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现存问题的分析,探讨了在"十二五"规划的大背景下,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方向与对策,为推动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新时期条件下,如何更好的实现为"三农"服务这一宗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与发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黎 《重庆经济》2004,(4):18-20
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大局。但是,由于历史遗留等原因,农村信用合作社仍长期存在着所有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体制不顺、不良资产居高不下、服务“三农”的经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特别是随着全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步凸现,亟待在发展改革中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张波 《中国经贸》2013,(4):35-36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农村金融主力军,是农村资金融通的桥梁,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量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加强合规风险管理,对于农村信用合作社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加大支农服务力度,提升自身价值,巩固改革成果以及全面实现改革发展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合规风险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存在无规可循、有规不循、违规操作、追究不力等诸多问题,严重束缚了其服务“三农”的绩效。因此,有必要对合规概念进行解读,对农村信用合作社合规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对实现合规管理的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农村信用合作社自1996 年正式完成与农行脱钩,并确定为合作制改革目标之后,使一度左右不定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开始步入正轨,从整个经营形势来看,正在向好的方向积极转化。但是,长期以来累积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与此同时,在经营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作了针对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GR农村信用合作社是省内银行业的领头羊之一,近年来,GR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不良贷款率逐年升高,接近风险可控范围的临界值。造成GR农村信用合作社不良贷款的因素有很多,除了自身的内部因素外,许多外部因素也极大影响着GR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稳定运营。对于逐年升高的不良贷款率,在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针对GR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特殊情况提出了几点措施,从贷款流程、互联网金融及人员培养等方面进行加强,力求通过这些措施降低不良贷款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徐奎松 《发展》2003,(9):40-42
新一届政府成立后,“三农”问题被提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的支持。在城市金融体系改革思路逐渐清晰以后,已经存在了50多年的农村信用社改革被提上了日程。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近日又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日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新闻发言人称,《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已经国务院批准,正在抓紧组织实施,试点工作将按东、中、西三大地区有选择地逐步展开。新制度能否破解农信社体制沉疴?就此,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改革不能小修小补记者:近段时间大家对农…  相似文献   

7.
农村信用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农村地区最庞大和最完备的正规金融组织体系。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村信用合作社出现了诸多矛盾和问题。本文试通过分析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郑天涯 《开放潮》2003,(10):7-9
农信社改革试点方案千呼万唤始出来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和发展虽然属于微观金融的范畴,但由于它涉及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产增收等县域经济的重大问题,因而成为中国金融改革重要组成部分。于2003年9月份公布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无疑为众人期盼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吹响了号角。  相似文献   

9.
王金军  范志君  林升 《山东经济》2004,20(6):132-134
当前,农村信用合作社正面临转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关键时期,如何抓住转制机遇,果断导入CI战略,打造自己的品牌,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农村金融市场,是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本文以CI理论为基础,结合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金融市场的特点及我国其他商业银行导入CI的成功经验,阐述了农村商业银行应如何准确实施CI战略,以便在县域金融体系中发挥主力军作用,赢得农村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10.
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应以市场化原则重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建立合理的金融监管体系,完善金融风险管理和补偿机制.文章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监管入手,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寻求纳什均衡分析这一问题,最后提出监管制度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角色创新回归为视角,对农信社的服务于农的角色本质进行了界定,笔者继而对四次农村金融改革中农信社的角色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农信社在其改革中发生了角色的偏离的结论,基于以上的角色偏离对农信社的新一轮改革的路径选择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亦明  吕云涛 《特区经济》2007,226(11):83-85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是近年来金融理论界及实务界研究的重要课题,虽然探索多年,但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对此提出一个新的改革模式—社区金融。我国应借鉴国外社区银行的发展经验,定位于社区居民的金融需求,将中小企业作为社区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以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有关管理技术作为竞争手段,使社区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上成为一个新的亮点。本文在对农村信用社从合作金融走向社区银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社区银行是农村信用社谋取进一步发展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3.
农信社是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曲折的历程,自发展以来经历了许多的变化,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的问题。农村信用社的体制改革和发展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结合农村信用社的现状,通过SWOT分析和竞争环境分析,结合系统思想,从战略管理角度出发,为农村信用社制定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其改革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村金融改革的成败关系到整个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推进.根据福建省相关经济金融统计指标的实证分析,福建省正规金融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农村金融总体上存在供给和需求双重抑制的问题.面对农村不同地域不同主体迥异的金融需求,作为农村正规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其改革必须改变原先"为农村服务"的模糊定位,要对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对象进行明确界定.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发展,在实现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经济现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云南省农村金融体制的制约,导致农信社和小额信贷的融合出现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到小额信贷具体实施的效果,从而对农信社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因此,本文基于农信社、小额信贷机制、农户三个角度来全面探讨影响其发展的不利因素,试图寻求促使农信社小额信贷合理健康发展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金融抑制决定了利率市场化的制度变迁路径,正规金融制度的信用渗透力不足,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诱导”了民间金融的兴起。本文从我国金融市场的诱导性制度变迁角度,分析了我国的商业银行、农信社、民间金融三元并立的结构,并提出只有商业银行、农信社、民间金融之间的“三方机制”协调发展,才能使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李慧 《改革与战略》2012,28(9):57-60
文章以四川凉山州为调研对象,运用调查数据,分析民族地区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特征及存在的问题.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农户面临的融资约束,通过对比的方法对农村信用社在民族贫困地区的融资问题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民族地区与其它地区相比,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农户面临更大的融资约束;农户有较强的借贷需求,但有明显的金融抑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了企业文化管理理论和企业金融品牌塑造的相关理论和观点,结合广东省顺德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案例进行了阐述,论述了企业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种重要管理方法,加强企业的文化管理能够为金融企业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塑造鲜明的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19.
金融市场准入与农信社信贷支农关联:苏北样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信息比较优势理论建立的农村信用社贷款配置选择模型及对苏北23个县域经验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降低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限制以后,企业贷款市场和农户贷款市场形成了不同的竞争格局,由此改变了农村信用社在两个市场上的信贷资金配置策略,使其支农意愿增加,对农户的贷款强度和广度均显著提升;同时,竞争使得农村信用社信息成本降低,农户贷款价格下降。但是农村信用社在农户贷款市场的垄断地位使其仍然拥有较强的客户选择权和定价权。因此,构建竞争性、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不仅需要引入商业性金融机构,还需要着力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并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l and formal lending in China with consideration of how the strength of informal lending might affect microcredit. Lending relationships involving trust are investigated using original survey data from over 1500 farm households. Econometric results confirm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rust and informal lending, and mistrust and formal lending. With over 67% of farm households borrowing from friends and relatives the economic significance between this form of informal lending and borrowing from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and Micro Finance Institutions cannot be overlook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