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新《企业会计准则》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它与《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相比,有以下几点主要变化:1.新准则规定,企业必须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中的债务法进行所得税的核算,废止了应付税款法。2.提出了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的概念;把原来的“时间性差异”改称为“暂时性差异”,并将暂时性差异界定为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按照其对未来期间所得税影响,划分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并相应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的计税基础,《准则》第5条将其定义为…  相似文献   

2.
张志军  吕瑜 《商场现代化》2007,(17):329-330
<正>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对所得税的核算作了重大改变,在新准则下,所得税会计的目的,是通过比较资产、负债等项目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将该差异的所得税影响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所得税费用。  相似文献   

3.
财政部正式发布《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体现了很多重要理念和观念的转变与创新,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上,新会计准则在基本准则中明确界定了高质量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和会计确认、计量的基本原则,同时该体系对包括所得税会计处理在内的企业财务会计的视角已由利润表观转变到资产负债表现,要求企业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来核算递延所得税,在理论上更符合会计要素确认的要求。同时新所得税会计准则体现了与国际惯例趋同的原则,实现了与国际通行做法的接轨。  相似文献   

4.
按新准则“所得税”会计的一般账务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以下简称新准则)中“所得税”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列报有较大的变动。笔者结合对新准则的学习和理解,谈谈对所得税会计一般账务处理的几点变化。一、新准则最显著的变化是取消应付税款法新准则对所得税的处理基本上基于纳税影响会计法中的负债法(即确认递延税款并在税率变化时重新计算递延税款),此外,对“时间性差异”也改为“暂时性差异”。要掌握新准则下所得税会计账务处理,必须要充分理解以下内容。  相似文献   

5.
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所得税的核算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递延所得税的确认与计量直接关系到递延所得税费用和企业所得税费用的正确与否。本文结合《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以下简称新会计准则)的有关内容,对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计量和税前会计利润的调整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对纳税影响会计法的探讨钮因干税影响会计法是由于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会计年度不同,产生时间性差异,导致按税前会计利润计算的所得税额与按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所得税额产生差额,其差异额在会计核算方法上以“递延税款”科目处理,具体包括递延法和负债...  相似文献   

7.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一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要求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执行,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要求对企业所得税会计应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不得再用应付税款法、递延法或损益表债务法核算,本文拟就此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新的38项具体会计准则,笔者以为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最为难懂掌握。该准则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12号—所得税》的内容,体现了与国际惯例趋同的趋势。该准则与原相关规定相比,无论是操作理念思路还是会计核算方法都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涉税鉴证审计工作的执业注册会计师、执业注册税务师,笔者本文拟对新准则相对原规定的改进变化进行探讨,也是本人对新准则的几点体会理解。一、会计核算方法完全改变按原规定企业可以采用应付税款法或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和债务法)核算所…  相似文献   

9.
2006年我国财政部发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对所得税会计进行了多方面的修改,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要求企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运用暂时性差异概念来核算递延所得税。结合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优点,对所得税会计处理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并指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新所得税准则对国有企业带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丽娟 《现代商业》2008,(14):231-232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是我国所得税会计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新准则实施后对国有企业的所得税核算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实施新所得税准则面临的一些问题来阐述新所得税准则对国有企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欧阳斌 《现代商业》2008,(18):240-241
本文依托新企业会计准则,从差异的产生、递延所得税项目和递延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及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等方面对所得税进行了阐述,较全面地介绍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会计的处理.  相似文献   

12.
秦敏  谢荣富 《商场现代化》2006,(34):326-327
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正式公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以下简称"新准则"),与企业目前适用的<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94]财会字第25号)及1995年的<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会计(征求意见稿)>(二者以下简称"旧准则")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第一,首次使用暂时性差异的概念;第二,规定所得税核算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本文就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损益表债务法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异同作一个全面的比较,以期大家共同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正> 一、所得税会计综述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主要有两种方法,即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纳税影响会计法又可以分为递延法和债务法两类。在我国的统一会计制度中允许采用这两种方法进行所得税的会计核算。从国际范围来看,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已废止递延法的使用,主要是由于递延法不考虑税率变动对各期所得税的影响,从而导致所得税费用的确认与实际税率下对应的所得税费用相脱节,不符合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原则,影响了会计报表的信息含量,不便于使用者利用会计报表的信息进行预测和决策。  相似文献   

14.
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时,一般情况下本期所得税费用是按照会计制度计算的本期税前会计利润所承担的所得税费用,符合配比原则,即一定时期的收益与一定时期的所得税费用相配比。在税率变动情况下,具体运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时,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即递延法和债务法。  相似文献   

15.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与原所得税准则比较,会计处理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对新旧会计准则关于企业所得税在会计确认、计量、核算方两、亏损处理及减值确认的差异,以及递延所得税的特殊处理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后指出新准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江国祥 《商业会计》2004,(12):39-40
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时,一般情况下本期所得税费用是按照会计制度计算的本期税前会计利润所承担的所得税费用,符合配比原则,即一定时期的收益与一定时期的所得税费用相配比。在税率变动情况下,具体运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时,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即递延法和债务法。  相似文献   

17.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39项新企业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中率先执行.新准则体系的实施,必将推动我国会计事业的加速发展,并将对会计理论与实务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以新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的发布为依托,深入探讨了新准则下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影响,希望为有效遏制我国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李华峰 《现代商业》2008,(5):101-102
新会计准则已经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中颁布实施。我们知道在新会计准则颁布以前,核算企业所得税时允许企业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两种方法中任意选择。而新准则中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规定企业所得税的核算方法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本文主要研究了新准则下所得税会计处理的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19.
财政部于2006年2月颁布了新的所得税会计准则,与企业目前适用的旧准则(<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94]财会字第25号)及{995年的<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会计(征求意见稿)>)相比,新会计准则在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所得税会计的核算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文时新旧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新准则对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影响以及对企业的影响和要求.  相似文献   

20.
<正>《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企业应当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该规定要求企业从资产负债表出发,先比较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核算的账面价值和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将两者之间的差异分别认定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会计实践中,如果只是在资产负债表日计列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据以确认与差异有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每一会计期间的所得税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