作用,下面笔者就依据诺思的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对住房保障制度变迁进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4.
温州民营企业制度是在宏观特定经济体制下追求交易费用最小化的微观经济主体的自主选择,其过程呈现为诱致性的制度变迁:由于体制改革等所致的制度不均衡,经济主体从对交易费用和获利的可能性的权衡中,自发性的引导企业制度的变迁.本文运用交易费用分析范式,对温州民营企业的制度变迁的进行初探.  相似文献   

15.
何广延 《改革与战略》2011,27(10):71-73
制度变迁受制于其主体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权力结构。文章根据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来分析中国金融监管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现象,发现中国金融监管制度变迁具有强制性、渐进性和滞后性特征,并因路径依赖陷入非效率的锁定状态,文章最后对实现中国金融监管制度变迁路径替代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王冠凤 《特区经济》2010,(9):112-113
制度的意义在于效率,不同的制度会"产生"不同的效率。新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对效率的重要性。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的过程,制度变革会导致效率的变化。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变迁中的缺陷导致了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利用制度分析方法,对转型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制度变迁作了经验性分析,本文沿着城市和农村两条线索,重点考察了转型期收入分配制度中分配主体,分配原则,分配形式等方面所发生的制度调整、交易和创新,并对这种制度变迁作了简短的评论。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现状与改革模式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安排存在诸多弊端,私有化和国有化的方案都不符合我国的国情,不是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方向.当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把土地承包权赋予物权的属性,明晰土地产权,强化承包权.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总趋势是,以恢复农民地权为实质内容的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制度作为国家民生建设的根基,一直承载着农业发展和农民生存的基本功能。农民与土地二者的关系始终是深化中国农村改革的主线之一。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历经了由“两权分离”向“三权分置”的变迁过程。“三权分置”对于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并行的规定,有利于释放“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提高了农民收入以及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视角分析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结合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间的博弈综合分析土地流转中产权制度变迁的过程。研究重点是土地流转主体之间是否进行流转及地方政府的作用,并建立土地流转的收益模型,分别从地方政府不干预和干预两方面进行分析。同时,当地方政府进行干预时,是否改变土地用途也会对流转主体的利益均衡结果产生不同影响。结果表明,国家征用有利于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因此,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发展要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流转主体参与土地流转,地方政府要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加强监督和宣传,以此来明确土地产权制度,并对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进行更加全面且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关系到中国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兴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映射了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效流转,对于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中国社会转型、农村社会和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章界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概念和流转制度的发展历程,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安排、农村村民自治权异化、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和土地资源的天然局限等角度分析转型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的制约因素,为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出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