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6月10日,国家审计署发布的《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下称"《审计结果》")显示,36个地方政府2012年底债务余额共计3.85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12.94%。这次"抽查"是继2010年审计署对全国地方债进行全面审计后的再次摸底。而在上次审计中,这36个地方政府的债务余额便已占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总额(10.72万亿元)的31.79%。  相似文献   

2.
国务院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刺激起地方政府新一轮投资热情,短短一周,各省市公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已逾10万亿元,大有投资"大跃进"的意味. 照此发展,未来3年到5年,仅地方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就将超过30万亿元.如果加上中央为"国十条"配套的4万亿元,再加上各部委的投资,估计仅政府投资就将超过50万亿元.再根据"政府投资1元能拉动社会投资3元的国际惯例与经验",也就意味着未来3年到5年,我国的投资额将达到150万亿元.  相似文献   

3.
地方债凶猛     
与其发行地方债,不如规范地方融资平台,重新审视地方政府角色定位。在新一轮经济下滑周期来临之际,国家版四万亿刺激政策并未出台,而地方的投资规划却蠢蠢欲动。在过去的数月里,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了投资规划——四川4.3万亿元、贵州1.7万亿元、浙江未来五年投资超10万亿元、广西1.5万亿  相似文献   

4.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的地方投融资平台数量急剧增加。各地方政府通过搭建投融资平台举债,包括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企业债等。近几年地方政府举借债务规模迅速膨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在加速累积。截至2010年底,我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万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6.7万亿元,占62.62%;负有担保责任的2.3万亿元,占21.80%。据万得数据,2007年9月23日至2013年4月23日,我国债券发行总额46万亿元,其中,发行94只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总额8500亿元;发行1299只企业债,发行总额19457亿元;发行2064只中期票据,发行总额37714{L元;发行3128只企业债,发行总额48474亿元(见表)。  相似文献   

5.
6月10日,阂家审计署发布的《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下称“《审计结果》”)显示,36个地方政府2012年底债务余额共计3.85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12.94%。  相似文献   

6.
从8月中旬开始,国家审计署将对过去6年地方土地出让收支、土地征收、储备、供应、整治、耕地保护及土地执法等情况进行审计.此次审计是继社保审计、地方债务审计之后的第三次大规模全国性审计. “土地财政”是观察、理解当代中国复杂国情的矛盾交汇点.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伴随土地出让收入节节攀升,“土地财政”已经成为各级政府财政收入最重要来源之一,譬如2013年全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再创历史新高,达到4.13万亿元,同比增长约45%,土地出让金收入在整个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中的比例更是高达86%,更不用说,此外还有规模同样惊人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系由“土地财政”担保而取得,因此总的来说,如果我们认同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是引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那么“土地财政”就是这种因素之所以奏效的关键抓手.  相似文献   

7.
何谓宏观成本 国务院已经专门下文,彻底清理地方政府平台债务,可见兹事重大。 截至2009年末,依据央行口径统计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7.38万亿元人民币。其中2009年新增贷款3.05万亿元,按照基础设施项目的正常建设进度(三年)估算,2010年贷款余额或会上升到10万亿元,2011年或有可能达到12万亿元,这是预期内的。  相似文献   

8.
《宁波经济》2014,(9):I0009-I0011
日前,全国将首次针对土地出让金展开大范围审计的消息引发关注。在过去的13年间,土地出让年收入增长超30倍,总额累计近20万亿元。部分地区土地出让金占据地方财政“半壁江山”。去年,有些省份土地出让收入总额甚至超过税收收入。  相似文献   

9.
贺军 《上海国资》2013,(10):17-17
如此大规模的地方债务清偿绝非小事,不排除局部债务"肿瘤"需要采取特殊手段来处置国务院对地方债务的审计结果还未出台。据两个与官方相关的信源估计,目前全国的地方债务大约为20万亿元。包括表内信贷规模约9.7万亿—9.8万亿元、来自通道业务的规模保守估计约为4万亿—5万亿元,以及地方政府BT代建及打白条欠企业的债务规模约为6万亿—7万亿元。这个数字要比2010年时统计的10.7万亿元地方平台债翻了一倍。  相似文献   

