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力流动与产业集聚和扩散存在密切的相互影响关系,尤其是自新经济地理学将产业空间分布纳入主流经济分析框架开始,劳动力流动对产业集聚和分散的研究逐渐朝着更加接近现实经济的方向发展。在回顾相关理论背景和模型的基础上,对劳动力流动、产业集聚和扩散之间相互影响的理论和经验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并对文献进行简要评论。  相似文献   

2.
一、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新经济地理学是当代西方经济学领域中继新产业组织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增长理论之后出现的第四次新经济学研究浪潮。克鲁格曼率先将贸易和区位联系起来,他认为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对于决定贸易、集聚和专业化比收益递减和完全竞争的作用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创新网络及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研发产业作为一种战略性新型产业对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具有重要作用。研发产业集聚及产业空间布局演进过程具有其特殊的内在机理和外在作用机制,研发产业集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及地理空间的演变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演化路径及作用机理分析对于深化研发产业性质特征、演化动力、空间集散形态及产业融合具有重要意义,研发产业空间集聚分析对于丰富空间经济学及新经济地理学内涵与外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和现实参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上海金融中心的形成与现状分析——金融服务业地理集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卫 《上海经济研究》2007,99(11):27-37
本文通过金融地理集聚理论分析上海金融服务业的现状,移植和结合新经济地理学、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实证分析上海金融中心的成因,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考察上海金融服务业的综合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判断上海金融中心发展的趋势,并根据SPSS工具统计结果对上海金融服务业发展的瓶颈进行推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的工资空间分布理论框架为指导,利用中国2004年280个城市的数据,采用处理非平衡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法消除样本中的聚类效应,对影响地区工资水平的新经济地理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空间经济学(另译新经济地理学)的代表人物克鲁格曼获得了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这种将以往经济学家难以驾驭的垄断竞争、规模经济、要素流动和运输成本融合在一起的空间经济研究框架丰富了经济学的方法和内涵,扩展了经济学的理论菜单,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和前瞻性,因此受到普遍关注。但空间经济学也因为引入过分抽象的空间经济模型受到了很多批判,文章将对空间经济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批判以及可能的发展方向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7.
对外贸易与国内产业地理:来自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德友  梁琦 《南方经济》2011,(11):63-73,82
一国的对外贸易往往是塑造国内产业地理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综述了对外贸易与国内产业地理的相关研究,着重从理论渊源、城市经济、地区差距等角度分析一国贸易开放后国内制造业分布的空间变化,并对中国的对外贸易与东中西部产业空间结构的文献做了评述。在总结目前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文章最后得出了相关研究启示。  相似文献   

8.
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城市数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经济地理学已经成为主流经济学中的一个新的亮点,有大量文献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针对经济积聚的原因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展开了分析,然而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并不多。本文基于中国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经济集聚对于城市人均实际GDP的影响,结果发现,如果不考虑经济集聚的内生性问题,会得到向下偏误的结果。本文运用工具变量法的回归结果表明:经济集聚具有内生性,它对于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天津产业集聚的新经济地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产业集聚的新经济地理学解释 产业集聚(Industrial Cluster)是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空间现象,指的是产业和企业在特定区域的集中,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产业集聚已成为现阶段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表现,现实世界中大量“块状经济”的存在,正是说明了经济活动非均衡的空间分布和集聚现象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从新经济社会学的视角阐释天津商会网络化组织的构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方法,分析天津区域市场交易成本的特点,考察天津商会组织网络与区域市场交易成本的互动关系,指出天津商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构筑了一个复杂的内部和外部组织网络,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这一网络化组织具有减少区域市场交易成本的经济功能。  相似文献   

