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关于认识的本质问题,一直是认识论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焦点就在于反映能不能充分体现出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反映范畴是不是认识的本质特征。其实,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创立自己哲学的初期,就精辟地阐明了反映论重视主体能动性的根本特征。近期,欧阳康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进行了讨论,把认识的本质界定为反映、选择与建构的统一。此观点突出了认识过程中主体性的作用,具体、多层次揭示认识过程的主体性,突出主体认识结构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深化了对认识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韩愈 《商场现代化》2012,(21):72-74
从消费主体的角度出发,人们的消费首先源于欲望,而欲望的消费依赖一套文化象征和价值体系,通过从物到符号的过程从而建构起消费主体的身份认同。然而,消费文化中的身份认同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对其分析需要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起点,从而进行更为辩证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对理论的自觉与自信都是基于对理论主体的反思性认识,是建构并应用于具体理论的人或事物。从理论的形成及形态来说,可以是自我认识的主体,也可以是由人赋予的某一事物或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历来是指导和发展我党认识世界的理论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自觉与自信,就是要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的融合,并从中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平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王超  王员 《消费导刊》2011,(5):104-105
传统西方哲学对物之物性的阐释早已成为不言自明的真理。哲学家很少再去思考“物”的问题。但是海德格尔对“物”的传统阐释进行质疑,他列出了三种对物之物性最根深蒂固的理解。即物是诸属性的载体、是感性杂多的统一体、是质料与形式的统一。这三种思维方式都将物当做认识的对象。因而没有从根本上把握物。海德格尔指出,我们必须要撕去这些自明性假象的伪装,为物解蔽。在他看来,人与物之间不是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首先是一种存在关系,人首先总是寓于物中而存在。人通过对物的倾听,与物一同进入一个敞开的世界。在此,物找到了自己的根基,展开其自行生长、自身逗留的特征。而人在与物打交道的过程中,获得了基本的生存情绪,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相似文献   

5.
信息科学的发展和普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许多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提出了挑战。虽然许多学者对其这些问题纷纷进行思考,但观点却很不一致。本文着眼于讨论主客体认识关系的中介、用信息过程来分析认识过程和探索“虚拟实践”的本质三个方面来浅谈信息科学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与深化,借此求教于理论界同仁。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为什么人”、“为人的什么碍”和“怎样为人”这三个根本性问题为线索,围绕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机制和路径三个维度,构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逻辑和体系?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高校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7.
王琳 《品牌》2011,(7):13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上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提出以后,经历了一个短暂停用而后广泛使用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到“官方理论”和“大众话语”、“政治过程”和“文化过程”、“民族化”和“时代化”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熊建平 《中国商办工业》2007,19(12):219-220
解构主义的目的是重新构建一个认识“客体”,表现这个客体中起作用的各种功能、规律,新的建构物必须以新的思维来审视。通过对“解像式”建筑的阐释,浅谈解构主义哲学思维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从而使我们对解构主义建筑这一时下流行且颇具争议的建筑形式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智慧之光 ,蕴涵着深刻的历史唯物论思想、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思想。深入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学习、理解和掌握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四门必修课程中包含知识点最多,理论性最强的一门课程。将课堂教学的总体任务集中到“强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要点”三个方面,依据任务驱动,而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剖析,组织完成课堂教学,是协调教学内容多和教学课时不足的矛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中。其中的“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性、总体性范畴,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部分重要内容。“交往”伴随着人类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因此,“交往”既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又是个体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出了苏联传统教科书体系的研究视域,重新建构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确立了以人和实践为主题的新马克思主义。从表层看,关于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称谓问题的探讨,但从实质看,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问题的研究。通过对“人道主义与异化”和“实践唯物主义”这两个问题的梳理,展示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种发展路向,它体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当代中国必须在反思自己的生命历程、理解自己的生存境域、寻找自己未来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中创建当代中国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效果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效果,关系到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建设成“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优秀课程”.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个人主体的生成 ,提倡主体性原则。个体主体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确立的过程 ,是共产主义阶段自由个性发展的必要准备阶段。人向全面发展的复归过程是人类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由自在自发走向自为自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方法论基础,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构的逻辑支撑,明确践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离不开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蕴涵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哲学精神和辩证方法的认识和把握;而这一认识和把握又是领会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马瑞阳 《商》2014,(10):278-278,264
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的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应打破二元对立的师生的局面,构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存在主义以人作为研究对象和出发点,高度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人性化、主体化、个性化的“人道主义”。存在主义哲学观视角下的师生关系强调主体间的平等,对建构21世纪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庄子的“物化”论代表着中国古典美学对物我关系的一种经典性普遍论断,在强调物我同一、物我两忘的基础上,通过“心斋”“坐忘”的方式,来达到物我互化的审美境界,同时又主张“外化内不化”,这对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研究和创作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哈贝马斯通过建构“理想沟通情境”,实现理性主体在现代社会中的“理性沟通”,从而克服现代性由于片面强调工具理性产生的人的“异化”,达成人内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区别又相互统一。福柯关于话语权力的思想,如权力决定知识的产出、权力决定主体间不平等等,可以推翻哈贝马斯“理想沟通情境”发生所需的“交往资质”、“平等”、“效用宣称”等相关前提和条件。  相似文献   

19.
谁引导农民致富,谁就与农民一同致富;谁和农民抢饭碗,谁就没有饭碗。———通威集团“和顺式”管理的核心是“和”,要实现“人和”、“物和”、“利和”,灵魂是“心和”。“和顺”有三个层次,“和气”、“和谐”、“和顺”。“和气”是处理问题、待人接物的基本态度;“和谐”是整合相关主体、相关要素的基本要求;“和顺”是追求事物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诚为本,信为先,和为贵”。地处我国齐鲁文化发祥地的济钢,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又借鉴了外国企业的管理经验和理论。“和顺式管理”是两者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创新…  相似文献   

20.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卡奇强调社会历史的总体性进步过程,阿尔都塞则把社会理解为一种结构性总体,从而发展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总体性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总体性的认识,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而重新认识和反思葛兰西的“绝对历史主义”,对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好生态环境,做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