10.
自2009年地方政府被允许组建融资平台发行城投债以来,城投债作为地方政府融资的手段曾经红极一时。高峰时期,2013年6月,全国以城投债为主要形式的地方政府债务达17.89万亿元。2014年8月,预算法修订赋予了省级政府发债的权利,并进行限额管理。2017年5月,地方政府债券余额首次超过国债,成为我国债市第一大品种。截至2021年12月19日,地方债存续总规模达到30.27万亿元。  相似文献   

11.
近期,国家窜计署公布的《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18个省会和直辖市,有17个承诺以土地出让收入来偿债,比例高达95%。2012年6000亿的土地出让净收入连支付地方债的年利息都不够。  相似文献   

12.
国家审计署2010年6月23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审计报告,首次披露了备受社会关注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审计调查了18个省、16个市和36个县本级,截至2009年底这些地方的政府性债务余额高达2.79万亿元。此次审计发现,地方政府性债务总体规模较大,特别是2009年地方债务增长迅速。在审计的2.79万亿元政府性债务中,2009年以前形成的债务余额为1.75万亿元,当年新增1.04万亿元。报告显示,部分地方政府偿债压力较大,存在一定的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13.
从全国范围来看,据国家审计署公布,截至2012年底,11个省级、316个市级、1396个县级政府承诺以土地出让收入偿还的债务余额34865.24亿元,占省市县三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余额93642.66亿元的37.23%.  相似文献   

14.
传媒     
地方政府有多缺钱 增收不可恃,减支非所愿、地方政府期待再刺激 往2012年已过去的半年多时间里,来自省级及主要城市的千亿级万亿级投资规划层出不穷,被视为地方的“4万亿”计划,指向经济“稳增长”。  相似文献   

15.
余金玉 《浙江经济》2014,(17):53-53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多年来行之有效的"投资拉动"难以为继。审计署公布数据显示,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性债务为30.27万亿元。地方政府性债务为17.89万亿元,其中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89万亿元。债务的集中到期,土地及房地产市场的陡然降温,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紧缩,金融部门对政府贷款"明松暗紧",致使地方政府"腹背受敌"。"旧债还不起,新债借不到","拆东墙补西墙"、饮鸩止渴的尴尬处境,让政府的资金链面临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16.
博客     
《新财经》2011,(12):12
年底突击花钱!今年3.5万亿今年,财政部门不得不在余下的近两个月中确定超过3.5万亿财政资金的去向。这个突击花钱数字,在2007年是1.2万亿元,2008年1.5万亿元,2009年2万亿元。有分析称,地方政府大多不愿意省钱,花掉的钱可转化为GDP和政绩,而省下来的钱,除了上缴没有别的用处。  相似文献   

17.
债者,人之责也。毫无疑问,今年是地方政府偿债压力最大的一年。审计署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约11万亿元,而今年需要偿还的债务占债务总余额的21.89%,这意味着,2014年地方政府需偿还债务或高达近2.4万亿元。财政部副部长王保安此前曾表示:"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而支出刚性强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偿债压力会进一步加大。"那么,地方债的问题到底有多严重?  相似文献   

18.
"六招"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有的地方政府负债余额大,有资料估计约为4.1万亿元,其中地级市与区、县两级占61%,约2.4万亿元。这是不是个准确数据,还说不清,因此,要准确地反映,还需要进行一次普查。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是在30年的经济体制转轨中逐渐积累形成的,既有地方政府举借和担保产生的直接债务,又有经济、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有的地方政府负债余额大,有资料估计约为4.1万亿元,其中地级市与区、县两级占61%,约2.4万亿元。这是不是个准确数据,还说不清,因此,要准确地反映,还需要进行一次普查。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是在30年的经济体制转轨中逐渐积累形成的,既有地方政府举借和担保产生的直接债务,又有经济、  相似文献   

20.
董露茜 《新财经》2013,(2):37-39
在信托被堵、银行贷款收紧的大背景下,或许保险资金能成为解决城镇化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渠道。据投行测算,仅基础设施和不动产两项,目前保险资金能够为城镇化建设提供的资金就可达1.2万亿元。新型城镇化的推行急需大把资金,但2012年年底,四部委一纸《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463号文),堵住了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与非银行资金的合作模式。尽管银行贷款受到严格限制,但2012年地方政府通过信托、私募等多渠道继续融资,极大地缓解了地方财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