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在构建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对中国制造业34个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估算,发现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经历了缓慢增长、下降、快速增长的3个阶段;工业行业资本形成的变动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资本形成特征可以作为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一种解释。通过变异系数的度量,我们发现各行业生产率增长的差异呈“发散”趋势,行业之间技术创新的差异、行业间的市场结构的不同以及行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差异是行业生产率增长发散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生产要素流动是影响生产率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运用Shift-Share方法实证度量了2000-2007年旅游产业结构变迁对旅游业资本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从"结构红利"的角度解析了旅游业产业结构变迁过程中产生的发展潜力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计算数据显示,对大部分省份来说,旅游产业结构变迁有利于旅游业资本生产率的提升和发展,但是对另外一部分省份来说,资本要素转移的"结构红利假说"效应并不明显:与结构效应相比,旅游产业内部增长效应是资本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一个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不同的三部门模型中,讨论了部门之间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当不同商品间的替代弹性比较小时,就业人口流向服务业部门的充分条件是,本国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快于制造业,且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快于服务业,而国外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快于制造业。通过对模型校准,本文较成功的模拟出美国的产业结构转型。美国的历史经验说明,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关键在于提高制造业和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13-2017年间我国文化产业三大子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文化产业三大子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行业异质性,文化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最高,其次是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与零售业最低;三大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驱动因素有明显的异质性,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主要依赖技术进步,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则受到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共同制约;文化产业的三大子行业表现出不同的区域差异,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在中、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高于东部地区,文化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则呈现明显的东、中、西梯度差异。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和产业绩效相互影响。虽然西部地区劳动生产率与东部地区的绝对差距在拉大,但西部地区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相对较快,因而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距在缩小。通过分析我国西部地区1996—1998、1998—2002、2002—2008、2008—2009年四个时段就业构成变化和产业结构演进以及劳动生产率水平和增长率差异,发现劳动力的结构变动度在加快;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于产业内部,尤其是第二产业内部;劳动力在产业间流动的结构效应虽然不如产业内部增长效应大,但仍然是促进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因素,这表明劳动力产业结构的变化具有明显的"结构红利"特征。  相似文献   

6.
熊彼特假说与新古典学派在“垄断(竞争)程度影响创新”的研究领域形成经典争论,对此进行的大量研究仍没有形成统一结论。本文在对已有实证研究的评述基础上。重新探讨了实证方法论,并基于中国制造业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以勒纳指数表示的行业市场竞争与创新投入之间确呈倒U型关系,而行业中的外资比重比国有比重更能反映创新投入的差异,文章认为这能从中国的制度变迁中找到解释。对于“技术机会”的衡量,本文设计的固定资产项并没有起到足够的作用,相反,行业个体效应更能与其进行对应。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新常态的当下,告别了过往“投入型”增长模式,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将会转入立足于全要素生产率(TFP)增加的“效率型”增长新阶段。换言之,伴随以劳动力短缺和工资持续提高为特征的“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对未来中国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中,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高,劳动力供给充足,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人口红利”机遇期。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增长因素,“人口红利”效应充分发挥关键在于充分就业。在很大程度上,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来自于内需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升级,因此,扩大内需规模和升级内需结构有助于挖掘和缓释“人口红利”效应。  相似文献   

9.
文章测度了长三角制造业的同构度,利用生产函数估算了长三角制造业资本与劳动边际生产率的差异。经单位根与协整检验,以同构度为因变量,以资本边际生产率差异度、劳动边际生产率差异度为自变量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长三角资本和劳动力流动强度的增大,省际制造业的同构程度会减小,揭示了生产要素流动对地区间制造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1998—2007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的企业数据,根据产业演化模型分析了中国制造业行业生产率提升的来源,重点研究了沉没成本和以国有经济比重度量的行政性进入壁垒对市场结构和生产率的影响机制。我们发现,沉没成本和行政性进入壁垒的降低显著提高了行业生产率,同时行业沉没成本的降低提高了市场竞争性,降低了市场集中度,但行政性进入壁垒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并不显著。通过企业的进入退出分析以及行业生产率的分解,行政性进入壁垒降低对行业生产率的提升作用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国有企业的进入退出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国有企业自身的生产率持续提高,对总体生产率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3%;行政性进入壁垒的降低,减少了非国有企业的进入成本,高效非国有企业的进入提高了行业生产率;随着国有经济比重降低,偏向国有企业的政策扭曲减少,降低了行业生产率差异度,整体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