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梁智源 《魅力中国》2010,(34):141-141
作为中国音乐史最为宏大、最能体现民族精神的音乐史诗巨著——《黄河大合唱》,它的词曲珠联璧合,充分表达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顽强不屈的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不屈不挠,英勇抗战,堪称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以《黄河大合唱》为母板进行创作改编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协奏曲》,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应运而生。将大合唱的乐魂体现到钢琴音乐的表现形式上来,从而成功地进行了这次艺术的再创作,《黄河协奏曲》中蕴含着丰富的现实主义风格特征,她真实、客观地再现了“文革”时期的现实特征,成为诞生在那个特殊政治年代的典型之作。  相似文献   

2.
该文从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等情感与意境的不同表现手法对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进行了赏析,再现其美妙旋律与忠贞的爱情.  相似文献   

3.
吴玫 《新西部(上)》2007,(9X):212-212
该文从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等情感与意境的不同表现手法对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进行了赏析,再现其美妙旋律与忠贞的爱情。  相似文献   

4.
莫薇薇 《魅力中国》2014,(2):103-103
本文通过对圣桑生平以及其代表作品《第二钢琴协奏曲》音乐创作背景的基本介绍,使广大读者在对该作品有初步了解的基本前提下,进一步的对作品的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音乐动机及发展,演奏速度,技术难点、演奏处理、双钢琴配合进行演奏研究。为读者能够在准确领悟圣桑的创作风格及其音乐审美观中做出有益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葛文佳 《发展》2012,(5):119-119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作者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作品,自古以来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首乐曲旋律柔美、格调高雅、规模宏大,颇具王者风范。  相似文献   

6.
罗爱武 《魅力中国》2011,(17):234-234
歌剧虽然是古典派音乐中的重要部分,但从整体来看,古典派音乐的特色在于器乐方面,特别体现在奏鸣曲和交响曲形式的音乐上。曼海姆乐派的室内乐和交响乐不仅影响了维也纳乐派,而且对波恩时代的少年贝多芬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前古典主义和维也纳古典乐派对于大型器乐体裁主要包括了:“奏鸣曲”,“协奏曲”和“交响曲”。这些几乎代表了18世纪音乐生活中大型器乐体裁形式,无论是作曲家还是音乐会的听众,对管弦乐队的音响及丰富的音色都有着极大地热情。欧洲很多作曲家,特别是意大利,法国,德奥的作曲家们,作品除了奏鸣曲等室内乐外,其他的大多为管弦乐曲和协奏曲。这些器乐体裁形式随着岁月的变迁,都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它们在不断地发展着,不断地突破着……  相似文献   

7.
3月15日傍晚,青岛人民会堂内座无虚席。随着音乐缓缓奏起,“奏响春天——青岛交响乐团春季音乐季”拉开了序幕。在著名指挥家朱晖先生的指挥下,青岛交响乐团演奏了瓦格纳的著名序曲《纽伦堡的名歌手》以及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的代表作《天方夜谭》,并与俄罗斯优秀钢琴家瑞娜·普罗蒂尼科娃一起献上气势宏大的著名钢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极具冲击力的曲目加上大师们天衣无缝的合作,观众给予的雷鸣般的掌声久久回荡在空中。  相似文献   

8.
筝曲《临安遗恨》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忠松 《魅力中国》2010,(18):47-48
《临安遗恨》是倡导“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的作曲家何占豪创作的一部古筝协奏曲。文章通过对其音乐本体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总结出它具有“三个结合”的特色,即民族性旋律音调与现代化和声语言的结合,人物形象的旋律化塑造及主题变奏与叙事性题材的结合,传统乐器技法的继承与外来乐器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中西文化交流的频繁,使得中西音乐艺术进入多元的对话时代.艺术历史的发展和中、西美学特质的相互渗透为交响音乐的民族化奠定了基础.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以民间故事为题材,以优美的越剧唱腔音乐为素材写成的单乐章小提琴协奏曲,成功地实现了"交响音乐民族化".  相似文献   

10.
笔者案头这份《国际日报》上,该报记者刘玲的一则报道,主题以醒目的头号宋体赫然标出《孔祥东圣盖博市大会堂演出观众爆满》,头号楷体的副题是《黄河钢琴协奏曲琴音震撼华夏心》。文中称“以中国人的心,中国人的情感来演奏中国人自己的作品,大师级的孔祥东以黄河钢琴协奏曲征服了南加怀乡爱乐的华裔移民,而圣盖博市大会堂的1400多座位也出现难得一见的爆满。……大家引领期待的《黄河》终于登场了,孔祥东鼓足了精神,在掌声中坐下,定一会神,双手在键盘上敲出重覆的第一小节后,情绪开始飞涨,带动了全曲进入主题,而在黄河颂的黄水…  相似文献   

11.
杨娟丽 《中国西部》2009,(3):179-179
我和协奏曲在一个QQ群上遇见,听说我在写剧场的话题,他便执意要跟我说说他对交响乐的感受,这是我遇到的第一个交响乐的铁杆粉丝,虽然我们谈的是交响乐和音乐会。但是我发现剧场艺术是共通的,稀有的剧场爱好者怎样看待现状和未来呢?  相似文献   

