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政府投资项目迅速增加,但投资的低效率,暴露出我国传统管理模式的诸多弊端。利用x效率理论分析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现状及其特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有助于解决政府投资项目低效率问题。  相似文献   

2.
使用委托—代理人理论提高我国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目前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中存在诸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博弈论的角度,通过“选择报酬和连续努力水平的委托一代理人模型”分析国有资产运作中的委托—代理关系,提供了一种针对企业最高层决策者—总经理—的激励机制思路;针对国有资产使用中低效率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即国家控股公司按照一定的参与约束和激励约束来设计对总经理的报酬函数,在这样的激励下,使总经理的努力目标和企业目标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X效率理论对国有企业应用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效率是指由某种未知因素影响企业效率的新生经济理论。现在的国有企业中一直存在X低效率,只有建立一系列有效的机制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企业中存在的X低效率,从而办好企业,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提高公共行政效率是公共行政学中的一个核心课题.公共行政低效率的倾向也是各国行政中的一个普遍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基于经济学理论对公共行政低效率的倾向进行了探讨,指出公共物品生产的非竞争性、政府缺乏降低成本的压力以及公职人员的利益驱动是造成低效率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我国公共行政的实际提出了提高公共行政效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从收入分配看中国经济结构调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白重恩 《中国市场》2012,(50):13-18
文章论及的收入分配是指收入在居民、企业和政府这三个部门之间的分配。基于数据调研,认为投资与储蓄率双高是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高投资率已导致了低效率的改善,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投资效率重于增加投资率。降低投资率前提是储蓄率不再增加。造成储蓄率高的原因,是政府与企业部门对储蓄整体增加的贡献较大,居民不消费的原因来自其收入占GDP的比重减少,结构转型、产业内变化与垄断力量致使居民收入占比下降。建议通过要素重新分配、合理分配国有企业利润、社会保障的综合方案、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等办法来解决收入分配问题,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6.
王琳玲 《现代商业》2008,(3):225-227
提高公共行政效率是公共行政学中的一个核心课题。公共行政低效率的倾向也是各国行政中的一个普遍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基于经济学理论对公共行政低效率的倾向进行了探讨,指出公共物品生产的非竞争性、政府缺乏降低成本的压力以及公职人员的利益驱动是造成低效率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我国公共行政的实际提出了提高公共行政效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卜华白 《商业时代》2007,(19):47-48
美国经济学家哈维·莱宾斯坦提出了"X低效率理论",被视为经济学上的重大发现。X低效率难题至今未能得到令人信服的解决,而X低效率造成的损失却非常巨大。本文认为,除企业结构、人的情绪等因素外,人的认知偏差也是恶化企业X低效率的重要原因。本文从认知偏差这一崭新视角探寻企业X低效率源泉问题,以期给该理论以全新解释。  相似文献   

8.
股票期权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义务,从表面上看,当行权价格低于当前市价时只要经理人放弃行权,股票期权不存在收入损失的风险。但由于经理人可能因为股票期权所对应的潜在财富的增加而接受一项低于基本薪资和福利的工作,仍然存在机会成本。另外,从委托代理理论视角看,相对于其他报酬方式,股票期权是使经理人的收入更具有风险性的,使用ESO时,如果公司的业绩没有增加,期权就不会给经理带来任何收益。本文将基于委托代理模型对经理人ESO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研究现状分析, 利用X低效率理论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低效率的原因, 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具体情况提出相关的研究内容, 从机制上探索企业低效率的原因, 解决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0.
开征个人所得税在调节人民收入差距、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等方面基本获得了预期效果。但在现有的费用扣除制度下,个人所得税逐渐凸显出不公平和低效率,社会贫富差距日益加大,阻碍了个人所得税部分功能的发挥。鉴于此,本文对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进行了探究,提出了改进建议,对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伟  王文 《商》2014,(11):230-231
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收入分配的实质,明确指出了收入分配的对象就是商品的剩余价值,收入分配实质就是一场关于利益分配的权力游戏。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精髓指导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Keynes消费理论为基础,认为消费取决于收入,但不仅仅取决于如经典模型中描述的当期收入,或之后人们对其进行的扩展,加入了滞后期的消费与收入。而是通过理论分析得出了收入的波动也会影响到人们的消费决策的结论。并在之后的实证检验部分使用1999年1季度至2007年2季度的城镇人均消费类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季度数据对该结论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收入的波动会对消费产生影响。该理论的意义在于:稳定居民的收入会通过增加消费的途径来促使经济增长,所以减少收入的波动性在当前急需扩大消费的情况下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从总体上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理论和经验分析都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是造成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下降的重要原因,同时,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具有相对较高的增加消费的效应。因此,政府可以从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逐步缩小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入手,提高居民消费倾向,扩大消费需求,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使用委托—代理人理论提高我国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目前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中存在诸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博弈论的角度,通过“选择报酬和连续努力水平的委托—代理人模型”分析国有资产运作中的委托—代理关系,提供了一种针对企业最高层决策者—总经理—的激励机制思路;针对国有资产使用中低效率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即国家控股公司按照一定的参与约束和激励约束来设计对总经理的报酬函数,在这样的激励下,使总经理的努力目标和企业目标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陈英蓉 《致富时代》2011,(10):27-28
该文在对攀枝花的优势和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原因进行简要分析之后,指出攀枝花市十二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翻番是可能的。具体措施有:通过减少农民数量而提高农民人均收入;通过转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提高资源型企业职工收入;通过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稳步提高其收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创新政策,促使民营企业发展;促进实际收入增加的其它对策(如降低工薪阶层的税负、严格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帮助“隐形失业人员”就业、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16.
朱宏琳 《北方经贸》2014,(1):25-26,48
使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2009年的截面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人力资本视角估计了健康和教育对我国城市居民收入的影响。估计结果显示,城市居民收入受短期健康状况影响较大,每改善一个级别会使收入增加22%;而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会使得收入提高7.4%。  相似文献   

17.
依据武汉市历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相关数据,采用了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相关知识,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关系进行检验,并建立相应的误差修正模型。结果表明武汉市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收入提高有助于促进消费的增加。  相似文献   

18.
以弗里德曼持久收入假说理论为基础,运用黑龙江省1989~2009年数据,从量化分析角度对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的持久收入、暂时收入与消费关系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是促进农村消费、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政府既要建立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长效机制,也要适时出台一些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短期政策,以刺激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同时,还应该在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医疗和教育补贴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让农村居民收入具有持久性,增强边际消费倾向,带动消费水平的升级和国民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居民较低的财产性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基于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和财产性收入的产生途径等分析了财产性收入的涵义,利用数据剖析了中国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现状,以试图寻找制约中国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提高的因素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增加中国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  相似文献   

20.
新一轮粮改中,私营粮商和其他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形成了低效率均衡,造成了一种被扭曲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和不成功的供给效应。在中国这样的小农社会中,农民和私营粮商都是高度理想的。不法私营粮商是不以任何人或部门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政府付出了巨额成本之后,农民利益难以得到真正保护。粮改的目标难以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小农经济条件下政府试图使用行政性手段垄断粮源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