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国内,"口红效应"一词的走红,源自中国电影行业的一场讨论。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所有行业都沉寂趋冷,好莱坞的电影却乘势腾飞,人们认为相对旅游、购物等大数额消费,看电影既廉价又带来了欢乐和希望。有人因此认为,中国电影也可借"口红效应",找到一次逆境上扬的机会。同时也有学者指出,由电影借"口红效应"推广开去,其他文化娱乐产业也可以从"口红效应"中获益。"  相似文献   

2.
VC爱上影院?     
国内影院市场的投资泡沫究竟多大,北极光创投董事总经理杨瑞荣也想找到答案。近年,他亲眼见证“口红效应”如何让国内影院建设投资“不再理性”。来自国家广电总局的最新数据,去年国内电影银幕数增至9296块.较2010年6266块增幅超过48%,国内影院数量增至2803家,较2010年近2000家增幅同样高达40%,  相似文献   

3.
鲁泉  汪志 《中外商务》2001,(1):51-52
如今,电影厂经营者的日子是越来越不好过了。过去拍一部电影多少还能赚几个钱,可如今往往得为能否收回成本而提心吊胆。对他们来说,电影经营似乎已从“馅饼”变成了深不可测的“陷阱”。日前,国内首家由国有资本控股、民营资本参股的西安电影股份公司正式成立,它标志着西影人意欲为中国电影企业走向市场披荆斩棘。然而,面对电影业步履艰难的现状,大家都禁不住要问:股份制果真能让“陷阱”变“馅饼”吗?  相似文献   

4.
2006年,我国电影产量又一次创历史最高:大投资、大制作、大导演、大演员……把这么多“大”影片同时放在一个档期,搅热了国内的电影市场,2006年,中国电影市场除了大,还有几个小,小成本、小变化、小接收终端,而就是这几个小,推动了整个电影市场2006年的迅猛发展。相对于前几年,国家相继推出电影行业政策的态势,2006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侧重于运作方面,承接2005年的良好发展势头,进一步巩固基础,不断的从质突破,到2006年底,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朝气蓬勃的中国电影产业。  相似文献   

5.
在化妆品行业,奢侈品虽然单品利润更大,但对公司来说并不意味着一定会盈利,许多奢侈品都处于亏损境地。因为其投入大、成本高,销量却非常有限。特别是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人们在奢侈化妆品消费上就趋于谨慎,而口红的销量会直线上升。这也是为世人熟知的“口红效应”。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这个“效应”再次被化妆品企业甚至是国际大企业“拿来”使用。  相似文献   

6.
思维的行走     
读《却说“乾坤柱”的易名》(见本刊上期)一文,颇有同感。好端端的“乾坤柱”(悬浮山),因着电影《阿凡达》的走红而要改名,给人的感觉似乎是这“乾坤柱”将要易地,由中国到了另外一个国家的国土,且不说这影片是如何的抓人眼球,如何的引人入胜,就是电影中的“哈里路亚山”也让人过目难忘。  相似文献   

7.
在美国,每当在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美国,人们认为口红是一种比较廉价的消费品,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所以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商品。本文对“口红经济”在金融危机下觅商机进行分析,提出“口红经济”对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前几年的影视“韩流”席卷中国,可能很多人都还记忆犹新。和中国比起来,韩国在化上应该是一个小国,它的电影产业比中国起步晚,发展过程也和中国一样经受了战争等等波折,但是,它近十年来取得的成功远远超越了中国电影,获得多项国际大奖,尤其取得甚至在中国大陆市场优秀的票房成绩。韩国电影在商业上的  相似文献   

9.
《市场周刊》2013,(2):20-24
从上半年的国产票房“败阵”到年终票房的“异军突起”.2012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并没有呈现衰微景象。虽然中国电影市场大盘在走稳中呈现内忧外患,产业链上下游有深度对话也有利益纠纷,中国影人有进步也有龟壳。但总体有狂欢、有感动.也有质疑.热热闹闹地过了又一年。  相似文献   

10.
说刭2003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票房的降低。“缩水”、“不景气”、“萎靡不振”这样的字眼频频见诸报章。与此同时,2003年又可谓是中国电影改革之年,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民营公司可以发行电影了,港产片不再受配额限制了,外资可以参与影片拍摄了,进口分帐影片发行一家垄断的局面结束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让人目不暇接。虽然在“非典”的冲击下票房收入大受创伤,但是有了如此众多的利好措施,中国电影市场还是在奔向希望的田野。  相似文献   

11.
谈及近年的中国电影营销案例,《英雄》与《十面埋伏》恐怕不得不提。笨拙幼稚的故事情节,加上吭吭吃吃的人物对白,竟然没有掩盖“老谋子”眼眸中独特的审美创造力,也算是万幸。从销售业绩上看,两个影片更是都可以载入中国电影销售史。这也成为中国电影历史上稍有几分尴尬的成就。一方面是中国电影销售史无前例的成功,另一方面呢——这种成功竟然建立在这样两部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电影发展水平的影片上。  相似文献   