11.
采用面板数据回归的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ECM),利用天津滨海新区制造业32个产业的面板数据,检验了影响产业空间集中和分散的因素.研究结论表明:企业规模、技术效率、跨国公司等因素对于产业的空间集中均有正的效应,但是导致产业空间集中的若干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产业之闻的关联效应;劳动密集型产业与产业的空间集中的关系呈负相关,即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空间上布局是趋于分散的.从而间接证实了新经济地理理论所阐述的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建立一个关于制造业空间集聚影响因素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然后使用中国1999~2004年210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对地区市场潜能等因素与其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市场潜能对制造业空间集聚具有显著为正的影响。同时,我们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空间视角的城乡收入差距与产业集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把中间产品投入和产业集聚外部性分别引入农村和城市部门生产函数,通过模型推导出均衡条件下以产业集聚为核心的城乡收入差距决定因素的方程,并在方程中纳入空间相关因素,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实证检验了中国省区城乡收入差距与产业集聚等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发现:(1)相邻省区间的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正的相互影响,产业集聚等一系列影响因素对相邻省区间城乡差距的影响具有传递性和迭加性.(2)非农产业的空间产出密度和集聚规模指数、人力资本比度量的城乡全要素生产率比、城乡资本投入比、农村中间产品投入价格均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城乡劳动力比缩小了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14.
在新经济地理学的OTT分析框架下,本文采用同时具有新经济地理学的DCI与OTT分析框架特征的效用函数,发展了多地区的空间工资结构方程,研究结果显示地区工资的变动,跟本地劳动生产率、消费者的偏好多样化、工业品支出份额、消费品价格指数、市场潜力有关,也跟企业的资本收益、地区间的市场开放度有关.实证分析显示我国地区工资的整体空间相关性变动不大,而在局部相关性上,我国地区工资则表现为“高高”与“低低”聚集的空间分布趋势,空间分异特征明显,虽然地区工资差距有不断缩小的趋势.劳动生产率、工业品支出份额、市场潜力的变动与我国地区工资的变动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空间相关性对我国地区工资的影响也很显著,而其它因素的影响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宁波通讯》2020,(5):48-49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聚形成原理和经济学的本地市场效应、消费成本效应、挤出效应,结合对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天津、苏州、成都、武汉、杭州、南京、青岛、无锡、长沙、西安15个服务业增加值高于宁波的城市的考察可发现,高能级政策、人口规模、人流和物流(载体)、创新实力、消费环境、国际化水平和体制机制配套已经成为决定服务业竞争力高低的七大关键要素。在这些要素上形成比较优势,宁波就能够拥有服务业发展的强劲动能。  相似文献   

16.
县域经济增长集聚与差异:空间计量经济实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运用中国2000年县域截面数据,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基于新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假设检验,首次对2000年中国2030个县域的增长集聚与差异进行了空间计量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中国2030个县域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空间集聚和空间依赖性,县域经济增长不仅与人力资本、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且还与相邻县域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依赖性;新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可以部分解释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为基础,从空间依赖和空间异质的角度出发,构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以1998-2015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市场潜能对区域间整体性收入不平衡及区域内结构性收入不平衡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市场潜能的空间分布在较大程度上解释了东中西之间的收入差距,因循环累积造成的路径依赖,市场潜能拉大了区域间收入差距;而市场潜能和区域内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非线性的U形关系,超过拐点的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由于制度性障碍和市场潜能聚集效应的固化累积,其市场潜能的提升阻滞了城乡差距的缩小,其余省份仍可通过增强市场潜能、促进城乡要素流动来缩小其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8.
市场潜力、外部性与中国地区工资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小勇 《南方经济》2006,56(8):46-5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区间经济增长率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地区间工资差距呈现持续扩大的现象。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工资结构理论为指导.运用1997-2004年省级面板数据,着眼于市场潜力、产业外部性和城市外部性三方面来考察现阶段中国地区工资差距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市场潜力的空间分布与产业和城市的外部性是造成中国地区工资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演化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在回顾了演化经济学思想史的基础上,探讨了演化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体系框架,并认为行为主义企业理论是演化经济学的研究起点;产业演化研究是演化经济学家一直关注的传统研究领域;演化经济学可以为创新系统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演化主义和制度是两个相互交织并且互补的概念体系;演化经济地理学可为演化思想的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而共同演化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方钦 《南方经济》2013,(5):1-11
"文化"是经济分析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如何阐释与表达文化概念依然是一个难题。通过梳理目前经济学各领域文化维度研究的相关文献,本文分析了主流经济理论处理文化之经济后果的主要方法及其局限性,制度经济学关于文化与制度关系的逻辑阐释,新经济史对于历史背景下文化现象的关注以及博弈论视角下的文化理解。我们认为文化存在于人际间的交往行为中,通过制度过程发挥作用并对经济事实产生影响。经济学关于文化的表诠,指向一种结合经济史的丰富资料,基于真实世界中的个人交往行为,在文化场景中描绘社会经济运行脉络的制度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