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习近平主席自2015年12月参加中非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到今年初的中东三国之行,又一次从最高层次上向国际社会阐释了"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时期外交理念,推动了"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构想,为携手非洲、中东共同描绘新的合作蓝图,为增进世界和平稳定经济繁荣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各国联系日趋紧密,举办国际赛事成为主办国(东道国)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世界范围内的话语权与日倍增,目前已先后承办2008年奥运会、世锦赛、亚运会等世界型赛事。国际赛会的承办既是向世界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契机,更是展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成果的平台。武汉作为第七届军运会的承办城市,真切的实现了"办好一次会,带活一座城"的赛事理念,武汉的经济也在赛事前后飞速发展。因此将从武汉城市、社会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分析第七届军运会对武汉城市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如何应对当前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的大国,提出创建亚欧、亚非经济发展带,以此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一带一路"理念。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发起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公平有效、合作共赢的国际经济气候治理体系,向世界宣示了推动绿色低碳和经济共赢的信念和决心。本文通过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气候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一带一路"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倡议展开探讨,旨在为如何促进"一带一路"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有序健康发展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对外投资是缓解贸易摩擦,跨国经济合作形式有初级到高级转变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东道国经济辐射能力、对中国经济的推动作用以及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充分利用外资三个方面,促进中国对外投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商》2016,(11)
经济外交作为公共外交的一种,对推动国际交往与合作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十八大后,中国的经济外交摆在了我国外交战略的重要位置并有了新的内涵,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合作为我国开展经济外交提供了重要平台,但我国的经济外交也充满着各种机遇和挑战。为此,我们应该提出相应的对策,处理好和域外国家的关系等来应对这些挑战。  相似文献   

6.
李君 《北方经贸》2007,(3):9-10
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和谐世界”理念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力求真正实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渴望和平、发展、合作,中国外交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7.
2021年5月7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以下简称:消博会)将在海南举办。目前距开幕以不到一个月。消博会是继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后近些年我国面向世界自主创办的又一个主场经贸外交活动,从中不仅体现出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决心,还向世界展示中国围绕以“双循环”发展为理论基础的战略实践。更重要的是,中国正在进一步通过会展平台,促进国内经济发展与国外经贸对接。  相似文献   

8.
国际科技合作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这为我国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建设创新型国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国际科技合作是我国科技工作和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国际科技合作把握新时期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紧密配合国家经济、  相似文献   

9.
作为影响外资吸收能力的重要因素,东道国金融市场在FDI经济增长效应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东道国金融市场发展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效应、人力资本转移效应、产业前后向联系效应,以及优化投资效率效应等四个渠道推动FDI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国际科技合作事业根据国家总体外交的要求和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战略部署,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高水平的良好局面,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为中心,营造更加开放的国际科技合作环境,提升科技合作层次,引进国外技术和人才,解决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促进科技跨越式发展,推动我国科学家和科技型企业走向国际舞台,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国家总体外交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1.
"和谐世界"理念既是中国对未来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设想,也提供了构建和谐世界的基本思路和具体途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政府应该采取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继续巩固和发展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良好关系,积极推动多边外交、公共外交、人文外交等多项措施,推动"和谐世界"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区域合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特别是在中国成功倡导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后,中国已经逐步实现从单纯的国际区域合作战略参与者向国际区域合作战略倡导者的转变,中国在国际区域合作中的主导作用日益凸显,并由此推动了中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赢,为推动国际区域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金砖国家经济实力的上升,金砖国家合作已从传统的经济、政治"双轨并进"向经济、政治、人文"三轮驱动"转变,并取得了实效性的进展。当前,金砖国家合作的关键在于解决全球发展、全球治理、国际安全、世界经济复苏、内部机制、公共产品和人文交流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应从金砖国家合作的动力、特点、发展趋势、合作平台、发展机制、路径与对策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拓展契合点、寻求共赢数,确保金砖国家合作的道路越走越宽,各项建设行稳致远,并以此推动和完善全球治理,促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更强劲的动力。同时,这也是我国新型国际经贸关系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全球健康外交是公共卫生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外交发展的结合点,是实现良好的全球健康治理的重要手段和渠道之一.介绍了全球健康外交的定义和发展进程,从发展、贸易、安全和外交四个方面分析了外交政策与健康的关系,健康已经成为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外交利益的重视可能会影响全球健康目标的实现.中国在SARS后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健康安全机制的建构,在全球、地区、双边层面参与健康外交.研究机构也积极参与全球合作,北京大学参加的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加强了学术合作对政策形成的推动作用.要达到理想的全球健康外交目标还需要健康和外交政策的进一步融合.  相似文献   

15.
能源问题是影响未来各国家经济发展的制约性问题,在全球化条件下,能源安全又应当是处于开放体系的世界性问题。中亚地区是国际社会探索的继中东地区又一大油气储量丰富的地区,为了确保中国石油及其它能源安全和经济的可持续平稳发展,中国不得不积极开展能源外交策略。中国与中亚相邻,在地缘上有开展油气合作的优势,在政治外交上与中亚各国保持良好的关系,不仅有利于中国的能源安全,推动西部大开发,而且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中亚各国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国军 《商》2013,(14):145-146
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探讨重大国际问题过程中,"金砖国家"出于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在不同场合加强了合作,形成了合作机制。文章分别从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视角分析了"金砖国际"的合作意义。从国际政治视角看,有助于提升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有助于推动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壮大;有助于推动国际格局朝多极化发展。从国际经济视角看,有助于促进世界经济均衡、持续发展;推动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改革;互通有无,服务于各自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1月8日至9日,中国-拉共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作为2015年中国第一个重要的"主场外交"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多位拉共体成员国领导人共同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表了讲话,从战略高度长远角度对中拉合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18.
海关国际合作作为国家外事工作和海关自身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地涉及到外交、外经贸乃至敏感复杂的国家安全和利益等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其面临的形势也愈趋严峻。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准确把握国际合作原则、广泛推广MOU等合作机制、整合创新各项合作措施,成为我国海关为国家和海关自身创造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贸导刊》2010,(10):102-103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世界经济健康复苏和可持续发展 ——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的“发展绿色经济应对气候变化在中国”绿色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会议5月8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25个国家,12个国际组织的政要和前政要、智库代表、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以及国际组织代表约500人参加了开幕式。  相似文献   

20.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既是中国面向欧亚内陆开放的新战略,又是涉及中欧乃至亚欧大陆相关国家与地区共同利益的发展战略,必将推动国际区域合作,改变中欧经贸格局。跨亚欧高铁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主要交通载体,对于高铁的投入、客货运比率、安全性等问题,都应高度重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与高铁外交需要与相关国家展开合作,通过国际合作在发展中解决相应的问题,实现中欧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周边国家与地区的共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