12.
一个“经典”的“新媒体”——电影,正在急速地成长,其独具的价值,使它成为品牌的重要选择,需要寻找的,是中国电影媒体有怎样广阔的生长空间。  相似文献   

13.
正在热映的美国电影《2012》即使明摆着有借讨好中国人赚取票房的嫌疑,但看完电影后大多数中国人觉得这回让美国人给忽悠一下还是挺值的。倒不是说我们真的就相信,如电影中所暗示的那样,人类世界的未来命运全系于中国之手,而是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把“Made In China,”这几个字印在“诺亚方舟”上,就成了这部科幻电影中最现实的部分。  相似文献   

14.
刘嘉 《广告大观》2010,(10):158-158
中国电影在2010年迎来黄金盛世的发展机遇。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政策的支持给国内影院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看到国内电影市场的迅速发展,挑动着影院投资者的兴奋点,影院投资“钱景”看好,融资规模空前,一些民营资本也加入进来在各大城市开始扩建影院,一些中小城市及乡镇电影市场得到大力开发。  相似文献   

15.
蔡倩 《广告大观》2003,(8):84-85
在《英雄》的“残剑飞雪”中,2。02年的中国电影舞台轰轰烈烈地闭下了帷幕。2002年是中国入世的第一年,中国进口外国电影配额由原来的10部增加到20部,中国电影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进一步增加,但事实证明,中国电影正在逆境中崛起,开始向市场化迈进。  相似文献   

16.
2006年8月23日,第十五届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设备展览会(BIRTV2006)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开幕。国内、国际数百家广播电影电视设备制作机构、媒体参加了这次展览。秉承“通过交流促进融合,通过竞赛推动创新,通过合作实现共赢”的办展办会宗旨,今年的BIRTV主题鲜明,明显体现了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行业的三个发展方向:高清、数字新媒体和奥运会转播。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电影的迅速国际化,一些国产“大片”也开始纷纷借助国际营销手段,寻求自身的投资回报.而其中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借助电影贴片广告。在电影发行人因此赚得盆满钵满而为这一高明手段沾沾自喜时,却又有消费者站出来说不,而《英雄》这一商业和艺术皆为佳作的电影,成了这一交锋的舞台。  相似文献   

18.
江苏东海浦南镇江浦村30年前专门开辟了一个露天电影场,后来电影越来越少,电影场也就不存在了。前不久,连云港人民广播电台台庆时,决定给该村放一场电影。领着小孙子来看电影的王金平老人感慨万千:“村里10年没放电影了!”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文化产业越发重视,而在文化产业中,电影产业发展尤为突出,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同时也是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为达到分析和预测的目的,文章主要运用EViews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首先,文章简要地界定中国电影业及其重要地位,并选取主要变量用于分析对中国电影行业的影响关系。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利用客观数据,找到中国电影行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从而得出结论,给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张佑林 《消费经济》2001,17(4):29-31
2000年11月4日,四川成都的“峨影影业”公司作出了一项决定:将所属影院的电影票价大幅度下调至5元一张,从而率先在全国打破了电影主管部门对电影票价的垄断规定。“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举动立即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首先是河南郑州的两家著名影院紧随其后,不但将票价降低到5元,甚至最低降至2元;然后是杭州市中心的两家老牌电影院“新华”、“太平洋”也将电影票降为“5元票价”,从而形成了一次全国性的大中城市电影票降价的风潮,即“票价风波”,这次电影票价下降风波最初在全国各地几乎都引发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即电影主管部门采取压制的手段,如中影公司最初是持批评态度的,而杭州市电影公司甚至以掐断片源相威胁,要求两家影院取消“5元票价”;而广大市民却抑扬顿挫和称快,兑相涌入影院欣赏久违了的电影,如成都“西南影业”所属影院最初一段时间几乎是场场爆满,票房收入也大幅上升,取得了较好的短期经济效益,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影主管部门和电影观念对这一“新生事物”都采取了较为客观的接纳态度。电影主管部门不得不根据市场的变化,取消了长期以来对电影票价铁板一块的“垄断高价”,而采取了随行就市的务实态度,如浙江省电影公司从2001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的电影票价调整方案,新的方案规定:首轮放映单位(120分钟内):大片不低于10元,一类影片不低于8元,二类影片不低于5元;在二轮放映时,大片、一类影片不低于5元,二类影片不低于3元,这意味着影院现在有了更多的从实际出发的自主选择权,而观念能欣赏到价格更低的电影,这给观众带来了实惠,从观众方面来看,当第一轮“降低惊喜”过后,也对“5元票价”采取了更加客观瑞裨态度,不再像当初那样一窝蜂式地挤着去看电影,而是隔三岔五去欣赏一些好的电影,再也不会因价格高而拒绝看电影了,这保持了电影市场的平稳运行,而且一些偏好享受的观众,也愿意花更多的钱到高档影院去看电影,从而形成了杭城高、中、低档影院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新新局面,如杭州票价最高的“庆春大世界”,2000年以1561万元票房佳绩跃居全国影院首席,而曾经年亏损170多万元,连员工工资都发不出去的新华、太平洋两家影院因实行“5元票价”政策聚集了人气,效益比高价时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同样,四川成都的“西南影业”在春节期间,观众人次比上年同期亦上升了1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