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李薇  潘霞 《理论观察》2005,(4):123-124
近些年随着传播理念不断更新,传播新闻的方式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在打破了最初的用模式化语言播新闻的沉寂之后,活泼亲切、极富感情色彩的说新闻方式开始盛行于电视媒介。目前看来,“说新闻”比“播新闻”是更深层次上的一种开拓精神,它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那么,这种用“类交流”式的全新理念打造出的新闻传播的特殊风格——“说新闻”必然以雷霆之势冲击媒体,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2.
王洪彬 《理论观察》2004,(3):102-103
“说新闻”这个概念在我国新闻领域中出现只是近些年的事 ,但是从广东台的《晓琳话九州》、四川台的《早间特快》、辽宁台的《第一时间》、湖南台的《潇湘晨光》和《晚间新闻》等一系列节目的问世与受到的欢迎程度来看 ,“说新闻”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力并不亚于义正词严、正襟危坐的传统“播新闻”的方式。一、“说新闻”与“播新闻”的区别和联系新闻是指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这已形成共识 ,但电视新闻是用“播”的形式表达还是用“说”的形式表达是有区别的。“播”意为传扬、传播。相关的组词有“播送”(意为通过广播向外传送 )、“播…  相似文献   

3.
王冰  赵乐  董凝 《理论观察》2007,(1):166-167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希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获取尽量多的新闻信息。因此,报纸的标题成为了帮助读者选择新闻信息的重要向导。怎样才能使新闻标题以最快的速度吸引读者的眼球,让其产生阅读兴趣和购买欲望,是每一位编辑记者需要努力的方向。笔者认为,在制作新闻标题时,一定要把握好“四要”与“三忌”。一、新闻标题制作的“四要”一要准确直接。新闻标题是新闻给读者的第一信息传递,很多读者都是通过新闻标题获取新闻信息的。由于新闻标题担负着概括新闻内容、揭示新闻本质、评价新闻事实、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重要使命,尤其是在快节…  相似文献   

4.
唐婷  贾德江 《新西部(上)》2010,(2):109-109,108
从“水门事件”到“间谍门”,“门”事件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门”事件是如何形成的,应怎样进行表述,就成了一个问题。本文从隐喻学的角度对新闻中“门”隐喻的形成和表达方式进行分析,认为在不同的情况下,“门事件”可以分别表述成gate,scandal和affair。  相似文献   

5.
谈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再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晓光  王丹 《理论观察》2006,(1):168-168
电视新闻编辑在日常的工作中,不仅需要有认真的态度和对新闻全局的掌控,更需要加强“再创作”的能力。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再创作”,指的是编辑在确保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通过思维的创造,把每篇新闻稿件的“潜力”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来,使有价值的新闻内容得到最好的表现,从而更  相似文献   

6.
新闻媒体和记者传播问题新闻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是报道失“度”。新闻媒体和记者传播问题新闻如何才能做到适度而不失度呢?文章认为,一要把握好数量上的“度”;二要把握好分寸的“度”;三要把握好热点问题的“热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分析了网络媒体关于“艳照门”的炒作现象,指出这种娱乐炒作的弊端是媒体的社会责任的失守和职业道德的沦丧。并提出相关策略:第一,新闻届必须遵守传播规律,正确认识新闻事实本质;第二,以社会效益为重,正确引导受众;第三,加强新闻媒体外部监督与自律。  相似文献   

8.
陈柏涌 《理论观察》2014,(1):99-100
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我们国家新闻工作者的党性原则.也是从事新闻工作者们一致公认的准则。各种新闻媒体要得以生存,就必须着力夯实“真实性”之基。  相似文献   

9.
曹萍 《魅力中国》2011,(6):158-158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从纷繁复杂的新闻事实中发现新闻的一种能力,也是衡量新闻工作者是否称职或优秀的重要标志。在一些著述中,有人又把它称做“新闻嗅觉”、“新闻鼻”、“新闻跟”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策划”一词似乎变得非常时髦,“广告策划”、“企业策划”、“公关策划”等词频繁出现在媒介中。受其影响,新闻界也开始青睐起“策划”一说,“报道策划”、“新闻策划”、“策划性新闻”等等常常挂在一些新闻同行的嘴边,而且经常用在新闻报道中。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新闻同行对“新闻策划”表示异议。他们根据“新闻~词的概念:“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认为新闻与策划毫无联系。事实上,这个概念包含两个要件:l、新近发生的事实;2、报道。这两个要件在提醒人们讨论问题时注意:世界上“新闻发生的事实”,不管是“狗咬…  相似文献   

