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农问题首当其冲的是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毫无疑问。但是通过大量的农村现场调查,我们痛切的感受到。中国的农村问题就是一个就业问题,50%的劳动力集中在16%的GDP上,这些人如果不流动出来永远都提不高收入.但是人要出来,核心问题是教育,其中中等职业业教育又要比高等教育实际得多。我们在1999年对农村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进行过一些调查。当前  相似文献   

2.
陈小牧 《浙商》2005,(9):141-141
高考的录取工作即将结束,一些考生如愿进入自己心仪的大学;但一些考生却由于发挥失误,没能被理想的学校和专业所录取;更有一些考生由于成绩原因无缘接受高等教育。对于后几类考生,自然是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失落。留在国内升学,读自己不喜欢的学校和专业;抑或直接就业……无论是哪一种选择,总有些心不甘。那么,此时的你是否愿意直面另类机遇和挑战——选择出国留学呢?  相似文献   

3.
本文使用CHNS 1997-2006的调查数据实证研究了城镇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及影响因素。收入不平等分解结果表明,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之间存在显著的工资收入差距,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的转变,两类就业者由于就业类别差异导致的"收入差异"呈缩减的趋势;受教育水平和工作经验等人力资本特征是两类就业者决定工资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他们之间工资收入差距变化的主要贡献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最新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对中国机会不均等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由机会不均等导致的收入差距占总的收入差距27%以上.这一比例与世界上不平等程度最高的拉关地区类似.对于低学历的人群来说,机会不均等程度更高.在定量测量中国机会不均等程度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验证了三个假设:劳动力市场歧视、教育代际固化以及家庭背景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这三种渠道都是中国机会不均等的重要因素.鉴于此,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通过立法消除劳动力市场歧视、促进公共教育资源的均等化、通过反腐败等手段规范高收入部门的用人机制以及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的方式消除外在环境差异带来的收入差距等.  相似文献   

5.
邱雨 《江苏商论》2022,(2):68-70,80
自从中国实行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以来,人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与大量剧增的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数量相比,就业市场工作岗位的吸收能力远远不够,由此造成过度教育现象。本文基于中国微观调查数据探究过度教育对工资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总样本来说过度教育对工资的增加效应将会提高10.1%的回报率,同时过度教育对农村劳动力工资的增加效应(6.2%)小于城镇劳动力的工资效应(18.9%)。最后,提出结论并从政府、学校和个人的层面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Mincer收入方程构建了农户收入决定方程,利用201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 CSS)数据定量研究了农户收入的决定因素和农户收入差距的成因,期望能为农民增收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研究发现劳动力人数、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农户收入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劳动力平均年龄和家庭负担率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为负;分东中西部进行的区域比较,发现上述因素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物质资本、教育和社会资本是农户收入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钱力  张轲 《商业研究》2023,(1):59-67
基于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战略背景,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项目微观数据,构建Logit模型,考察劳动力流动、收入差距与城乡居民相对贫困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户相对贫困具有显著减贫效应,城镇劳动力流动会提升城镇居民发生相对贫困的可能性;农村劳动力流动会缓解农村地区收入差距,城镇劳动力流动会加剧城镇地区收入差距;在收入差距相对合理与收入差距较大时,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户相对贫困分别起到“加剧”与“缓解”的作用,而城镇劳动力流动在不同收入差距状况下均会“加剧”居民相对贫困状况;收入差距在劳动力流动影响居民相对贫困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其缩小会达到减贫效果。  相似文献   

8.
经过调查分析可知,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和就业存在着不对称的现象,主要包括过度教育、教育不足、就业岗位的不足等现象。高等教育与就业关系受到所学专业、知识、技能、能力、学历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影响。现在存在的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的现象,影响着未来的就业。这就要求解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适合于市场发展的需要,市场的发展也为高等院校的人才提出了未来的培养方向,否则就会出现过度教育和培养失衡问题,不利于我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下高等教育学费的性质是什么.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学费是高等教育的成本补偿,是一种收费。作者认为,作为非义务教育的高等教育学费,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筹措高等教育办学经费和成本补偿问题,已成为一种准价格机制。所谓准价格机制是指学费具有价格机制的某些作用,可以调节高等教育供求关系,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影响教学质量,但又不具备价格机制的全部特征和性质,介于价格和非价格之间的一种机制。高等教育学费之所以具有准价格机制.首先是由于高等教育产品的部分私人性。根据市场经济理论,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从个人来看,高等教育具有使用价值,它可以增加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知识、智能、智力、素质,从而改变人的生活方式,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增加就业机会和预期收入。在高等教育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一个人接受高等教育必然会排除他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等教育的享受者和未享受者相比,其未来个人收益和社会地位都会有较大的潜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黄晶 《商业研究》2020,(3):113-121
资本回报率下降对人力资本投资、收入不平等程度有较大影响。本文将可变资本回报率加入Galor-Zeira模型,理论推导发现:收入不平等陷阱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碍。当技能劳动力工资高于受教育固定成本时,随着资本回报率下降,接受教育的遗赠临界水平将降低,更多家庭将发现投资人力资本是有利的,稳态的技能劳动力比例将提高。在当前资本回报率下降的大背景下,提高技能劳动力工资、降低受教育成本、对教育贷款实施财政减免优惠、为农村中等教育支出减负和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倡导节俭和重视遗赠的文化氛围在长期都有助于提高技能劳动力比重以及缓和收入不平等。  相似文献   

