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悖论视角下生态消费伦理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桂香 《消费经济》2007,23(4):32-35
人类在生产发展过程中由于受错误理念的指导,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悖论现象,迫使我们要彻底扬弃和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无限制发展、人类中心主义和物质消费主义的价值观,构建一种与人类未来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相符的消费价值观,即生态消费伦理。  相似文献   

2.
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解决贫困问题与民族问题的需要。生态伦理观与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生态伦理观为民族地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提供借鉴;生态伦理的"公平原则"是实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原则;可持续发展观蕴涵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精神。我国民族地区应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运用生态伦理理念构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持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所包含沉淀的宗教意识里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的建立方面的理论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建立系统的生态伦理框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伦理消费是一种新型的消费模式,它体现了消费者的一种消费态度与行为方式,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培育和践行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每一个企业自主承担社会责任,建立健全绿色责任管理,而且要求每一个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积极实践绿色消费、伦理消费。从大学生的角度,针对大学生群体存在的普遍消费问题,提出推进大学生群体伦理消费行为的三个策略:实施消费者伦理消费教育、营造积极的伦理消费环境以及对伦理消费行为的奖励。  相似文献   

5.
《商》2016,(1)
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发展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这是十三五规划的新要求,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就要在加强生态价值观教育上下功夫,不断强化生态伦理道德建设,最终形成绿色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6.
在已经过去的20世纪,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地球的生态环境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剧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紧张,以致于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伦理学是关于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研究,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道德学说,也是生态学思维与伦理学思维的契合.从科学技术与社会,从人文价值及哲学基础来看,在谋求可持续发展时,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具有新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赵丹丹 《商》2013,(16):299-299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西方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宣扬提供了社会现实基础。功利主义思想呈现出的弊端影响着大学生。本文分析了功利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并提出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辩证看到功利主义,注重社会主流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对大学生加以‘引导,使其价值观趋向合理。  相似文献   

8.
传统企业文化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行为规范的取向都是把企业作为单纯的经济人,以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为最终目标,不考虑同代的其他人和后代人的利益,也不考虑整个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而企业生态文化是以生态文化为企业经营的指导思想,并将其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它是以发展企业清洁生产为基础,以开展生态营销为保证,以满足需求为动力,实现企业,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文化。随着我国高科技企业的迅速发展和高科技产品的大量使用,加强企业的生态文化建设就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9.
随着生态伦理观念被人们逐步地接受,人类的消费不但要考虑与生产发展相适应,而且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体现着一种伦理文化现象,即人的道德价值观。由于人们消费行为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逐渐凸显,传统的消费方式给自然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对经济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本文介绍了环保消费伦理,阐述了环保消费伦理的原则,提出了创建绿色环保消费模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从生态经济伦理视角看绿色消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即是人类消费行为,消费方式与对自然的开发,利用或破坏的关系,经过了近代工业文明的高消费,超前消费和盲目消费及其所造成的巨大负面效应之的,珍类在20世纪后半叶产生了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的观念消费,并掀起了绿色消费的运动和浪潮,绿色消费包含着深刻的生态经济伦理意蕴,是生态经济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代表着人类消费发展的方向和经济伦理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森林旅游生态补偿的生态伦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旅游生态补偿,是以生态价值补偿、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理论基础.森林旅游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在开发利用森林旅游资源的同时,必须要对其进行生态补偿,并通过生态伦理规范的约束,达到森林旅游区社会、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同时,构建生态伦理与实施生态补偿,也是森林旅游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构建和谐旅游,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包含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解决当今经济发展面临的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本文从当代生态伦理视角对"天人合一"思想进行理论建构,探求"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价值,以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石永林 《商业研究》2004,(24):53-56,91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是人类在新世纪努力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进行城市经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既要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的整体和谐 ,又要实现社会文化生态、经济技术生态和自然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经营包括人才、土地、产业、资源、基础设施的优化组合和无形资产的创造与优化配置 ,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遵循,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发展的行动方略。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在基本社会治理、思想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供思想与价值指导,更是社会主义教育实践和理论教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石。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重要基地,也是彰显中国传统文化意蕴、构建中国教育话语体系的实践载体。  相似文献   

15.
消费文化的伦理话语是消费社会的生活观念与社会关系在文化审美上的表现。作为消费社会的价值立法文本与阐释系统,其伦理内容主要表现为:文化经验的感觉主义表情;文化审美的享乐主义崇拜;生活实践的功利主义诉求。具体来说,感觉主义表现了消费文化文本的客体伦理构成;享乐主义言说着消费文化的主体伦理反应;功利主义则揭示了消费文化的伦理实体与基本价值范式。  相似文献   

16.
李维香 《商场现代化》2006,(30):213-214
生态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新阶段,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与生态文化相对应的主导经济形式是广义循环经济。生态文化视阈中广义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有三:第一,制度层次的特征。公正和平等的原则制度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制度化。第二,精神层次的特征。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实现精神领域的一系列转变。第三,物质层次的特征。采用生态技术和生态工艺,进行无废料生产,实现人与自然“双赢”。  相似文献   

17.
论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应包括人类为解决所面临的种种生态问题、环境问题和相关的社会问题,去求得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而采取的种种手段,以及保证这些手段顺利实施的所有战略、谋略和制度.概而言之,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主流文化形态是一种以"非人类中心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同进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态伦理理论的旅游资源有限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旅游开发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生态伦理观有利于人们更加理性地、科学地从事旅游资源开发活动,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旅游资源有限开发的理念,并阐述了旅游资源有限开发概念和原则,以及实现旅游资源有限开发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谈谈生态伦理与企业的环保责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曾武英  陈雪琼 《商业研究》2004,(21):118-121
虽然政府、社会采取了许多做法(包括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政策和法律途径等)制约企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但从更深层的角度思考。由于企业缺乏环保责任观和一种新的价值观而形成企业总是被动地承担环保责任的现象。造成企业生存的社会环境恶化而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内在因素。提出突破这种格局的思维途径。  相似文献   

20.
陈东冬 《商业时代》2012,(9):141-142
我国中产阶层消费行为和消费伦理的形成由于受到传统消费文化、外来消费文化和主流文化等多方面影响,具有多元化和复杂化等特点,中产阶层通过消费来显示个性和品味,注重消费活动中商品所体现的"时尚价值"和"符号价值",通过消费来排解压力,确认自身的主体性存在。文章指出,应弘扬中华文化,通过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来引导中产阶层的消费行为,形成积极向上的消费价值观,对大众消费文化价值观起到良性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