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曹莉 《品牌》2014,(12)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在经济、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路径在于政府通过制度完善破除阻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桎浩;加强农民工自身素质建设,提升其城市融入的能力和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多功能、开放性的城市社区服务,为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提供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农民工问题研究中广受关注的一个特殊的群体,特别是农民工融入城市变成新市民的议题成为学界和社会讨论的热点。笔者对有关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和特征、现状、制约因素、融入困境等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和梳理,提炼了各方观点,以期为解决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提供相关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杜宇婵 《商》2014,(24):60-60
新生代农民工作是城市建设中的生力军,他们在为中国的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却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无法真正的融入城市生活。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困难原因,从微观社会工作角度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法,探索出一条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的差异比较基础上阐释了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融入城市并获得公平公正机会的强烈愿望,进一步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实状况,然后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所在,对统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设想,以期对进一步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对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利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以对新生代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成因进行的问卷调查得到的抽样数据为基础,选取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为自变量,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为因变量,通过单因素卡方检验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验证新生代农民工的半城市化状态与心理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三种资本协同的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模型,并以城市融入模型为基础,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的社会符合治理路径解决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事关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对提高城市化水平、扩大内需、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理论界现有研究集中在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融入现状和影响因素、融入困境及破解思路等方面,指导实践的作用比较有限。通过构建基于经济、政治、社会和心理的"四维度"分析框架,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进程、水平和效度测算提供了新方法,有利于结合各地实际提出加快城市融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赵蔚蔚  刘立坤 《商》2014,(6):202-20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城市融入问题也日益成为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困境,然后分析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解决提供路径,这对于当今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芳 《中国报业》2012,(24):161-162
新生代农民工是近年来备受社会关注的一个群体,他们在城市中的地位即城市对其的社会认同,是他们融入城市、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大众媒介也在里面起着很大的作用。本文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媒介素养出发,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不太乐观的媒介素养现状,并试着提出了提升其媒介素养,尽快融入城市,大众媒介应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农民工是20世纪90年代从农村去城市务工的一代.他们虽然接受了城市文明的熏陶,却未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目前,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大隐患,现就这一群体的思想状况展开研究,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0.
良好的心理弹性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促进剂,然而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弹性状况并不乐观,不利于其社会融入和城市化。基于调研数据,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对调研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越高,其心理弹性等级越高,城市融入状况越好。通过解释机制分析可知,这主要是由于受教育年限的提高,可以增加人们的自我效能感,进而使其心理弹性得到改善。因此,今后应加快制度改革和完善政策供给,完善培训教育运作机制,建立完善的监督保障机制,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再教育和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新世纪劳动力的主体在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教育、维权、社保等多方面不能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精神生活空虚匮乏,心理问题层出不穷.该文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透彻的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问题和现实矛盾,并从制度、企业、社会和自身等多角度研究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的障碍,为实现新生...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农民工能否融入城市社会,安居乐业,对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实证调查的方法,从新生代农民工与市民"和谐相处,共谋发展"的视角,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新路径,提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需要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也需要通过社会各界的积极努力,最终达到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对城市的建设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制度和立法等原因,他们的各项社会保障基本权益得不到切实保护,致使这部分庞大的群体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受阻,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埋下了隐患。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其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希冀能引起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对这个特殊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在大数据信息化时代之下,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已经渐趋成为主流。本文针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就业的过程,采用SWOT分析法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社会融入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社会融入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农民工特点及用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改革开放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群体,已然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社会要探究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呼应新生代农民工的正当诉求,创新思路落实和解决其平等权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为新生代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变作制度安排,确立其对城市的"归属感",这是破解当前"民工荒"的根本之策,也是推进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6.
种珮韵 《商》2015,(2):9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结构的变化以及农民工群体的自然代际交替,新生代农民工开始进入了大家的视线,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新生代农民工不仅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和生活经历,而且比第一代农民工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和更高的生活期望,也要求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积极渴望融入城市生活,然而现实中他们却面临着各种困境。城市社区作为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组织载体,如何通过这一重要场域的完善来改善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是本文探索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商》2016,(7)
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状况,事关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推移,80、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现今社会主体农民工群体,成为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力量。积极的政治参与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顺利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应有之义。但是,由于受到国家制度、社会环境和自身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完善农民工利益表达机制成为目前迫切亟待解决的问题。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破除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存在的各种阻碍。  相似文献   

18.
城市融入:外来农民工的市民化——对已有研究的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外来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议题.外来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包含了其在多重空间、身份与认同上的转换过程;在融入状态或结果上,农民工整体在城市社会处于一种被边缘化与隔离的状态.学术界主要从现代化、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制度主义等三种理论范式出发,对导致农民工城市融入度低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性阐释,并且从公共政策的层面提出了制度化改革、组织化建设、社会能力建设等三种促进农民工实现城市融入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日常生活方式上明显区别于第一代进城农民工.对沈阳市服务性场所服务员日常城市生活作了个案研究.作为社会分层多元化的一种特殊表现,从农村到城市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主观与客观双方面上重构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社会阶层地位,一种固定情景化的生活模式正在形成.外部存在的国家传统制度政策的限制以及城市社会体系的排斥都进一步强化了新生代农民工对于本群体共同利益与共同生存条件的认识,情景化的城市社会生活将不可避免地对新生代农民工阶层未来的发展前途与最终社会归属提出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他们在文化程度、人格特点、打工动因、工作期望、生活方式、社会认同、价值观念、维权意识、市民化追求等方面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具有新的特点。在城市融入的过程中,他们在城市中受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