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已有文献在研究全要素生产率时不考虑环境因素,或者仅考虑环境因素而忽视能源投入的现实,文章将资源和环境因素同时纳入生产率研究框架,对1996-2009年中国省级经济单元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测算,并将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变化;对技术效率变化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实现了TFP增长的动态分解,并研究了TFP变动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考虑资源环境约束,我国整体TFP较低,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TFP增长的主要源泉在于技术利用效率的提高,而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作用并不明显.工业产值所占比重、资本/劳动比率上升不利于TFP的提高,外资引入对TFP改进具有拟制作用,降低国有经济比重和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过度干预、增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有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生产效率(或经济增长效率)的核算中,忽略资源环境因素的冲击,有可能导致经济增长效率被高估,由此得出的政策建议会带有一定的误导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机制进行说明,随后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全域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估算出中国2002—2014年各地区服务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动及其分解项。全面控制影响服务业绿色TFP的重要变量后,实证分析了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对全国及分区域服务业绿色TFP的影响。估算结果显示:中国服务业绿色TFP整体呈现增长态势,但表现出较大的省际和区域异质性;回归分析表明,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显著抑制了全国以及中西部地区服务业绿色TFP的增长,而其对东部地区服务业绿色TFP则不存在显著影响;此外,服务业发展水平、资本劳动比、服务业内部结构、服务业能源结构、环境规制、信息化水平对服务业绿色TFP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得益于对外开放政策,地处沿海的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相继成为中国经济的三大引擎,但珠三角仍然保持一种相对优势。这种区域差异是源于全球的数量效应还是质量效应?本文比较分析表明,三大区域之间的TFP存在显著差异;TFP经济增长的贡献,从高到低依次是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基于贸易、投资和金融维度,本文以面板数据分析技术研究了全球化对区域TFP差异的影响。主要发现是:在区域整体层面上,全球化促进了TFP的提高;但在区域内,全球化对三大区域TFP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且无统计意义。全球化对三大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是通过数量效应实现的,质量效应尚未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差距的实质性因素。外贸和FDI增长方式的外延和粗放、较低的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制约了区域层面TFP的增长。  相似文献   

4.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是保障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文章阐述了F(a)re-Primont(FP)指数测算TFP的优势,利用FP指数对我国1995-2012年省际TFP及其分解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显示:2008年之前我国TFP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4.03%,2008年之后下降至-32.6%,金融危机后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要素投入,主要原因是TFP效率下降;由于2008-2012年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均下降较多,使得三个地区TFP出现了较大幅度下降,而东部地区仅技术进步下降较大,TFP降幅相对较小;东部和东北省份的TFP水平值相对较高,省际差异基本呈现扩大趋势,西部地区表现为较低水平的俱乐部趋同.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1978-2010年我国西部地区12个省市区的统计数据,测算了我国西部地区的资本、劳动力和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果显示: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源于资本投入,由于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太大,因此TFP呈现相对平稳下降趋势,TFP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本文又进一步分析了投资、劳动力及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用,提出了西部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利用我国1999-2019年31个省域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从全国来看,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U”型的曲线关系,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处于抑制经济增长的阶段;分区域来看,不同地区的情况略有差异,其中东部、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正“U”型经济效应结果显著,东部地区现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处于其对应经济效应正“U”型曲线的右侧,有利于经济增长,中部地区现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处于其对应经济效应正“U”型曲线的左侧,正抑制经济增长,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正“U”型经济效应,但结果并不显著。(2)城镇化水平的直接经济效应尚未显现,但通过建立以城镇化水平为门槛变量的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得出,当城镇化水平处于不同阶段时,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效应会发生显著变化,即城镇化通过产业结构升级间接促进经济增长,具体表现为:当产业结构升级处于其经济效应正“U”型曲线左侧时,城镇化水平的发展会减弱产业结构升级所产生的负经济效应,当产业结构升级处于其经济效应正“U”型曲线右侧时,城镇化水平的发展会增加产业结构升级所产生的正经济效应。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应...  相似文献   