11.
一、激活高教市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基础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迅速扩大高层次人才资本存量,对于国家当前和长远经济稳定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现在我国25岁以上人口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重不到3%,高层次人力资源短缺,将成为制约国家未来发展的新的"瓶颈"。在我国高等教育构成极少有的"卖方"市场,社会需求十分旺盛,但大多数人难以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初中毕业生有50%上不了高中,有限的高中毕  相似文献   

12.
文章根据31省收入水平的截面调查数据,主要从教育回报率与学历之间的关系、转型期中国的行业收入与学历之间的关系、以及行政特权导致的隐性财产收入与学历之间的关系三个层面,对教育扩张能否改变收入差距这一问题进行剖析。结果发现:教育改变收入水平的力量在逐步弱化;专业设置较学历对收入影响更显著;此外,行政事业单位高等教育回报率的根本在于行政特权而非教育扩张。  相似文献   

13.
三农问题首当其冲的是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毫无疑问.但是通过大量的农村现场调查,我们痛切的感受到,中国的农村问题就是一个就业问题,50%的劳动力集中在16%的GDP上,这些人如果不流动出来永远都提不高收入,但是人要出来,核心问题是教育,其中中等职业业教育又要比高等教育实际得多.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江西调查样本数据,构建了农村外出劳动力返乡就业决策模型,对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研究表明:农村外出劳动力自身特征因素中年龄、性别、务工平均月收入、每年外出务工时间,以及是否希望在务工地购房等,对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存在重要影响;农民工返乡就业心理收益因素对其返乡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于耕地面积变量;农村外出劳动力外出务工心理收益因素对其返乡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于打工地社会状况满意度综合指数变量;另外,返乡就业政策制度因素也是影响农民工返乡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收入就业论     
现今就业理论的根本缺陷是将占全国劳动力70%的农村劳动力排除在就业理论之外,社会主义的就业理论应该是收入就业理论,就业只是手段,收入才是目的,只讲就业不讲收入水平,与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道路是不相符的,在经济相对过剩的背景下,收入就业的投资选择,应继续坚持以公共产品的为重点的投资启动政策,而这种投资所启动的正是收入最低人群的就业。  相似文献   

16.
收入就业论     
现今就业理论的根本缺陷是将占全国劳动力70%的农村劳动力排除在就业理论之外。社会主义的就业理论应该是收入就业理论,就业只是手段,收入才是目的,只讲就业不讲收入水平,与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道路是不相符的。在经济相对过剩的背景下,收入就业的投资选择,应继续坚持以公共产品为重点的投资启动政策,而这种投资所启动的正是收入最低人群的就业。  相似文献   

17.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从扶持对象角度将职业教育分为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从运行模式角度分析职教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差异。从作用路径分析可以看出,职业教育主要通过技能、证书与思想影响劳动力的人力资本,进而影响贫困个体收入,实现稳定就业和"造血式"脱贫。  相似文献   

18.
龚锋  李博峰  雷欣 《财贸经济》2021,42(3):111-127
本文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微观数据,采用模糊断点回归方法,选取总公平感、教育公平感、收入公平感和阶层流动公平感四个主观公平指标,全面考察高校扩招政策对社会公平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扩招显著提升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提高了因扩招而上大学个体的收入,使其对教育公平和收入公平产生更大的正向感知;与此同时,因扩招而上大学的个体对阶层流动的公平感知却明显降低,从而导致这一群体对社会总体公平的认同度显著降低.机制检验的结果表明,扩招是否让受益群体实现了向上的阶层流动,是影响高校扩招和社会公平感关系的关键机制.本文认为,大学扩招并不能有效解决中国当前的社会阶层固化问题并提升社会整体的公平状况;未来应致力于推动高质量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弱化教育分成导致的阶层固化,促进高等教育扩张这一普惠性政策真正发挥提升社会公平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贸导刊》2005,(20):28-29
四川省人多地少,农村人口6885.7万人,农村人均耕地0.85亩,农民人均纯收入长期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已成为省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2004年转移和输出农村劳动力1490万人,其中向省外输出74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76亿元,全省农民人均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2.4%。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使用我国1997--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教育扩展、教育公平同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利用平均受教育年限与教育方差两个中间变量探讨教育对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公平程度同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教育方差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教育是影响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重要因素,这启示我们在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时需要高度重视教育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