11.
该文提出我国新闻的英译应是以原文为基础、面向目的读者(海外受众)的特殊翻译实践,进而论证了应用“功能派翻译理论”进行翻译的必要性,并结合案例探讨了基于“垂直型”功能翻译单位的新闻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随着报业的竞争发展,一个新名词越来越引起新闻工作者的重视。这个名词就是“实用新闻”。什么是一实用新闻”?“实用新闻”与服务性新闻有何区别?“实用新闻”与广告的异同之处有哪些?怎样防止“实用新闻”的寻租现象产生?在理论上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指导新闻实践,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实用新闻”与“服务性新闻”的区别何为“实用新闻”?有人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由媒体根据受众需要而无偿提供的,具有解决人们工作、生活问题的实际效用的新闻。如报纸、电视、广播在“寻医问药”、“市场之窗”、“购物指南”…  相似文献   

13.
新闻是什么?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是尽人皆知的常识。然而老话说,熟知非真知,以为自己很清楚的事情,其实未必就一定是那么回事。我们每天都习惯性地看新闻,但是否认真想过什么才是真正的新闻?我们能那么肯定地说在新闻媒体上天天播放的就是新闻么?如果不全是,那么那些我们认为不叫新闻的东西又该叫什么呢? 作为“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起码应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新”,一是“事实”。如果只“新”,而没有成形儿的“事实”,那么不能称其为“新闻”。与之紧密相关的,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说话”、“开会”能不能算构成新…  相似文献   

14.
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研究》一书今年5月下旬,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省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省社会科学院和广东经济学会于5月30日假座省社科联大厦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谢鹏飞、李子彪、宋子和、李恒瑞、左连村、王利文等专家学者就此书出版表示祝贺,并对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发展的有关问题发表意见。现将宋子和教授在“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在本刊发表。  相似文献   

15.
王巧灵 《发展》2008,(11):121-121
如果说新闻作品是信息传播中的“易碎品”,那么图书相对而言就应当是“耐用品”了。然而,随着新闻策划的不断介入,“易碎品”与“耐用品”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借助新闻策划,“易碎品”完全可以锻造成畅销的“耐用品”。在新闻媒介无孔不入、新闻报道无处不在的今天,关注新闻报道策划,有助于发现读者的阅读需求,拓宽图书选题策划的思路。本文从新闻报道出发,探讨了新闻策划对图书出版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陈材 《魅力中国》2010,(26):3-3
本文以媒体近期的揭露性新闻报道为例进行分析,认为“新闻客观性”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异化成的两种标准,可以理解为“新闻客观性”的“二元性”,而不是对新闻“客观性”理论本身的颠覆,两者的目的其实一样,都是为了更好的呈现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17.
扩大出资者范围、实行“告知承诺”制度,上海企业登记在审批制的框架下尽量靠拢备案制将企业登记制度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的呼声,两年前曾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引起比较强烈的反响。而今天在上海,虽说未能突破公司法的规定,一项正在试点实行的“告知承诺”制度改革,正在原有框架下尽量向“备案制”靠拢,与之紧密相关的是,上海市将取消对在职人员投资办企业的限制,这已经由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这是记者日前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知的信息。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焦扬介绍了上海将试行在企业登记中扩大出资者范围、准许在职人员…  相似文献   

18.
现场短新闻由于具有“短、平、快”的特点,成为新闻工作者追求的一种文体.优秀的“现场短新闻”,不仅具有新闻的特点,而且,由于形式新、信息量大、直传价值高、审美价值高,所以,应当比一般新闻更加具有新闻性,其写作难度也较大.写好“现场短新闻”,虽然取材很重要,题材必须深刻、全面、真实、新颖,但具备这些要素并不一定能写出好的“现场短新闻”,还需要有独到的表现形式,即有特色.根据多年来访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诉求“现场短新闻”的持色:第一,“现场短新闻”应有强烈的现场感.顾名思意,现场短新闻,必须是…  相似文献   

19.
《当代陕西》2006,(8):3-3
我们经过认真学习,讨论,一致表示,热烈响应全国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巡回报告团的倡议和中国记协的号召,并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总体要求,联系新闻工作实际,共同定出新闻工作者“八荣八耻”的行动公约,现公之于众,接受社会监督,并希望全省新闻从业人员共同执行,努力塑造良好职业形象,服务全党工作大局。  相似文献   

20.
坚持新闻真实,是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准则,也是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新闻是“易碎品”而真实性就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经过等要素,这些都经得起核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