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9 毫秒
1.
货币政策方向变动会引起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变化,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国际收支平衡的变化等。因此,正确识别货币政策方向对于开展金融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对经济主体更好地规避风险和抓住机遇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在全球经济复苏特别是澳大利亚、挪威政府开启加息程序的背景下,考虑财政货币政策的调整问题是很有必要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速、投资与进出口增速、国内政策之间的配合程度、国际之间政策的协调程度等可以作为对财政货币政策调整与退出作出判断的重要指标.文章提出,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该在2011年下半年或2012年开始逐渐淡出直至退出,货币政策应该继续维持"适度宽松"的基调,真正向"适度宽松"回归,并注意把握好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从而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的作用,同时还应密切关注美国货币政策的动向.  相似文献   

3.
贾晓萌 《中国市场》2014,(31):121-122
货币政策传导问题是关于货币政策作用过程和渠道及其作用程度和效果的重要问题,涉及经济金融的多个方面。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存款货币银行扮演着上承中央银行、下向企业和居民传达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意图并贯彻执行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角色。研究我国的存款货币银行对货币政策信号的传导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我国有效实施宏观经济管理,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一个广义货币供应量、财政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三变量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分析中国1990-2008年之间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不同特征。研究发现短期内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都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在长期内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比较明显,财政政策则对经济增长产生负效应。  相似文献   

5.
孙明珠 《商》2014,(11):164-164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中央银行运用一定的政策手段作用于机制内的经济变量和主体而期望达到最终经济目标的过程。而货币政策的传导会随着经济与资本市场结构的不断变化而变的愈加复杂。近年来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崛起,并逐渐成长为我国最大的资本市场,其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研究分析货币政策的房地产价格传导机制,对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货币政策:近期应从偏紧转向中性李茂生,柏冬秀1.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货币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由于它具有强烈的熨平经济周期即稳定经济的作用,具有逆对现实经济风向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它是一种相机抉择的政策。试图5...  相似文献   

7.
当今国际国内的经济发展环境多变,竞争日趋激烈,面对这样的形式,我国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控制经济增长速度,将我国经济发展的态势引入一个新的阶段。我们要从多个方面分析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式,并与货币政策交相辉映,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本文就综合认识中国经济、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略述、金融形势与货币政策三个方面加以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郝瑞军 《现代商业》2013,(25):57-58
近年来,我国股票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股票市场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研究了国内外基本理论,通过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以及对货币政策微观基础的影响,阐明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形势:1999年回顾与2000年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1994~1999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持续7年下降,从1992年的14.2%降低到1999年7.5%左右,平均每年降低约1个百分点。其中1994~1996年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降则与政策调控目标相反。从1997年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以后,政府一直希望经济增长速度回升,以便为稳定人民币汇率、防范金融危机、增加就业、加速国有企业改革等提供较为宽松的环境。但事与愿违,1997年末以来,不仅经济增长速度没有回升,而且在政府不断加大启动经济增长的积极财政政策力度,积极放宽金融货币政策的同时,反而出现了一…  相似文献   

10.
王玉英 《商业时代》2005,(30):55-56
开放经济使外部均衡在我国货币政策目标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在货币政策运行中,开放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制约、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增强、有效货币政策工具的缺位以及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发生变化。为了适应开放经济带来的经济环境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货币政策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1.
货币政策效应是非对称的,经济过热时的紧缩作用大于经济萧条阶段的刺激作用,因此货币政策的操作也是非对称的.本文认为在世界经济还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基于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我国当前在退出宽松货币政策时应保持谨慎.  相似文献   

12.
国内宏观调控体系当中,货币政策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央行干预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对于货币政策而言,国际收支平衡、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稳定物价是央行开展货币调控的目标,然而宏观经济波动和货币政策二者之间是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主要取决于货币政策是否能够顺畅传导到实体经济。本文从我国目前货币政策基调、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对策及建议四个方面讨论如何实现从宽货币到宽信用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王刘永  梁英 《中国科技财富》2008,(10):144-144,145
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主要是指货币供给政策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作用效果,本文从货币供应(M1)与经济总量以及物价的联系的角度来实证分析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通过对货币供给(扩张性和紧缩性)的度量,我们检验发现在我国经济运行当中,紧缩性货币供给对于经济的减速作用大于扩张性货币供给对于经济的加速作用,并具体分析了导致这种非对称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唐琦 《商》2012,(13):132-132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国家赖以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对经济增长与财政政策的概念出发,分析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新财富》2012,(3):28-28
货币政策的透明化趋势,对于政府更有效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经济参与者作出更理性的投资和经营决策,进而减少经济短期波动、降低风险溢价等成本要素都具有正面作用。中国经济市场化历史相对较短,货币政策的制定也应该向透明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陈宇 《商》2013,(17):373-373,371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政策导向从4万亿救市转为紧缩以及之后的稳健,伴随着货币政策的实行,价格水平和经济增长水平也随之波动。本文通过选用2009年至2013年4月的月度数据,对通货膨胀水平、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综合运用计量分析方法来分析三者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波动关系。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导致物价水平上涨的重要因素,货币当局可以通过货币政策调整货币发行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货膨胀,但是在降低物价水平的同时也会对经济增长速度造成负面的影响;GDP与CPI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引导的关系,伴随经济的增长会不可避免的出现物价水平的升高。  相似文献   

17.
人民币汇率调整与中国经济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为了扭转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低迷和物价持续下滑的通货紧缩态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然而收效并不明显。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收效不大的情况下,国内外投资者越来越把注意力集中到人民币汇率适度调整的政策上。那么,我国现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困境何在?人民币汇率调整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到底如何?本文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郑峰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8):126-126
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国内实体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市场价格涨幅回落的背景下,我国提出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当前形势下,我们只有增强对政策的前瞻性,才能把握政策的适度性,才能使其充分地服务于当前宏观经济的整体运行。鉴于此,对当前我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了一定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国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型发展为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货币政策作为一项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正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金融的深化,正逐步彰显出其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有必要对西方货币政策的演变经行研究与比较,并结合我国实际经济情况,合理的制定和完善我国的货币政策,以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及其走势对我国在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民币汇率的主要决定因素为国内外的物价和利率水平差异、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国际收支状况及央行货币政策等。在短期内,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美国经济逐渐复苏、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央行引导挤出套利资金以及国际收支的变动等原因的影响,我国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仍是双向波动,2014年内可能不会再出现人民币单边升值。预计未来跨境资金流动和人民币汇率仍保持双向波动的局面,且后者的波动幅度将加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