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我国上市公司MBO的绩效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1998年~2002年间我国上市公司中实施MBO的三十家公司为样本,选用七类十七个财务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上市公司实施MBO前后的综合绩效变化做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MBO并未从根本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整体绩效和经营成长质量。文章同时还对其成因作了定性分析,并得出在目前股权非全流通、相关措施并不完善的情况下,不鼓励上市公司实行MBO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吕红 《商业科技》2008,(25):53-56
本文以1998年~2002年间我国上市公司中实施MBO的三十家公司为样本,选用七类十七个财务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上市公司实施MBO前后的综合绩效变化做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MBP并未从根本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整体绩效和经营成长质量。文章同时还对其成因作了定性分析,并得出在目前股权非全流通、相关措施并不完善的情况下,不鼓励上市公司实行MBO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股权分置改革股改工作已基本结束,股权分置即将成为历史,证券市场就将进入"全流通"时代.可是,股权分置是过去二十年支撑我国资本市场运行的制度平台.现在,这个平台被"全流通"市场替代.本文主要从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的角度分析全流通下上市公司变化,以及分析了在全流通下我们可能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相似文献   

4.
MBO暗流涌动     
陈新 《上海商业》2003,(6):46-49
中国证券业协会战略发展部副主任巴曙松曾指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中国MBO的诸多环节存在五种特定的风险因素,即行政风险、定价风险、融资与分红风险、运作风险.收购主体的合法性风险。巴曙松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管理层可能通过某些操作使得上市公司净值下跌,压低收购价格,再通过调账使公司盈利,并通过分红缓解收购带来的资金压力。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刘纪鹏指出,“MBO过程中最大障碍就是低价购买国有股,然后高价套现”。他认为,在全流通问题解决之前,应终止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以MBO的方式向上市公司经营管理层转让,以免给全流通问题的解决设置新的障碍。目前上市公司MBO的股权转让价格80%以上低于公司最近的每股净资产值,折价转让普遍。已有的MBO大多以融资的方式进行。另外,实施效果普遍未显现出来,有的公司业绩还出现明显滑坡。今年以来己鲜见有关MB0公告。业内人士分析,这主要是由于随着越来越多公司实施MB0,暴露出来的问题己日益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5.
卿智群  范芳文 《商业研究》2004,(20):138-140
MBO(管理层收购)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掀起热潮,但是我国上市公司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并存,非流通股占比例大(约占65%)等特殊性,所以目前在上市公司推行MBO会造成严重损害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使全流通问题更加尖锐。根据我国经济政策、中小企业的特点、MBO的优点,目前MBO适合在非上市中小企业推行,同时应在通过公开信息,引入竞争机制确保MBO价格的合理,重视无形资产评估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财政部对MBO喊停,宣布在相关法规未完善之前,暂停受理和审批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MBO作为一种兼并的手段在中国被赋予了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意义.本文通过中西方在经理人市场、股权结构、融资方式、定价等方面的差异,从会计视角,阐述了当今形势下MBO发展过程中的障碍,并得出应该在条件成熟后谨慎进行管理层收购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大量的国有股且不能流通,国有股不流通为中国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隐患.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考虑国有股全流通的目的和原则.国有股"减持"和"全流通"是当前股市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但国有股"减持"不等于国有股"全流通",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必须对现行的国有股减持思路做根本性调整.国有股全流通的实现没有一个统一的方式,我们应当采取多种办法、多种渠道来解决国有股全流通问题.  相似文献   

8.
对上市公司MBO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BO是当今中国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 ,是目前国有资产退出方式的又一新尝试。在中国上市公司MBO中选取了 7家典型性样本公司 ,并从转让方式、定价、资金来源、业绩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 ,同时结合国外相关实践进行对比探讨 ,指出中国的MBO与国外盛行的MBO有着本质区别 ,因相应配套环境与措施的不健全 ,上市公司应慎行MBO ,应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MBO。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财政部对MBO喊停,宣布在相关法规未完善之前,暂停受理和审批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MBO作为一种兼并的手段在中国被赋予了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意义。本文通过中西方在经理人市场、股权结构、融资方式、定价等方面的差异,从会计视角,阐述了当今形势下MBO发展过程中的障碍,并得出应该在条件成熟后谨慎进行管理层收购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管理层收购的定价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洋 《商业研究》2005,(6):97-99
管理层收购作为一种企业重组的工具 ,自引进我国的那一天起就受到了众多的非议 ,其中MBO的定价问题是这些争议的焦点。从MBO定价的依据问题、对管理层的补偿问题与定价标准问题等多方面对中国的MBO定价机制进行研究。得出MBO定价不必以净资产值作为定价的唯一标准 ,定价中应当适当考虑管理层的历史贡献 ,并参照公司控制权交易理论 ,通过市场机制为我国企业的MBO正确定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