12.
万韵婷 《魅力中国》2013,(13):80-80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是巴洛克时期极具盛名的作曲家之一,他对协奏曲的贡献被人们誉为“器乐创作大师”。然而,90余部歌剧的创作也使得他与这个影响人类文明数百年的艺术形式——歌剧(Opera)有着紧密且不可分割的联系,人文思潮影响下的歌剧和维瓦尔第的歌剧都被刻上了历史烙印和个体特性,本文希望通过研究能同歌剧爱好者一同重温过去的美好。  相似文献   

13.
1990年代中期,曾见过一份关于小提琴作品录音数量的统计、排名,巴洛克时期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弟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以绝对优势雄居榜首。如此结果,在20世纪前半时是不可想象的,当时除路易斯·库夫曼的录音外,几乎别无他选。  相似文献   

14.
周雅 《魅力中国》2010,(14):238-238
高中音乐欣赏的内容可说是纵横古今几千年,横贯东西几万里,包含了各类音乐作品(民歌、艺术歌曲、群众歌曲、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歌剧舞剧音乐、民族器乐、管弦乐、室内乐、交响乐和协奏曲等)。各个中外历史时期(中国古代、中国近现代和西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民族乐派、现代音乐等)的音乐作品,  相似文献   

15.
有着“琴坛骄女”美誉的德国小提琴家安妮·索菲·穆特,30年前受到指挥大师卡拉扬的提携而走红国际乐坛,如今,这位当年的“卡拉扬宝宝”虽早已从大师的光环中走出,但从她对待音乐一如既往的严谨、理性的作风中,仍让人感到其深得大师衣钵。即使她现时的诠释日趋多元化、个性化,但那种整体性的音乐思维理念仍不曾改变。如穆特所言,正是卡拉扬教会了她在演奏中如何掌握和运用音乐的呼吸,是他在穆特心目中树立了那种对音乐的崇高的目标,那种不断发展,永远追求最好的精神。就在不久前,穆特又重拾起当年经常与卡拉扬合作的门德尔松《e小调协奏曲》,这是一次全新的体验。  相似文献   

16.
《东北之窗》2012,(Z3):3
郑冰,大连人,国家一级作曲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辽宁省优秀专家。中国写作舞剧音乐最多的作曲家(20多部),写作二胡协奏曲最多的作曲家(共6部),写作广场文艺晚会音乐最多的作曲家(包括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亚运会、东亚运动会、大连服装节开幕式等30多项)。作品《第一二胡协奏曲》获美国新音乐作曲比赛最高荣誉奖。  相似文献   

17.
拉赫玛尼诺夫是俄罗斯杰出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一生创作了大量令人心旷神怡的音乐作品,他的音乐具备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俄罗斯风格,并对音乐创作技巧有很好的把握.本文试图对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背景与性格特征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18.
钢琴协奏曲《黄河》在中国听众中的普及程度,迄今为止没有哪一部中国钢琴作品能够与之媲美。事实上,它也是历年来唯一一部曾在世界各地反复上演的中国钢琴作品。可以说,《黄河》的久演不衰,源自黄河的不朽。前不久,《黄河》初创者之一并成功地改编了这部作品的石叔诚先生,在泉城济南举办了两场专场音乐会,记者因此有机会就极富戏剧性的《黄河》之创作及改编问题,与石先生进行了长谈。"我对《黄河》的认识有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是海内外千千万万的观众启发了我对这部作品的思考,我对《黄河》的改编也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石先生谦逊而一往情深地谈起了《黄河》……钢琴协奏曲《黄河》是根据冼星海的名作《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成的。无独有隅,《黄河大合唱》创作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抗击日寇的战火纷飞年代,而《黄河》则初创于中国历史上另一个错综复杂的时期——文化大革命当中。鲜为人知的是,这部作品竟是在江青的一手干预下诞生的。当时的创作人员有著名钢琴家殷成宗及刘庄、储望华、盛礼洪、石叔诚及许斐星等人,他们本着毛泽东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在江青的所谓"去词留曲"的直接指示下,大量运用了西洋经典钢琴协奏曲的表现方法,放弃传统的奏鸣曲和三乐章  相似文献   

19.
柳依 《民营视界》2004,(4):44-45
坐在面前的杨志勇、孙巧玲夫妇正好给记者迥然不同的感觉:杨志勇热情、健谈、朴实,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流淌得就像一首阳光朗照的钢琴曲;而对面的孙巧玲则婉转、低调、含蓄,声音娓娓动听,轻柔得像月光笼罩着的小提琴独奏。听着他们伴着政兴创业的起起落落,记者仿佛聆听了一场钢琴与小提琴共同演绎的协奏曲。  相似文献   

20.
李燕 《魅力中国》2009,(2):105-106
曾经听过一堂“五彩缤纷”的欣赏课,教学内容是欣赏名曲《梁祝》。在多媒体精美的画面映衬下,伴随着高品质的音响,老师以讲故事作为导入:草桥结拜,三载同窗,共读共玩,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抗婚……直至化蝶。这位多才多艺的老师运用委婉动听的语言一边描绘,一边配合着丰富的面部表情,还插入优美的舞蹈表演,罗列了详细的曲式结构,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因素,帮助学生理解这首小提琴协奏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