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党的历史和现实的经验都告诉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唯一科学度,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把坚持和发展统一起来.江泽民同志正是在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要毫不含糊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毫不含糊的在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江泽民同志在领导我们党进行思想建设和理论创新的过程中,把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很好地统一了起来,保证了我们党正确的理论导向.在确立邓小平理论作为全党指导思想的重大决策上,在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在制定党的理论、路线、政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都体现了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统一.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道路的理论与实践二者的最完美结合。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总结了宝贵的经验:必须在坚持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从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实际情况出发;必须继承中国历史优秀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鲜明的民族特色;必须把握时代的特征;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在当代中国改革实践进程中是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要法宝,其实质内涵即是将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有机结合起来,而党的群众路线就是将二者相结合的最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先后通过了三个历史决议,高度浓缩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三个历史决议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线,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在奋斗历程中始终坚守初心使命、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推进理论创新发展、开创事业发展新局。这六方面具有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为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4.
<正>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相似文献   

5.
薛俊超 《魅力中国》2010,(31):268-269
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有其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因为这一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呈现出特有的一些规律。这些规律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代进程中所具备的时代环境与历史条件、所承载的历史使命、所进行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和理论创造以及马克思主义本身等诸多要素之间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结合"阶段,介于两次"历史性飞跃"之间。期间发生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重大错误,影响"第二次结合"的进程的因素非常复杂和深刻。"第二次结合"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奠定了基础,分析这个阶段遭遇曲折的原因,对我们新世纪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隆重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一、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就是要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和伟大成就,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宝贵经验.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正确把握这一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对于今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思想解放的新起点·朱智文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借改革开放的双轮驱动,正阔步迈向新世纪。这20年中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取得的各项事业的胜利,是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的结果,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邓...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进一步结合,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基础上,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认真总结4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飞跃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对于在新时代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生态论视角探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态演进历程,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态论内涵,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次生态演进所形成的四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从"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不动摇,全党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实际问题;将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民族文化之中,巩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队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四个方面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化演进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2.
朱圆  方文 《黑河学刊》2015,(2):64-66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命题。农村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领域,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大众化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梳理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的成效和积累的经验,全面阐释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南开区认真贯彻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切实执行了党的改革开放大计,坚持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经验,贯彻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取得历史性的光辉成就和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不断相结合的历史。江泽民同志在今年“ 七一”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八十年,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而不断追求真理、开拓创新的八十年”。“八十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去、现在和将来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永恒课题。它表现为一个历史运动,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断推移而不…  相似文献   

15.
赵雷 《首都经济》2008,(5):36-38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而今改革开放已经步入了第30年。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6.
袁占亭 《发展》2009,(4):17-19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此后的30年时间里,党领导全国人民谱写了气势磅礴的壮丽史诗。1985年8月,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白银恢复地级市建制。23年来,勤劳智慧的白银人民坚持以解放思想拓宽前进道路,以城市转型推进科学发展,在困境中探索,在继承中创新,在改革中奋进,创造出了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  相似文献   

17.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9月6日在深圳隆重举行。胡锦涛出席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总结和回顾深圳特区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经验,指出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雄辩地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是完全正确的,中央作出兴办经济特区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相似文献   

18.
这10年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不平凡的1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绩卓著,举世瞩目。1989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任党中央总书记。党的十三大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在这个基本路线的指引下,我国实行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特点,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外开放,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坚持实事求是的路线,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经济发展的原理和国际国内的历史经验作出的重大决策。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总结了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我国既有关门的教训,也有努力开门的一些成功作法;其根源既有客观形势的逼迫,也有主观认识的变异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