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现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都不断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但是对"工匠精神"的实际培养和灌输还比较欠缺的。"工匠"的意义就在于人们具有工匠之心、工匠之行,即在自己从事的职业上所具备的专注、细心,从而达到高超技术去从事特殊职业和一般职业的能工巧匠。他们在工作中呈现出的敬业精神被称为"工匠精神"。在物流行业中只有具备这种"工匠"精神,才能成为合格的工匠型技术人才,才能被企业接纳、认可。因此,高职院校要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以使成为工匠型人才,在"工匠文化"的培养体系中,贯穿"传导、形成、固化",并在高职院校物流职业教育中贯彻始终。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工匠精神的视角出发,提出当前高职院校旅游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旅游专业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提出"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旅游职业素质教育的培育途径,从培育旅游专业教师、校园文化及旅游专业人才三方面构建旅游专业职业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3.
"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重要路径,是推动高职教育中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对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解高职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掌握情况,致力于为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工匠精神是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关乎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职业教育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是实现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切入点。结合职业教育特点,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强化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文章针对工匠精神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存在缺失的问题,提出了工匠精神培育的策略和途径,职业院校要走出忽视职业素质教育的误区,从职业教育目标、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入手,通过企业和职业院校联动,弘扬工匠精神,才能使我国制造业在工业4.0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6.
首先介绍了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之后提出烹饪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索:完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构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深化校企合作,打造"工匠精神"培育平台;秉承"工匠精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7.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目标的实现需要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要以立德树人为引领,创新工匠精神培养的策略,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时代"匠人"。  相似文献   

8.
医学生中倡导的工匠精神,其实就是我们说的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体现了对工作的精益求精、对职业的奉献、对社会有责任感、对患者负责的价值取向。医学院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2016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大国工匠》纪录片在央视热播后,“工匠精神”成为了热门话题。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但普遍情况还是各医学院校都比较重视对医学生的医学技能知识培养,而对在校生未来岗位的职业精神,让每个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具有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不够。各行各业都需要具备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各行各业包括医学领域从事者对待工作的一种责任心态。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经济转型中,产业增品种、创品牌、提品质都离不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为基于校企合作、学做一体的现代学徒制职业人才培养,离不开政府、学校和企业多方协同培育。在"工匠精神"文化下,突破职业教育体制发展的瓶颈,寻找现代学徒制职业人才培养路径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以来职业教育已取得重要的成绩和经验,我国切实把职业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加快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一方面可以让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我国人力和人才的双重优势,进而为实体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在新时代下,探索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建设道路意义重大。想要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坚持内涵性的发展,真正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才能培育出富有工匠精神、创新意识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当代大学生。这就对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教师是教育之本,如何真正地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优化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结构,是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也是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当前新一轮的经济转型期,如何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工匠精神"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同时,"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的精神价值引领,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不仅是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的现实需要,更是职业教育系统性变革的时代呼唤。  相似文献   

12.
工匠精神的提出,引发社会的强烈反响。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是从业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工匠精神渗透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需从构建真实的企业文化环境,使用真实的实训项目、双师及学做合一的教材体系,加强预岗实习与职业课的训练几个方面来进行,以求进一步提升高职教育的培养质量,使高职教育更好地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工匠精神在中国不是舶来品,其贯穿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中。改革开放之后的产业模式与需求定位,使得工匠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近些年,经济的稳定增长与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推动了市场需求的层次性提升,"物美"与"价廉"出现悖论,需求与供给出现层次性脱节。经济"新常态"、产业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的命题之下,重拾工匠精神意义重大。基于工匠精神相关文献及内涵,分析了浙江产业模式特征与转型升级,并详细论述了产业转型升级对工匠精神的诉求。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政府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完善市场管理体系;创新薪酬体系,保障工匠群体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激励;发挥职业教育职能,完善工匠人才的可持续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4.
"双创"精神培养教育是一种和现代职业教育使命相契合的精神素质教育,特别引起了高职院校的重点关注并蓬勃开展。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双创"精神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通过建立电商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师队伍等方面来培养"双创"的职业精神,从而达到培养企业真正需要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实现中国建设制造强国战略,离不开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渠道,培育"工匠精神"是其应有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高职院校理应通过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为未来"大国工匠"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制造强国的核心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已经成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工匠精神"技能人才的使命。结合"工匠精神"研究现状,系统分析了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三个因素,并从社会环境及社会价值导向和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建设发展两个方面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烟草商业企业加强党建、队伍建设和精益管理三个方面入手,论述了发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从而改观了工匠精神的应用领域。烟草商业企业作为典型而又特殊的国有企业,发挥"工匠精神"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具有现实意义;运用"工匠之道、法、术"提升服务水平是必经之路;"工匠精神"与"精益管理"有异曲同工之处,有助于深入推进精益管理。  相似文献   

18.
工匠精神是产品质量的保证,是工人职业素养的体现。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与不足,以江苏省职业院校职业素养为研究切入点,对工匠精神的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构建了以知识结构、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要指标的工匠精神评价体系理想模型,并立足该三个指标提出工匠精神评价的假设,从加强行业知识体系精准建设力度、提升职业技术能力精准培训水平、建立职业素养精准培育框架三方面提出了基于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培育的建议和对策。有助于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教育供给侧改革。  相似文献   

19.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现制造强国的指导性文件,同时也为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术技能人的基地和蓄水池,要培养出满足《中国制造2025》中所指出的工匠人才,工匠精神必先渗透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实践中。工匠精神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环节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结合学生、学校、教师和校企合作企业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影响和培养学生养成工匠精神,让学生形成工匠素质,推进"工匠精神"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掀起了重拾、践行"工匠精神"的热潮。"工匠精神"以其特殊的内涵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注入了人文精神和伦理意蕴,深刻影响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鉴于此,通过对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等四所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报告客观地描述了高职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掌握情况,以期有的放矢地对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