7.
资本存量K是研究一国经济增长、投资效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TFP)等宏观经济问题的基础。但我国各类统计中均没有直接给出该指标的相关数据。已有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全国、省际层面,而对分行业的研究较少。即便有,多数也只是局限在工业或某单一行业的分析,缺乏行业间的总体分析和比较。本文基于我国官方发布的投入产出表中的相关数据,利用永续盘存法,通过行业的重新分解和合并,测算了1990~2014年我国8个行业的资本存量,并进而计算和比较了各行业的宏观投资效率。结果显示,1990年代中国的投资效率较高,但近年来我国各行业的投资效率有下降的趋势,并且不同行业间的投资效率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贸易理论认为贸易开放提高了投资效率,从而带动了经济增长。本文在新经济增长理论框架下,采用贸易开放度内生化技术进步模型,实证分析了贸易开放度对投资效率及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贸易开放度通过提高投资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这种促进作用的变动趋势是呈倒"U"形的,即随着贸易开放度的扩大这种促进作用先增强后减弱。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2007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为样本,从总体和行业两个层面对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之间的相关关系做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两者存在倒U形相关关系,公司最优资本结构的取值低于国际水平,大部分公司的实际资产负债率高于最优值,所以公司提高业绩进而提升公司价值的选择是:降低资产负债率或提高负债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
刘艳  马占新 《中国物价》2014,(1):45-47,55
本文将技术效率作为TFP的一个组成部分去测度经济增长质量,通过构造DEA-Malmquist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技术效率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999—2010年多数年份存在着技术效率恶化现象,技术效率值在省份间存在着差异;就区域来说,西部和中部与东部存在着较大差异且差距缩小的趋势不明显,西部和中部差异不明显,这与近年来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协同效果一致。本文的结论也表明微观层面企业水平上的技术效率变化特征在宏观上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EKC曲线指出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存在"倒U形"关系。选取人均GDP、工业SO2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氨氮排放量、工业固废排放量作为量化指标,构建量化模型,量化研究河北省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河北省EKC曲线区别于传统的"倒U形",呈现出"N形"、"N形右侧"、"倒U形右侧+正U形左侧"、"倒U形左侧"等多种形态,在此基础上,分析曲线变化特征及其原因,揭示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变化规律,并提出降低环境污染物排放,提高环境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我国30个省(市区)为横截单元,以1985-2008年的时序数据组成综列数据,研究我国开放经济体系的区域差异,并研究经济开放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特征。研究发现:(1)改革开放30年来,对外经济联系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投入增长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2)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贸易开放度对中西部地区影响甚微,同时贸易与资本和劳动要素使用效率之间关系不显著,这与我国加工贸易型经济体系的区域分布是一致的;(3)政府过度参与经济牵制了区域经济增长,但比较而言,开放度较高时这一效应会减弱。  相似文献   

13.
借助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方法,分析了我国服务业的效率特征。研究表明,我国服务业发展效率较低,未能充分挖掘出现有资源和技术的潜力,而且区域之间效率差距明显并在不断扩大。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发现,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化主要受起点因素、就业人员教育水平的变化、市场化推进幅度以及资本密集度变化影响。  相似文献   

14.
对1978年~2004年我国几个经济区域中四个典型省份经济增长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在1978年以来30年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四省资本密度效率的变动影响着它们资本密度增长轨迹,而资本密度又决定着四省的经济增长速度.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使资本密度效率保持在较高、稳定的水平上.  相似文献   

15.
《商》2015,(25):288-289
Apergis and Payne(2009)提出了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四大假说,即增长性假说、保护性假说、反馈性假说和中性假说,认为不同国家和社会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双向因果关系或弱相关关系。Grossman and Krueger(1991)提出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假说认为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本文以上述假说为理论依据,将能源消费、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纳入到一个整体的框架之中进行静态理论分析,并利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各省级行政单位的面板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对各区域内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越过ECK曲线的拐点,处于EKC曲线的第Ⅱ阶段和第Ⅲ阶段;而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处于EKC曲线的第Ⅰ阶段;(2)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在逐渐摆脱对能源的依赖,而能源消费仍然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3)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西部地区得到了更为显著从而实现西部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商业银行资本、风险与效率关系的理论阐释,采用市场化指数刻画我国经济转型的制度变迁过程,本文对中国经济转型期(1991-2008年)商业银行的资本、风险与效率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我国商业银行资本水平与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随着资本水平的提高,商业银行会增加对高风险资产的投入;(2)效率较高银行的风险水平也较高,反映出市场竞争的压力和银行对于经营绩效的重视;(3)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银行业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剧了商业银行对收益和风险的追求,有助于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率.  相似文献   

17.
低碳及绿色发展是广州实现新型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此背景下,对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广州市1993—2014年的能源消费与水泥生产等基础数据,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对研究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联性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广州市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并不存在环境库兹涅茨的倒"U"形曲线关系,而是呈现倒"N"形曲线关系长期稳定;(2)广州市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存在格兰杰单向因果关系,经济发展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而碳排放增长却不会带动经济发展。因此广州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协调环境效益,节能降耗,实现低碳增长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陈琳 《中国市场》2012,(42):84-91
1998年开始,我国推行了大规模国有企业改革,能源体制改革也开始稳步推进,能源产出水平大幅提升。本文利用1998-2010年的能源行业五大部门的面板数据,应用生产函数和计量模型,估计了能源工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并进一步对其与改革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能源工业整体的TFP呈缓慢上升趋势,二次能源生产部门比一次能源生产部门具有更高的TFP。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民营化程度的提高和资本配置效率的改善都促进了TFP的增长,其中,资本配置效率的改善对TFP增长的影响最为显著,民营化的影响最弱。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等计量方法研究我国人才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我国人才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依赖关系;我国人才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在长期内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我国经济增长在短期内是人才资本投资的Granger因果关系,但是,我国人才资本投资在短期内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中国情境阐述了跨境风险资本联合投资、本土伙伴和联合投资网络位置特征与投资绩效的内在关联和作用路径,并对其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跨境风险资本联合投资比率与投资交易数间呈倒U型关系,本土伙伴数对投资交易数的影响为正,网络中心位置对投资交易数的影响也为正;(2)跨境风险资本联合投资比率与投资专业化程度间呈U型关系,本土伙伴数对投资专业化的影响并不显著,网络中心位置对投资专业化的影响为负;(3)跨境风险资本联合投资比率与投资退出的关系不显著,本土伙伴数对投资退出的影响为正,网络中心位置对投资退出的影响为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